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外交”是近代中国人民对外交民主化要求的体现 ,它的产生是西方民权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在近代中国 ,广大国民先后以非对抗性的外交运动、对抗性的外交运动及合作性的个人(或团体 )外交活动等形式对外交进行了参与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外交”。  相似文献   

2.
近代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并受到了西方,尤其是日本国民外交理论的影响。然而,近代国人对外来的国民外交思想并非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因应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对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释和改造。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是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输入与中国国民参与外交意识的日益发展,两者相互激荡、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国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人士与下层民众相互结合,全体国民共同对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代史上的"国民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少云 《甘肃社会科学》2003,(3):132-134,138
本文论述了"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历史内涵.这种历史变化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强,它不但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4.
民初南北政府对峙时期,国民外交运动持续高涨。南方国民政府所辖范围内的国民外交运动不仅规模大,而且其取得的外交成果也比较显著,这与南方政府的有力领导、与民众及时沟通,以期一致对外等有密切关系。同时南北相互声援的国民外交运动及所取得的成果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尽管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民外交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但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国民外交运动是一个典型案例。分析此次运动中各阶层民族主义的表现和动机是探索这一时期国民外交成果之所以有限的"钥匙"。国民外交的失败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复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近代国民外交视角下的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中福 《贵州社会科学》2005,190(4):148-152
从近代国民外交角度来看,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第一次体现了近代国民外交的新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一次由商会主导的重大的国民外交。在抵制美货运动中,国民外交具体体现为以上海商务总会为首的商人团体的直接外交参与,以及广大国民的间接外交支持。从总体上说,抵制美货运动中的国民外交是以为政府外交之后援的,显得相对比较温和。  相似文献   

7.
印少云 《江汉论坛》2006,(11):74-77
国民外交运动源于国民以运动的方式试图左右政府对外关系的趋向,在近代中国,对外反帝并追求国际社会平等交往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但在民初北京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却常常以对外运动开始,而以对内反对北京政府而结束,从而引发了北京政府的全面危机。这与政治局内人对机会的制造、以国民党为主的反对党的竞争以及其它社会群体的催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代国民外交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国民外交主要体现为工商界、教育界和政界等的外交参与活动,具有临时性,即因事而起的特点;其方式相对温和、目的过于理想化;国民外交组织也比较松散,组织性较差。由于国内国际多重因素的制约,国民外交对于内政外交所产生的影响不能做过高的估计。它的价值和真正意义在于:它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近代民族民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中福 《学术探索》2004,3(12):78-82
20世纪初的国民外交思想以人民主权思想为思想基础,也是此时中国国内外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国民外交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民外交是指国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而进行的对外交事务的参与活动;广义的国民外交则还包括国家间的民间交往活动。国民外交思想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商会在20世纪早期展开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国民外交活动,中国商会的国民外交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正当的途径、有效的手段,中国商会在20世纪早期成为国民外交的重要基地乃至领导机构,它对20世纪早期中国外交有着直接的作用,也对抗战时期中美的战略结盟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当今21世纪早期中国国民外交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印少云 《学术论坛》2005,3(6):33-36
在近代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下生成的国民意识,是国民外交产生的前提,而国民外交反过来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巩固和沉淀。  相似文献   

12.
曾荣 《理论界》2010,(9):109-110
1939年的天津事件是在抗战初期中国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发生后,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谈判中向日本妥协,此举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英日协定的签订更是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外交运动。对于事件后的国民外交运动,国民政府表现了支持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也对其进行了鼓励和引导,从而形成了民众、国民政府以及中共在事件后的三方互动局面,为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析20世纪20年代前后"国民外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前后,国民干预外交活跃,刺激了时人对"国民外交"的研究.文章拟就时人对国民外交的概念界定、其思想来源、内涵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作一些梳理考察.  相似文献   

14.
印少云 《晋阳学刊》2003,6(1):60-64
北洋时期的国民外交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其间,广大民众对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认识不断加深,参与运动的民众的组织程度也不断提升,并且最终在国民革命的洪流中找到了归宿。  相似文献   

15.
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会议召开前后,广大民众就南北政府参会代表资格问题和鲁案直接交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议论,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国民外交行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广州国民政府对会议前后的民众舆论和国民外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表现了其对民众的关注和重视。事实表明,在华盛顿会议前后,孙中山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对国民外交的大力支持以及民众对广州国民政府的认同和拥护,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印少云 《江汉论坛》2008,1(1):97-100
国民外交运动对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以民族独立为中心的政治势力的分化组合,并且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使民国政治制度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同时,该运动在民国时期发挥了最大的社会动员力度,极大地唤醒了国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由于外交不力,引发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导致民国政府的合法性危机,使之淹没在轰轰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张静 《社会科学研究》2006,26(4):144-153
1925年,太平洋国际学会被作为国民外交机关引介到中国,由于学会注重对于太平洋问题的研究,因而其中国分会承载了两重身份:它既是国民外交的推行者,又是学术研究的推动者和赞助人。然而随着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日关系的恶化,中国分会越来越感到在国民外交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学会囿于自身定位,在中日争端问题上不采取明确的立场,使得中国社会舆论对其日感失望,甚至中国分会出身于基督教青年会的领导者也对此类国际组织的作用产生了怀疑。而1929年后,分会的学术研究工作不断推进,学者在分会中的地位也随之逐渐突显,在学会会议上推重积极的国民外交姿态、出身于青年会的分会领导人的地位也渐渐被主张更为稳健的学者所取代。1931年后,中国分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上述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抗敌的同时,海外侨胞也通过多种方式援助祖国抗战。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愿意卷入到中日战争之中。为争取美国舆论、道义乃至物质的支持,反击日本的虚假宣传,美国华侨利用其在地化优势,通过创办报刊、发表演讲、游行示威、"一碗饭"运动等方式,开展规模浩大的国民外交运动。这对于美国公众正确认识中日战争的性质,乃至采取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战,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熊斌 《社会科学家》2008,(4):147-149
北洋时期,国民干预外交热情高涨.随着参与外交的深入,国民在理论和实践上遭遇各种困境,为推动国民外交运动发展,国民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反省与调适.  相似文献   

20.
马成鸣 《学术探索》2012,(10):102-106
在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运动中,新闻界不断努力拓展渠道。1908年第一份回族报刊《醒回篇》的创办便处于国民外交的背景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留东清真教育会是报刊的依托团体。社会团体在回族报刊从产生到辉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回族新闻界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依托,也是开展国民外交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