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及特点是: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住消费、衣着消费支出增加;家庭耐用品档次提高;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消费迅速增长.但是仍然存着收入偏低以致消费力不足、生存性消费偏高以致发展性消费偏低等问题.为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拉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发展吉林特色经济,多种途径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后顾之忧;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素质,转变消费观念,规范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2.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工业产业转变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呈现一种"倒U"趋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保持高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并没有达到"倒U曲线"的拐点,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是"倒U曲线"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还是中国的"倒U曲线"具有特殊性.借助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所以没有实现收入分配的转型主要决定于体制转型和转型方式这两个因素;而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促进收入分配转型必须改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地位,以及转变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为此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苑棠 《探求》2014,(4):13-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居民收入翻番的概况,分析了收入翻番的核心因素,测算了收入翻番可期完成的时间,深入剖析了收入翻番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实现收入翻番所需的先决条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且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内需的扩大和提高,其中扩大消费需求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的变动情况,发现我国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且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导致的,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特征,选取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2000年以后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数据,将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两个重要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分析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发现,与消费能力相比,消费意愿在较多年份制约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且对城镇居民的制约程度大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的增加对其他类消费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挤出影响;居住、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务类未来有可能成为城乡居民共同的重要消费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金台临 《社科纵横》2007,22(7):71-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焦点。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滞后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缓解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发挥社会保障这一"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并没有呈现出库兹涅茨"倒U曲线"所展现的情况,反而日趋恶化。这种情况说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均等化无关,甚至是负相关。而新剑桥学派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有助于理解中国收入分配中的问题。基于此,应从经济制度入手,按照"罗尔斯标准"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初始配置。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1991~2005年中国分省数据,根据Joel L.Horowitz(2004)和Henderson et al.(2006)半参数面板模型估计法以及Hubler(2005)非参数广义矩估计方法,构建动态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刻画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因素对消费影响的动态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的“棘轮效应”显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体呈现双峰波形。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上是逐年增长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差距在拉大,而且受地理位置、自身条件、行业垄断等因素影响,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的差距也在拉大。因此,要以切实调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结构为主线,实施扩中、提低、调高、打非战略,形成中部较大、两头较小的新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缓解收入差距拉开的趋势,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型.经济转型给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带来的影响,一是收入大幅度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二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三是滋生了灰色收入,分配显现出不公.根据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理论,经济增长会促进居民收入增加,而收入差距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经历.“先富”政策确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提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消灭平均主义.制度设计的非合理性及制度的死角,滋生了灰色收入,有失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路径选择首先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其次是要加大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最后应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一、各种不同的消费行为要预测长期消费预算及其结构的变化趋势,就必须了解各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应对它们加以区别。在对几十年的消费变化进行研究时,是根据消费行为与长期主要趋势的联系以及消费者的认识水平。我们把这些行为分为3种类型,用3个同心圆来表示。外圆表示家庭消费对行情波动的反映。我们在进行中期预测时,对此可忽略不计。中间圆表示家庭消费对中期经济(收入、物价)变化的反映,这方面的消费行为人们是比较了解的。这些决定性的因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扩大趋势,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也不断提高.1985--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为15.48%.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加快,超过农村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差距贡献率也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且基尼系数在2007年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因此,政府在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分配政策时,应对防止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从缩小到扩大几年来,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发生了变化,从1980年至1986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而到1988年收入差距趋向扩大,虽然差距不是很大,但存在着不公因素。一部分低收入户由于受物价上涨的影响,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根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资料,1980年至1988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总的不是很大,吉尼系数都在0.1393至0.1770之间。但也有变化,1980年吉尼系数最大为0.1770,1982年最小,仅为0.1396,相差0.0374,1986年、1985年稍有起伏,而变化不大,到1988年又开始增大,上升为0.1641,说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又有扩大(未包括收入特高阶层和非法收入)。  相似文献   

13.
消费结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榛 《求是学刊》2003,30(6):65-69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学家们用边际消费倾向、储蓄—投资、政治经济、教育—生育决策、社会稳定和国内市场规模等不同机制对上述课题加以解释。但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消费结构机制来解释这种影响要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改革开放之后的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消费结构演进,从而有利于消费需求持续扩大,使经济增长得到了持续动力。但是,进入本世纪后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果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以形成一个可以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的更大的高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4.
曹子坚  田立军 《创新》2010,4(3):71-74
在全球经济普遍降温的背景下,稳定强健的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力量,而现期我国居民的生活却呈现出高储蓄、低消费的态势,消费严重滞后于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是由于农村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引起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关键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现有研究进城务工人员相对收入的文献,多是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进行分解并加以比较,分析造成进城务工农民相对收入较低的原因.而我们选择反映城市居民收入的一组指标为参照,借助度量贫困的指数SST指数,基于2006-2011年的在京务工人员调查数据,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相对收入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相对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为达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在逐渐上升,那些收入低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二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与就业城市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还无法达到最低工资标准;三是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相似文献   

16.
甘泽泉 《社科纵横》2009,24(10):61-63,80
本论文对传统的持久收入假说提出质疑。对该假说所内涵的总消费是由代表性的、理性的消费者产生的假设进行驳斥。先从研究消费的两个经典模型的简介,从其模型本身带以历年数据进行验证,说明其缺陷后,提出另一备则假设——消费者当中应当有相当比例的并不如经济学家那般精明的短视者。同时,深入剖析了当期消费变化与当期收入变化和利率的关系,指出消费变化与利率关联不大而与当期收入变化关系紧密,这便引出了关于及时行乐消费者存在的设想。在这些消费者存在的情况下,总消费的研究会有哪些变化。在原先经典模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及时行乐者的元素,并结合利率与欧拉方程,对持久收入理论进行检验,并与备则假设的检验相对比。最终得出持久收入假说在实证中并不完善的结论,以及数据对该备则假设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孙章伟 《日本学刊》2012,(2):81-95,159
日本1959年版《经济白皮书》指出,消费革命与技术革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来,日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内需消费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供给力与消费需求力之间的矛盾。依赖于完善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和坚实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产业结构形成强大的内需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不仅是凯恩斯经济学的具体运用,也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转型观在亚洲的成功实践。日本扩大内需消费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乔榛  徐龙 《学术交流》2013,(2):63-67
分配作为从生产到消费的中介环节,包含着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而这一关系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最终又演化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学的演进中,早期的经济学家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增长如何决定收入分配,而进入现代,经济学家对这一关系的研究重点转到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呈现这种历史演进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从生产时代进入消费时代。然而现实显示的情形更为复杂,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考察,我国目前呈现出来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互动性,其症结在于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大,为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分配差距,以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效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房价收入比是我国经济转型期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房价快速上涨,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明显减弱,房价收入比严重扭曲.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城镇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也存在持续下降的趋势.根本的问题是,房价增长的速度不仅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也明显快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是不可能通过市场彻底解决的,还必须依靠政府进行干预.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房地产调控和家庭住房优惠(包括住房保障)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实施消费基金总量的宏观控制,应以其分量控制为基础。构成消费总额的三个分量是农民消费额、非农业居民消费额和社会消费额。显然,用于这三类消费的货币收入来源及其分配渠道是截然不同的,其对应的消费主体的行为规范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因此,只注重消费基金增长的整体审视,忽略或否认各个分量的差异及变化,在实践中是难以取得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剖析农民和非农业居民收入增长的成因入手,进而涉及两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力图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