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不单纯是一个历史实证性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或者马克思的历史科学的问题。"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布伦纳认为,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着两种互不相容的过渡理论,它们分别指涉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在批判资本主义起源研究中"斯密主义"倾向,以及反对任何形式的先验历史观或者历史决定论方面是贡献卓著的,但因未能在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所容纳的生产力决定论与阶级能动性之张力中把握资本主义起源问题,而难免会被指责为从一种极端(生产力决定论)走向另外一种极端(阶级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就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顾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国情,片面强调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反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主张抑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倾向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就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顾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国情,片面强调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反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主张抑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倾向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在我国建立已经25年了。经过25年的辛勤栽培和浇灌,社会主义的两种基本所有制在我国的大地上扎了根,并且已经开了花,结了果,使我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适合我国生产力的性质的。但是25年来,我们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受到了“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遭受过严重的挫折。这种“左”的倾向还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就有萌芽。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原计划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结果三年就完成了。实际上,当时社会主义高潮的条件并不十分成熟,工业化刚起步,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大的发展,许多贫下中农连手工工具都还残缺不全(1954年平均每两户贫农才有一头牛,每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关生产力历史作用的表述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阐释为"生产力决定论",并被一些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挥成"技术决定论"。埃伦·伍德对"生产力决定论"提出质疑,反对将历史解释的优先性赋予生产力,更反对"技术决定论"将生产力看作一种"超历史的"力量。她概括了"生产力决定论"的理论要件,并对其逐一进行了批评。在此基础上,伍德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解释原则,即从社会形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寻找历史变迁的动力。伍德对"生产力决定论"的质疑尽管存有偏狭之处,但也包含一些积极因素。它对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发展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出场语境和叙述方式的悬置及对相关补充论述的忽视,导致一些人将恩格斯对生产力之于科学社会主义基础性地位的兜底式强调在孤立和片面的阅读与阐释中异化为本体化僵守.如此一来,对空想社会主义之"空想性"的"拨乱反正"在那种形而上学化的做法中被反转为对科学社会主义之"客观性"的"矫枉过正",最终索性把"科学性"径直化约为或等值于生产力发达或经济成熟,科学社会主义也就很容易被人顺势拖入"经济决定论"的泥坑.只有引入主体向度并在整体和普遍联系的视野下将对"科学性"的理解定位于主客体与主客观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之中,方能走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认知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消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种种质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维柯关于人是历史世界创造者和黑格尔关于历史主体是一个能动的实体的思想,并提出了历史决定论,生产力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的生产能力;是人解决自然与社会之间实际矛盾的物质力量.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内在决定论,它在肯定历史规律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基础上,也肯定了人的实践对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了历史决定论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合规律性、忽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合目的性的倾向,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来不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带上了浓厚的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色彩。近几年来,在反对或克服这种片面性时,有些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合目的性,忽视或有意无意地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合规律性,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来是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程度不同地带上了历史唯心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是历史决定论,而不是历史选择论。文章认为,历史决定论并不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但历史主体的历史选择本身就是受主体需要、客观条件、历史规律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唯物史观在哲学史上变革的实质就在于科学地揭示了历史选择的决定论根据,从而为历史主体自觉地创造历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八十年代的各种文学理论思潮中,有一种颇具影响的观点,即认为原有的文学理论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其逻辑前提的,缺乏一个价值论的视角;它将审美系统纳入因果决定论的逻辑框架内,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仅仅局限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层面上,忽视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了文学创作中人的主体性的失落;要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从价值论出发,把人本身看作是文学的目的,把文学看作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把"自我实现"看作是文学的最高价值.基于这一观点,有人声称要在文学理论中开辟、补充价值论的视角,对"机械决定论"进行反拨,强化作家的主体意识,从而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度和更高的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