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务思想双重性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洋务思想,是指决定和影响洋务运动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指导思想,是1860~18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谋求强国御侮之道的社会思潮,其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规定着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归宿,影响着洋务运动的全过程.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洋务思想并作出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弘扬中华文明与吸收国外文明结合起来,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洋务运动评价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我们坚持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进步与反动的尺度,那末,就不能不承认洋务运动的进步性。”并谓:“洋务派镇民的目的是有的,但主要的目的是御侮。”而且,“即令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反动的,最多也只能说明洋务派的思想是反动的,而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反动的。”因为洋务运动乃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矛盾的产物,它曾积极地向西方学习并利用其先进生产技术,增强军事实力,努力从事经济建设,以谋求保护中国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始终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其指导思想,为西学东渐创造了条件,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首先,这种思想的提出,有极强的针对性。有清一代,在学术上,嘉庆、道光后,学术思潮趋向于西汉今文学,西汉今古学之争笼罩着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在政治思想上,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有一大批顽固派仍盲目自大,对西学不屑一顾。面对强大的反对派势力,洋务派首先阐明:中国处于千年未有的变局。并强调:中国的文武制度远远高于西方之上,所不及的只是“火器”。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靠传统的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由来其一,史学界对洋务运动史的研讨,自1980年以来出现了可喜的景象.就在这个时期,黎仁凯同志发表了《试论洋务运动纲领》一文.他首先提出问题说;“中国近代历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有无纲领?其纲领是什么?迄今未见专文论述.”接着黎文对洋务运动纲领表述说:“我认为:‘外须和戌,内须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洋务运动的纲领”.黎文对洋务运动纲领及其内涵作了阐释后得出结论说:“总而言之,以‘外须和戌,内须变法”为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辅,是洋务运动遵循的总原则和总路线,它构成了洋务运动的纲领.  相似文献   

5.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主张在坚守中国政治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达到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目的。"中体西用"思想,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体西用"的思想用割裂的"体"、"用"来建构文化模式是不科学的,是在中西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矛盾中产生的一种变形结合,其结果必然阻碍中国近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留学生的派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洋务派人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因此这些教育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发展阶段、思想来源、本末观及其具体主张 ,并对他的三个“为本”的思想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认为郭氏是洋务运动中最为激进的思想家 ,并孕育了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 ,但总的说来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人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吸收西方文化,重新认识自我的艰难历程。随着西方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是当时的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保留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引进西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之后,桐城派进入后期,其代表作家们因国家积贫积弱而主张教育救国,因科举制度腐朽而主张教育改革,因人才匮乏而主张实业和科技教育,由落后挨打而主张学习西方。在教学中增加西学内容,主张深入西方诸国进行贴近式学习,开办新式学堂延请西方知识分子充任老师;主张外派留学生的同时,也接受国外的留学人员,增进中外教育和文化交流;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强调“义务教育”和“普遍教育”。桐城派后期作家寓新于改革,用自己的实践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促成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0.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1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不象史著中流行的说法那样,是张之洞发明首创,其实,它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个广泛流行的口号.也有人用道器、本末、主辅代替"体用"二字,或以旧学、新学、圣学、洋学分别代替"中学"与"西学"来表述这一思想.这一口号从模糊地提出到形成为一种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侧面,是早期维新派(包括冯桂芬)和洋务派的思想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作出了成绩,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推敲的问题。《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年第三期刊登了夏东元同志的文章《洋务运动发展论》。文章在论述“中体西用”思想时写道:林则徐、魏源所提“师  相似文献   

13.
盛宣怀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手段是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强调实践,学以致用等。其祖上经世致用的理念、国难当头与救危扶困的社会大环境、洋务运动的影响以及自身独特的身份和实践是其独特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的“借法自强”主张是对传统封建旧法的否定和对西方列强挑战的积极回应。它在鸦片战争后最初二十年 ,表现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主要内容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和抵御西方 ;在 19世纪 6 0年以后体现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即是以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为主 ,以资本主义的科技发明为辅。地主阶级改革派将“借法自强”主张付诸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了解、介绍和宣传西方阶段 ;19世纪 6 0年代初至 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阶段 ;19世纪 70年代至 90年代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核心问题 ,它是清末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追溯“体”与“用”的历史渊源 ,可以了解中国士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以及他们“通经致用”的治学宗旨。从 1 9世纪 60年代 ,一些有识之士就相继阐述过“中体西用”的思想 ,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现实背景的演变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加剧而变化。到张之洞的《劝学篇》则明确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主张是有特定的思想内涵的 ,谈“中学为体”实则提倡“西学为用”。它成为甲午战争后的一种“流行语”,主要流行于文化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从一八六一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到一九○一年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而结束。这一年,清廷发布“变法”上谕,推出了“维新新政”。一九○五年九月,清廷又颁发了“预备立宪”上谕,准备“仿行宪政”。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清政府实行的这几次时间上前后衔接的改革措施,它们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洋务运动、维新新政、预备立宪前后嬗递的思想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体西用”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互相矛盾、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企图用新的更有效的手段维护其统治,然而最终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潮流裹胁而去这一历史景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写照。十九世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对中学固守儒学的"纲常"理论,以政教相维为基础,力倡"忠教爱国"的中学,以达"保国、保种、保教"的目的;对西学,他主张在某些方面学习西学,以"开风气",使清政府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对中西学的关系,他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西学补中学之不足,以中学来衡量西学。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在学习西学、引入西学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达到了"开风气"的目的。但他同时又固守封建纲常和封建君主制这一最后防线,有悖于历史潮流,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清王朝统治腐败不堪,外国侵略者疯狂入侵,反侵略反压迫的人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致使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洋务派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开明的官僚贵族,他们不像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那样因循守旧、妄自尊大,拒绝外来的一切新生事物。他们一方面承认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他们遵循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创办洋务事业,寄希望于封建统治,企图振兴清王朝,稳固其统治。洋务教育就是洋务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末,洋务派如何遵循“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创办洋务教育的呢?在洋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学”和“西学”以及“体”和“用”的地位有什么变化?洋务教育的这些变化产生过什么影响?本文拟  相似文献   

19.
试论洋务纲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有没有纲领?共纲领又是什么?迄今未见专文论述。我认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洋务运动的纲领。所谓纲领,一是指起指导作用的总原则,二是要有一条主导路线。斯大林曾说:“没有主导路线的纲领就不能算作纲领”(《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二一五页)。仔细思忖,上列十六个字却正是洋务运动的指导原则和贯穿始终的一条对外、对内的主导路线,它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把它看作纲领是相宜的。本文试图对此纲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于“中体西用”,长期以来在史学界是持否定态度的。近10年来,这一态度有所变化,在否定“中体西用”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它在中国近代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作了某些肯定,立论中肯、谨慎,但仍嫌不足。笔者认为,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这一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全过程及其影响,对“中体西用”应作出进一步的肯定。一、“中体西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思想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在欧美蓬勃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法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迅速进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取得政权,但其工业革命业已开始。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