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军旅作家李存葆的"文化大散文"主要是围绕绿色主题而创作的。李存葆以文化为立足点,以人类生态学的视角深切关注我国及全球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人性生态,针砭时弊,为人类寻求克服困境以自救的绿色道路。他是一个拥有绿色文心———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类关怀"、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性生态的终极关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更高级的文明.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普及生态学知识,树立生态价值观,实现"良心的革命",摒弃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必须促成科技的生态学转向;必须使制度建设摆脱"资本的逻辑"的束缚,激励生态经济的成长和发展,鼓励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遵循生态规律的消费,是耗费最少资源而获得最大满足的消费.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发展会议"讨论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包含生态保护内容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作为整体的黄河流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为依托的环境单元遭遇了自然资源损害、环境污染损害、生态损害、气候与自然地理环境损害四类环境损害。这些环境损害只有在把黄河流域当作整体来实施治理时才能得到救治或减缓。要实现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为绿色发展法建设流域环境协同治理制度、流域环境协同治理规划制度、流域环境总行为控制制度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绿色治理"是人类在经历了繁荣与伤痛后日趋理性的反思与沉淀,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治理价值承载.文章从绿色治理的逻辑溯源入手,探讨绿色治理的内涵与演进,并以长江经济带为样本,在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支撑下,梳理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的国家战略和绿色发展水平测量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面临的生态、经济、政治及行政方面的困境,探索优化和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必须造就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主体承担者——"生态人"。从绿色发展和生态审美双重视角来看,"生态人"应该是具备生态整体主义的大爱情怀和囊括宇宙、包揽万物认知气度的时代新人;是充分意识到世间万物内在价值,并超越物我界限,以慈悲情怀善待自然的伦理新人;是超越工业文明,摈弃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并能协和万物成长的文化新人;是有着深厚绿色情怀,并具有国际视野和长远发展眼光,能够弥合民族差异、性别差异,守望相助,自觉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新人。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伦理学史上的“绿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把道德对象从人或人类扩展到自然物至少是有感觉的动物;把价值坐标从人际之间的功利关系转移到生态圈内部的功利关系;把伦理关系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上世纪中叶兴起的"生态思维"或"绿色思维"中,人们把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的产生看做是对传统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超越,是伦理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在后工业文明时代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体现。该文围绕绿色发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个问题,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论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演化历程和实质内涵,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球生态治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转向绿色发展的必然性,并提出调结构转方式、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意识提高等六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保证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农业领域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进而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文章初步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绿色农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析了推进绿色农业与生态文明的融合"要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怎样才能做得到"。  相似文献   

9.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且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绿色建筑具有实用性、和谐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征,它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相较于传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局限、思维惯性与救治模式,绿色发展更能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兼容性,因而更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升级、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及综合国力提升,为转向绿色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全面深入推进绿色发展,需在理念层面形成绿色自觉意识、坚守绿色为民立场、打造绿色文化氛围,在逻辑层面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结构层面明晰治理的主体、功能、制度、方法和目标,进而基于"主体—分工—范式"维度推进系统化绿色治理,基于"规划—评价—支撑—文化"维度推进科学化绿色治理,基于"源头—专项—法治"维度推进精细化绿色治理,多措并举形成绿色治理合力,助益全面推进国家绿色治理体系和绿色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面对西部地区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完善的绿色发展制度是西部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要从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多角度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制度及相应实施机制,包括树立有民族特色的绿色发展价值信念、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绿色GDP"考核制度、在制度框架下建立严厉的环境危害惩处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健全国土资源开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当今时代发展特征,顺应我国基本国情和新型生态发展道路而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发展的理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较传统发展理论,立意更高、认识更深、视野更宽、角度更新、力度更大,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全面超越,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绿色发展是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中国更好发展的希望。要推进中国的绿色转型发展,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正因为中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特别是绿色发展教育缺位,才导致中国的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社区发展都与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有比较大的现实差距。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在中国已经被提升为绿色转型发展理念,但要由理念上升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并进一步转化为全社会绿色发展的自发行动,有赖于全民生态文明认知的提高、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民教育。只有每一个中国公民、每一个企业、每一级政府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解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绿色发展主张,从而在全社会产生深刻的绿色发展自觉意识,方可形成全社会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自发行动,也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整体贫困的普遍性、特定族群贫困的深度性仍然十分突出,在"后脱贫时代"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政府绿色治理的制度设计、产业循环体系以及公众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共同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三方主体"行为框架,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路径和对策包括各类生态资源"三权分置"的制度创新,弘扬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伦理文化及提升生态文化自觉意识,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培育以生态资源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增长极,持续实施和完善生态移民、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等。  相似文献   

15.
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出发,着重探索并阐述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系统,认为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山水城市都未必是生态城市。而生态城市由于主要只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而还有待于发展为绿色文明城市。这样的城市,不仅要求自然是绿色的,社会是绿色的,而且人的身心也是绿色的。只有这三个绿色一个不缺,才能成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的绿色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文学面临着受众与之隔膜、缺乏社会辐射力的现实困境。生态文学的宣传目标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冲突、生态文学的终极忧虑与人类现实生存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种困境的内在因素,而传播流程中信源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不足、刊载媒介影响力弱、信息过载的影响等是生态文学绿色传播的外在限制。本文主张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学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生态文学创作群,利用融合媒介优势,转变对生态文学玄化的超人类倾向,促进生态文学的绿色传播。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物流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绿色物流的发展,绿色物流是手段,生态文明是结果。我国在发展绿色物流时,物流运作主体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物流产业发展间制约关系的明确认识,所以需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构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只有完善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才能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农业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形态与模式.绿色农业外部性表现为生产的、单向的、持续性的外部经济特征,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不仅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表现在成本收益的不对等性.绿色农业发展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来自产业地位、行业特点、技术水平、宏观政策诸方面.因此,实现绿色农业外部性内部化要从财政补贴政策、生态补偿、生态资本运营,政府生态责任、生态环境保护补贴机制、环境保护税制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绿色经典文献”以其对地球生命系统与生存环境复杂关系的深刻领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忧患意识的深层挖掘,对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的深度反思而成为生态文明思想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传播和构建生态文明先进理念,特别是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方面具有独特的精神资源价值。探究绿色思想资源发展轨迹与历程,审视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评介其研究成果与不足,旨在为后续系统研究提供基础与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20.
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升级,旨在构建农村绿色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绿色和美环境,传承民间优秀绿色文化,构建生态共治格局,突出生态富民效益。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循全面性、持续性、共生性和有序性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人类与自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索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制度设置层面应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绿色政策体系;具体实践层面应全面准确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运用绿色技术,营造绿色生产生活环境。最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