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世仲是由孙中山主持人盟的老同盟会员,近代著名的小说家和革命派报人。辛亥革命时期曾指挥各路民军云集广州城下,促成广东全省的光复。可是,就在革命胜利不到半年,他竟作为“民国罪人”而被枪毙。尽管许多国民党元老为他鸣不平,却始终未见国民党政府为此冤案平反昭雪。新中国出版的近代史都肯定黄世仲死非其罪,明白指出“被军阀陈炯明所杀。”经笔者考证,杀害他的真正元凶应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黄世仲实际上是胡汉民为暂时缓解与陈炯明政治矛盾而推出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一最近我们翻阅旧书报,发现廖仲恺在广东第二次农品展览会上的演说《农政与农业团体之相互作用》,为迄今所出诸种廖仲恺文集所未收.这篇演说词刊载于1922年11月广东地方农林试验场编印的《广东第二次农品展览会报告书》(藏广东中山图书馆)中.据记载,这次展览会举办于3月1日至10日,廖于3月6日下午演讲.报告书篇首冠以陈炯明像,署为"广东第二次农品展览会会长",继刊陈炯明和时任广东临时省长陈席儒分别写的序言.随后除刊登廖的演说词外,尚有陈炯明、林森(时任广州国会参议院  相似文献   

3.
《可乐》2007,(11)
1923年秋,孙中山命令胡汉民,以大元帅的名义发出手令,到广州市政厅提款20万元,作为军饷发给滇、桂军,让他们出发攻打惠州的陈炯明。胡汉民让孙中山的侍卫副官张猛亲持手令,到市政厅提款。张猛早上8时半赶到市政厅,一直等  相似文献   

4.
陈炯明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辛亥革命的面貌,也约略显示出一位搏击于辛亥革命激流中的某种缓进派形象。它体现在陈炯明从企求立宪改革到致力于民主革命的渐进过程、他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的表现、在裁撤民军问题上、以及广东二次革命之所以迅速失败上。但总的来看,陈炯明对广东辛亥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黄世仲是一位集革命报人、小说家、政论家和民主革命宣传活动家于一身的晚清文坛奇才和同盟会急先锋.本文试就黄世仲其人其事、<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及其概况以及黄世仲在<中国日报>的活动及其主要贡献进行论述,辨析了有关黄世仲与<中国日报>之间的几个疑难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联德活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在孙中山外交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次大战期间到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孙中山致力于联德倒段 (祺瑞 ) ;从第二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到陈炯明叛变 ,孙中山将德国列为参与《实业计划》的重要国家之一 ,并寻求建立中德俄三国同盟 ;陈炯明叛变后到孙中山逝世 ,联德联俄是孙中山外交活动的基本取向 ,他不仅“以俄为师”,也称德国为“独一之导师”。孙中山一系列联德活动尽管收效甚微 ,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两广地方实力派的关系深受国民党派系斗争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1927-1936年,两广地方实力派在与蒋介石抗衡时,关系密切,似乎结成了粤桂联盟.1929年李济深被囚后,广东陈济棠依附蒋介石,与桂系处于对立冲突之中.1931年胡汉民被囚后,两广又紧密合作,对抗中央,酿成困扰中国政局的"西南问题".因此,粤桂关系的互动实际上是广东、广西、中央关系的互动,此种情况反映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地方主义势力的强大.  相似文献   

8.
"陈学"是指以研究陈寅恪为主、兼及陈氏家族其他几位重要成员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在日益兴盛的"陈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多不良倾向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讹衍缺脱,异于本真;各自为战,水平参差;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相似文献   

