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要控制经济通货膨胀过快增长的势头,实现快速发展这一目标,首先应保证财政政策自身的独立性,同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本文回顾了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给出了若干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同时,通过研究我国通胀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成熟的经验,主要从财政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货币政策等方面,对财政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货币经济学中关于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包括货币观点和财政观点。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财政当局(政府)、民间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共同决定了均衡物价水平路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组合协调搭配关系可以归结为:积极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积极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1990年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财政政策类型属于李嘉图类型。中国均衡物价水平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财政当局在利用增税方式来平衡债务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力。未来中国可以从渐进导入以利率为主要操作工具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和财政政策债务目标框架、设立财政政策委员会等方面构建保证物价稳定的基本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3.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代理国库,对国家提供信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但中央银行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能完全受政府的控制和操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定币值,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我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取得一种比较超脱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4.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防范金融风险也成为近年来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通过构建多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模型系统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模型,结合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估计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盯住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周期三类目标的时变政策取向和政策效果,并基于反事实方法得到调控三类目标的最优宏观调控政策搭配。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有逆周期调控经济稳定、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政策偏好,而财政政策对三类目标调控的政策取向会随着三类目标在某一时刻的重要性不断进行调整;(2)从政策效果看,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三类目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随着政策目标的转变,效果会有强弱差异;(3)从反事实结果看,总体上,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才能够使得调控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周期目标的政策效果最大化。因此,应充分发挥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优势和财政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注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搭配。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 1993年实施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以来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抑制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尤为突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松紧搭配的局部脱节和政策执行的不甚连贯等方面。毫无疑问 ,认识这种政策的偏差对于我国近期正在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全世界日趋流行,但现阶段我国实施条件尚未成熟。为了创造条件,积极准备在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应从实行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以及提高通货膨胀统计效率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对资本项目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在金融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当世界各国趋向于资本完全流动时,试图依靠资本管制来实现货币政策自主性与汇率稳定的组合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在不能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性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演进已成为必然.本文在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缺失及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实际股票收益、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经验表明,顺周期和逆周期货币政策对实际股票收益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影响。顺周期货币政策导致实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逆周期货币政策导致二者呈负相关关系。1991年1月~2002年10月期间,中国实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负相关关系是稳定的;货币政策基本上表现为逆经济周期特性,但调整缓慢,导致了实际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实际经济活动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货币供给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支持了Fama提出的关于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负相关的代理效应假设。  相似文献   

9.
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调整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集中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任务及其对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同方向的影响。文章认为,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消减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过程,而人民币汇率由对美元的僵硬钉住向管理浮动的调整则有利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加强,在二者同是当前金融领域改革重点的条件下,寻求二者的政策搭配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销抵是保证我国在顺利完成改革任务的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稳定,充分发挥政策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近期经济形势及实施货币政策的背景自 1 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 ,我国经济逐步从原先的通货膨胀转向经济紧缩状态。 1 997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出口不振 ;国内需求萎缩 ,经济增长乏力。 1 998年初我国经济进入了经济紧缩状态。为了防止经济下滑 ,从 1 998年以来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GDP同比增长率 1 998、1 999年分别达到了 7 8%和 7 1 %。但物价回升的弱势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实施适度的货币政策 ,这是政府在市场需求不旺 ,启动难度较大的背景下进一步配合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又一…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目标制使发达国家和实行它的新兴市场国家受益匪浅。由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欠缺,我国至今未采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徒增经济运行的波动。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增加,应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赋予央行以制定和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立性,同时加强对央行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的增加,人民币对内贬值而对外升值矛盾进一步恶化,凸显出国内外经济的严重冲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扭曲,集中体现于收入分配两极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下的人民币升值、经济金融结构的二元化和财税分割下的通货膨胀。结果是:一给央行货币政策造成两难选择;二降低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三使国内消费不足而投资过度;四使我国流动性相对过剩,形成资产泡沫,增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控制-调整-完善三个阶段逐步消除经济结构的扭曲。  相似文献   

1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表明,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实质上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外汇储备内生性、货币政策目标双重化、货币政策效力等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存在制约,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行更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汇率制度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有效途径.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汇率目标区,长期目标则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系统控制论的方法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四部分:首先提出宏观经济调控的总思路.然后研究货币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调节,再分析投资需求与总需求对总供给和物价的影响,最后考察货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控制,考虑不同货币财政政策下经济增长对比、通货膨胀对比以及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冲突和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同时肩负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职能,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仅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银行监管专门化的角度来探讨问题无助于理解全球多样化情况下银行监管模式上的差异。对发达经济体银行监管模式与其金融系统结构存在的某种联系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有利于理解这种差异,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独立性和银行业危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当前欧美控制债务规模、紧缩财政政策和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背景下,探讨中国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提出我国当前处理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债务规模、通货膨胀、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当前国家财政应加大力度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和扩大内需、中小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三农”投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主张。  相似文献   

17.
    
对德国1974—1990年间德国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德国货币政策在考察期间只是部分独立的,而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则显示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由此得出结论和启示,有效的货币政策不一定独立,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选择,不应以货币政策是否独立作为判定标准,而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  相似文献   

18.
运用历史方法,梳理了货币政策理论“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历程。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相应进行了经验实证,其结论是:1984-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1998-2004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目前,经济运行中通胀与通缩交织并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不是很大,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试析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有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呈反向关系。为确保欧洲经货联盟第三阶段的物价稳定,“马约”对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作了详尽的规划。然而,欧洲中央银行源自于法律的高度独立性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何解决欧洲中央银行面临的“民主赤字”问题,这将取决于欧盟今后在整个机构改革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结构失衡严重,消费、投资、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极为不协调。经济失衡的复杂性,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成为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面对新的形势,确定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通过两大政策的配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优化总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