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每一次剧烈的变革,总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的反思,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近几年来,在深入开展社会改革中,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对策问题也突出地提出了来,而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却是当前文化反思中的兴奋点。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的冲击和我们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一项  相似文献   

2.
论21世纪新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一个珍贵的历史机遇,使我们有可能在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后的现代化经验的时候,一方面重新评价现代科学技术同现代化的关系,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创造性精神开辟新的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思想文化,结合近一百年的历史经验,重新估价东西方关系,以全球化的视野探索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人文,创建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创造生态。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反思表明,应当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既不能用封建主义或带有封建色彩的东西去反对资本主义,也不能照搬西方文化。那种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主张,确实进入了“误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正确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学术思想界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新一轮反思,其特点仍然是情绪化多于理性化。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有的只是理想主义和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认识,应立足于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这样一种辩证的视角。重要的是通过对话或互读,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新与创造性转化。同时,对于现代化的弊端及其与人自身不和谐不平衡的现代共处,亦应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郭洪雷 《北方论丛》2004,(5):109-113
面向21世纪,中国的文化启蒙将受到怎样的挑战,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这一思考必须建立在对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反思的基础之上.康德与福柯对启蒙富于当下意识的哲学思考,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点.通过反思和对比,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文化特有的权力模式以及知识分子伦理意识的欠缺,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启蒙,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向启蒙文化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林毓生教授最近于《学术集林》卷六中,以《创造性转化的再思与再认》一文,综论他对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要求相衔接的看法,文中表示了他之所以提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缘,是来自对“五四”“整体性反传统主义”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纠葛,五四运动的风云及其遗绪,的确提供我们痛切省思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探索、追求、反思现代化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和毛泽东对传统的批判和对国人精神的重塑,是最重要的文化事件。直到现在,这两件事在中国的影响力,不管从什么意义、什么角度、什么层次看,都还在继续;毛泽东一生的身体力行所导致的文化变革,在今天仍然非常值得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倡导和弘扬民主科学思想;其重大成果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当前,重温五四思想解放的历史价值,必将引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一、墨家科学思想是传统文化反思的另一参照系从1840年至今,中国社会在100多年的现代化艰难历程中,始终面临着一个痛苦而又不可迥避的问题:如何估计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伴随着100多年中国现代化的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精神在其漫长的历史生成和发展进程中,历经了萌发期、奠基期、缓慢进化期及近代的觉醒和重建期,延绵而不绝、屹立而不倒,体现了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多元统一的精神特质。在近代社会变革中,中国精神的演进与西方思想启蒙不同,中国是先器物后制度再至精神,其历史逻辑与黑格尔关于精神自我反思所必经的外在反思、机智反思和理性反思“三段式”两相暗合。中国精神在鸦片战争后经历了艰难进程,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应在传承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筑当代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为深化改革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乐道而不安贫──对中国传统生活观念的反思王德军(河南大学)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全面深刻的反思,审查一下,看哪些是阻碍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哪些是对现代化建设有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那个近代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比古代传统文化更为密切.如果说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化仍有深刻影响的话,那么近代文化的影响就更深、更大.中国近代文化,是外国侵略,中国人觉醒、反抗、救亡图存的产物.尽管它有种种缺陷和弱点,但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活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今天回顾和反思近代文化形成、发展、兴衰的历史,必然会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许多有益借鉴和有力的启示.因此,重视近代文化的研究,是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近代以来虽历经冲击,但其影响至今仍不绝如缕,成为中国走向全面 现代化的深层障碍。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演变作—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从政治制度建构、文化 启蒙、商品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久化的科学评价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实现传统 政治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和转换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国际范围内的“反修斗争”。这一运动的结果并不成功 ,而受害最大最深的还是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今天 ,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道路上跋涉前进的时候 ,认真反思这段历史 ,其积极意义与我们对十年“文革”的清理和反思是一致的。只有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把中国百余年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联系起来加以反思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现代化的每一历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都总是将文化层面的问题凸现到醒目的位置。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长盛不衰的文化激进主义一次又一次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当作现代化的首要问题;但是,这一文化转型又似乎举步维艰,同一问题似乎总是在同一层面上被重新提起。于是,一方面是文化激进主义的汹汹崛起,另一方面则是文化转型的承诺迟迟难以兑现,这一强烈的反差或背反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巨大而难解的“结”。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当前进行的文化大讨论冷静地反思,就会发现,人们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出路时,只注意到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很少注意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很少注意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汉民族文化,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取、融合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如吐蕃文化、穆斯林文化、女真文化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从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上进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学文化,儒学在我国传播了两千多年,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对我国各族人民发生过重大影响。中国的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关于中西文化之争不外乎两种基本立场:传统本位论与全盘西化论。两者对立的本质是文化观的对立即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这种两极对峙的观念体现了两种关于现代化的错误观念,而新的现代化观念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综合意识,我们称之为文化进步主义。我们只有在文化进步主义的高视点上,才能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才能超越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两极对立,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两极对立。  相似文献   

18.
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直是儒学研究中未解的难题。儒学似乎为近现代中国承载了过多的重负。其实 ,儒学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 ,之所以未能成为延续传统的活力源泉 ,其原因不能只从自身来找 ,还应着眼于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 ,与中国社会制度结构之间的历史交互作用过程。从社会大系统结构看 ,中国儒学有三个特点 :一是地域的原发性 (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传承性 ) ,二是“大一统”的文化特性 ,三是文化整合性。中国近代 ,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有效领导 ,儒学也没能围绕现代化目标进行积极有选择的转换。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现代化步入正轨 ,儒学也再度恢复生机。总结历史经验 ,我们仍应对儒学保持认真反思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前些年,在有关文艺民族化的讨论中,一些人把民族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一谈文艺的现代化,一谈走向世界,就必然与西方现代主义挂钩,并把我们民族文化传统贬得一无是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并认为反思文艺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予以探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文艺创作中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的双方。然而,一些人却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彻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文化作为中国伦理文化的中心 ,在其产生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但在宋代之前 ,它的中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进入 2 0世纪之后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儒家伦理文化一直处在远离中心的地位 ,其今后的走向还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 ,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 ,在中国伦理文化中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化。我们在研究传统伦理文化时应力戒将儒家伦理文化和传统伦理文化等同 ,坚持中心与边缘整体化透视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