9.
叶燮对于传统的"陈熟"与"生新"关系作了共时性的思考,认为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他通过"对待"双方运动之不确定性的论述,消解了"陈熟"与"生新"的优劣,提出"陈熟""生新"须"相济"的诗学思想,要求以"陈熟"为基础,不忽略古人,也不附会古人;以"生新"为目标,以创辟之人为创辟之文.这一思想对当下如何面对中国传统诗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国风"情诗集中并显豁于郑风、陈风.郑情诗率真细腻,颇具野性本真之美;而陈情诗缠绵惆怅,呈现一种朦胧神秘之美.二者风格之异源于郑地商旅文化不同于陈地部族巫鬼文化.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定律”与“中国社会周期率”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史学观揭示了国家、官僚与民众三者之间利益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会财富的过度侵占是经济凋敝、国家动荡甚至是政府倒闭的直接诱因。这一点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与警示意义,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瓶颈期,社会矛盾突显,故而更应吸取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2.
由清末革命宣传家黄世仲创办的《香港少年报》,积极进行反清革命的宣传,把“排满”与共和革命相结合,把民族民主革命作为御外救国之前提,还将革命与“新民”相辅相成,一同阐发。《香港少年报》的革命宣传一方面对号召民众参加反清革命、促进革命进程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排满”宣传存在狭隘性、对西方列强干涉革命认识不够等思想局限,并且受到资金、人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拆词,是"把多音节的词语临时拆开来用,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又称"析词".庾信诗中已有成功的用例,杜甫、黄庭坚运用得更为纯熟,胡震亨对其予以总结.对这一轨迹进行整理、揭示,以期对认识古诗的优秀创作经验、理解古诗独特的表现力提供一个有效的观照角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后世对黄庭坚“点铁成金”理论解释的误读,把整一诗论放在黄庭坚整体的文论思想框架中去重新解读,进而还原这一理论的实际内涵和历史真实。结果发现,黄庭坚的点铁成金理论是一个“学问功夫”与“陶冶万物”相结合的过程,并不是前人说讥刺的“剽窃之黠耳”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5.
谢赫提出"六法"以来,"六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的核心理论,尤其"气韵生动"更是被奉为圭臬,自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论气韵非师>篇中强调了"气韵"是人的先天性气质,是不可学的以后,把谢赫具有内在联系的"六法"机械地割裂为两个部分,让后学迷茫,黄宾虹以其毕生的实践和卓越的见识,发展了董其昌通过后天性修养的方式,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得"气韵"的观点,指出了"笔力"的强弱是决定"气韵生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黄仁宇在其众多著述的一些篇目中对中国长期革命进行了阐述,他所倡言竹中国长期革命是指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改造。长期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它的过程复杂曲折。在20世纪长期革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表现为国民党重建了高层机构,共产党改造了低层组织,邓小平及其后继承者重订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在“大历史”观的指引下,黄仁宇以长期革命论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做了重新审视,颇有新见。长期革命论的形成与他的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长期革命论也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紧扣<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针对历代注、著中的相互牴牾,通读史记刨根究底,不为注家所囿,以史料为主,辅之以神话传说中的"质素、核心",结合"图腾学说",以人文思想为导向,辨误解惑,使淹灭在儒家思想禁忌迷雾中的"炎黄"之争,亦即"黄帝登熊湘"这一历史传说,渐露远古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 ,但他为诗之本意以及他的诗歌的实际影响超出了“诗界” ,却往往是人们所忽略了的。黄遵宪“诗界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 ,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是一位启蒙思想家、革命政治家和教育家。兴教育、开民智才是他的“诗界革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定律”怪圈是一道历史难题,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也面临这一道难题。要突破怪圈,切实精简机构人员,必须更新行政管理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改革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日本杂事诗》的明治维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解读,是晚清末期中国人对明治维新最早做出的全面的反应与记载。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巨变波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个挚爱着自己祖国的知识分子,黄遵宪在考察日本发展的同时,常情不自禁地想到祖国的贫病交加,因此他在《日本杂事诗》中可以说塑造了一个近代中国的学习榜样,他认为日本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衷心希望中国通过学习日本,像日本一样走上发展与富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