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小说的繁盛,在海峡两岸都是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近年来由于影视媒介的加入,使其影响得以迅速扩展。被台湾诗人痘弦称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的台湾著名作家高阳,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小说,无疑在这方面最受瞩目、影响也最大。  相似文献   

2.
刘白羽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与散文作家。1936年至1942年为其创作的早期,其间创作尚不够自觉、自如。1942至1954年为其创作中期,其间以表现部队生活的小说创作为主并见长,为其后的文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1954年至“文革”前是其创作成熟期,其间散文创作成就显著。新时期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更为活跃的趋势,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了散文“轻骑兵”的积极作用。但其散文亦有豪情有余,欠缺相应艺术蕴藉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在回顾南通现代文学运动的历程时,我们不能遗忘了活跃在海峡彼岸的一群南通作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抛井离乡,寓居台湾,但仍然是南通人民的儿女,他们与故乡仍然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之情,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自然也应当纳入南通文学研究者的视野。学术界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大抵以为散文创作的成就高于小说。而就南通籍台湾作家的创作看,我认为,倒是小说成就更为可观。在我们知悉的近十位作家中,起码有半数以上侧重于小说创作,他们不仅以自己丰产的作品崛起于台湾文坛,而且各具艺术成就,获得文坛的佳评,既为自已赢取了声名,也扩大了南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5.
叶绍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始终以“为人生”的鲜明特色,以对现实主义的真诚追求而饮誉文坛。 鲁迅先生则以他的《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承认鲁迅、叶绍钧二人皆以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著称,并非等于说,二人对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贡献是比肩的。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可以发现:鲁迅一开始创作就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叶  相似文献   

6.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4,24(2):117-117
[主持人语]20世纪的中国,被迫卷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与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是全球化历史的产物。它既记载了古老中国被迫向世界敞开大门、承认并学习“他者”的苦难历程,也积极参与了“国民性”的挖掘和改造工程,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地理的绘制和新的中国形象的想象与构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基本特征,同民族主义情绪之间存在着直接而深刻的关联。然而,由于现代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事件,特别是民族主义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很少关注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间的复杂关系,更谈不上系统而深入的学理式分析研究。有鉴于此,我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梳理、审视民族主义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与思潮的影响,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情感、意识及其书写方式和特征。 20世纪跨度很大,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形态与特征也颇为不同,它对文学的辐射情形和文学对它的反应程度在不同时期也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努力回到历史现场,弄清当时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们是如何理解、言说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弄清他们的理解、言说背后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与文  相似文献   

7.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所运用的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不仅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中的各种文学流派,也包括现代主义文学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前奏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伴随着西方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以影响的是西方的社会思想与哲学思想。而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小说最初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是现代哲学思潮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想,并不是现代主义文学文本。虽然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初期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我们这里借用已有的对1917年-1927年文坛小说译、著状况的调查,及其结论:“‘新小说’家的译作比创作更偏离传统小说叙事模式,五四小说家则反之。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9.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中的地位蒲向明“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①“关汉卿和以他为代表的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突起的奇峰”。②“关汉卿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杂剧方面。”③上述说法,从戏曲创作的角度看,确实很公允地对关氏文学成就作了评价,多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胡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学术成就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众多方面。他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山大师”①,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转变,树立了新规范。唐德刚先生认为,“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因为“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②胡适一生最热心倡导的是传记。他认为“模范人物的传记”,“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教育材料”,可以给少年人“介绍一点做人的风范”。③因此,他常常劝别人写自传,自己也身体力行,一生写了约120万字的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12.
日据后期出现的台湾新文学,同祖国大陆,以及当时世界上其他被压迫、被殖民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并无差异,既属于20年代以后,国际上崛起的反帝反殖新兴文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故在台湾新文学中,不仅有对殖民当局统治意识形态的抵制,还有对民族身份的坚守,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或公开或隐蔽地消解、颠覆、破坏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各种“统合”措施和“同化”政策。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以杨逵为代表的“台湾左翼文学”。虽然杨逵使用殖民者的语言创作,却仍然完整保留了强烈的“中国意识”及“台湾属性”,  相似文献   

13.
晚清留日群体将民族主义引入中国小说.这一变化给中国小说带来深刻影响——它为中国小说实现其地位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契机;它体现了中国小说主题现代转换之一个方面;它为中国小说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当代之“道”.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因其作为世俗能量的实质及其中国化后的诸多偏见与缺憾,又很难成为小说之文化方向与终极意义供给者.重国家而轻社会、有国民而无个人,这是晚清留日群体民族主义小说写作之关键症结.  相似文献   

14.
何轩 《云梦学刊》2007,28(1):108-112
中国小说功用观由传统的消闲“小道”转变为现代的“启蒙”与“救亡”的“大道”,粱启超是功不可没的第一人。粱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两点,一是阐发了“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二是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观念。其小说功用观内蕴“势力”与“效力”两个范畴,“势力”是梁启超从小说之体出发,发现小说具有作用于人心的潜在力量,它具体表现为小说具有“理想派与写实派”两种文体功能和“熏浸刺提”四种力。“效力”特指小说“势力”作用于“社会心理”而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国民思想、性格、信仰、精神等,也包括社会道德、风俗、民族心理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现实主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是在外国现实主义和大陆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早在1926年,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创者赖和就指出:“台湾的新文学,虽不是创作,却是光明正大的输入品,决不是赃物……新文学是发见的世界,任各有能力的人去自由垦植,广阔地开放着,纯取世界主义,就是所谓大同者也。”①赖和这段话,阐述了台湾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的三个事实和特点。首先,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本地传统文学的产物,而是“光明正大”的外来文…  相似文献   

16.
游冥故事继承了中国文言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的传统,同时也是对文言小说史学“印迹”的扩展延伸。作为以超现实为表现内容的冥界游行故事,在叙述方式、体例等方面表现出史家“实录”的某些特征,显现出受史传文学影响的痕迹。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非常复杂,中国传统文化重史氛围的薰染,汉魏以来社会民众对幽冥鬼神的态度、创作者写作的主观宗旨、小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小说观念的演变等因素,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游冥故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台湾近代文学以诗歌(包括民歌和旧体诗词)为主,而发端于新文化运动的台湾现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以小说成就最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台湾光复期间的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大多数有影响的作家,以写小说为主。二十年代前期,台湾新文学运动主要是思想舆论上的破旧立新,为新文学创作开拓了道路,文学创作大多处于萌芽状态。据钟肇政、叶石涛主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979年出版)介绍,由追风(原名谢木春)创作,1922年发表于《台湾民报》上的《她要往何处去—一结苦恼的姐妹们》,是用日文写…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自3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变动的时期,由于当时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受到世界性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台湾小说创作的主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作家走上了“左翼文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当今诸种文学作品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之一。鲁迅不仅对中外小说有极深入研究,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是鲁迅的一篇“创作谈”。据此梳理、总结其关于创作准备、创作动机和目的、创作过程中的典型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小说批评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评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