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夸张是英语和汉语所共有的修辞格.其中数词用作夸张或渲染(数量夸张)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数量夸张在辞格上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虽然英语中的数量夸张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汉语中的数量夸张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Parallelism"是英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排比结构的表现形式不同,在汉语中并无真正意义的对应项.对英美名人演讲中英语“Parallelism”与汉语“排比”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英汉在排比结构方面存在的非完全对应关系,以便建立英汉在排比结构方面的可比性框架.  相似文献   

3.
数词,顾名思义,是“表述数目”的词。人类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词。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或用来比喻,或用来夸张等,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汉语成语“百里挑一”,英语成语是“onein a thousand”。又如:形容人数不多的汉语成语有“三三两两”,英语成语是“by ones and twos”。本文拟将数词在英汉习语——英汉两种语言的成语、俗语、谚语中的种种妙用,略作粗浅的探讨。一、体现数词本义的习语汉语成语“五体投地”,形象地描述了佛教徒对佛祖的虔诚。此处“五体”指两手、两膝及头这五个部位。“五”是取其本义,引申为对人对事佩服到了极点。又如:汉语成语“百步穿杨”,其中的“百步”,  相似文献   

4.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英语只有数词之说。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英语中起着量词作用的是名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基本数量句式可概括为"Num Q N"或"N Num Q",英语的基本数量句式为"Num N"和"Num Q of N"的形式。英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都具有夸张、比喻、委婉等修辞功能,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讨论英语夸张辞的修辞特征与汉译的技巧,提出英汉语中夸张的修辞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不同语种的修辞特质应以不同的尺度来衡量。  相似文献   

6.
英汉“反复”修辞格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的repetition和汉语的“反复”都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手段。本文从类型和作用方面对英汉“反复”修辞格进行了比较,认为英汉“反复”修辞格的分类大体相同,修辞作用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双向或语义双关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修辞现象 ,是两种语言中意义传达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英语和汉语各自源于不同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不同的运思活动 ,它们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生成方式、表达手段和语言形式。在将汉语中的双向译成英语或把英语中的双向译成汉语时 ,就必然遇到如何有效传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英语、汉语词语重叠可分为叠音、叠词和叠句三种。相对而言,汉语叠音(叠字)多于英语叠词。叠词和叠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较常见。词语重叠这种修辞手法为英汉两种语言增添了节奏美和韵律美。词语重叠的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而语用规律又体现其修辞功能。本文通过对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名家的英语译作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网络英语口语词汇的观察分析,概括出主要形式叠音词的语用规律:叠音词多见于文学作品和生活口语,创造AA等形式新叠音词具有相对的自由性,英语叠音词和汉语叠音词之间的语码转换唯有在一定语境中方能完成,且具有不对等性,即:不完全解码。  相似文献   

9.
以英汉文本为素材,分析了英汉主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汉语主语缺省的频率远远高于英语,其缺省主要表现在语境省略、流水型省略、模糊型省略和句法空位;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无灵主语;汉语无灵主语的使用受到其谓词的制约,汉语的无灵主语一般与无灵谓词搭配;无灵主语使用主要是实现修辞和客观的效果。因此,复杂多样化的汉语主语选择更为自由,话题较为突显;而英语中谓语动词的形式则取决于施事的主语。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被动这一语法现象。英汉被动句拥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被动语态主要表现在动词词性的变化上,其形式通常为to be+past participle。汉语中缺乏动词形态的变化,在表示主动和被动意义时不受形式标志的约束。汉语表被动的手段灵活多样,其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然而,汉语中更常用的是各种隐性的表被动的方式,如大量使用主动表被动等。  相似文献   

11.
四、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汉语修辞特点关于与汉文化密切联系的汉语修辞特点,可以从“语词”、“语词组织”、“辞格手段”和“言语表达”四个方面来看。前三个方面基本属于修辞材料和形式的审视,最后一个方面主要属于修辞内容的考察。汉语历史悠久,语词之丰富,用“浩瀚”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之中跟汉文化联系较紧而需要引起注意的主要有这样两点:(1)存在着许多富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词在汉语里,表示动物的语词如“龙”、“凤”、“牛”、“马”、“鸳鸯”、“喜鹊”,表示植物的语词如“松”、“竹”、“梅”、“菊花”、“兰花…  相似文献   

12.
夸张话语标记“夸张地说”及其否定形式彰显了“夸张—凸显”功能,实现了借助语言形式区分语义层次的预设。夸张话语标记生成的修辞动因是语句关联性的语义限制。修辞主体通过“明示—推理”过程,可以发掘话语的最佳关联,明晰夸张的认知路径。  相似文献   

13.
英汉仿拟格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英汉仿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通过分析与比较 ,本文认为英汉仿拟在词义、形式和修辞功能上都存在着相同点 :它们都可分为类义仿词和反义仿词 ;都具有简洁明了 ,意蕴深长的特点 ;都能收到幽默讽刺的效果。英汉仿拟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在英语中常常只出现仿体而隐去本体 ;而在汉语中本体与仿体则会在同一上下文中出现。相比而言 ,汉语仿拟比英语仿拟更灵活、更开放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言交际的常用手段,英汉缩略语在语义方面都有语义的模糊性和表达的一致性特征,但英语缩略语中的Initials和Contractions在汉语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汉语缩略语比英语缩略语多含有非名词性的缩略语形式和大量的数量词缩略语形式。在语用方面,英汉缩略语都有表达的简洁性、语体的非正式性、语用的时代性特征,但其组成成分和组合方式各有不同,在应用时应注意消除歧义,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时间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概念,由于其抽象性特征,人们常常借助空间概念来隐喻时间概念。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时空隐喻表征的共同点及差异,探索其认知根源:共同点在于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范畴都来源于人的身体经验及对空间的体验;其差异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对时间概念的影响。汉语中循环性时间与佛教文化相关;英语直线性时间观则受到基督教影响。英语中常采用横向时间表达方式,汉语中则纵向时间更为多见,其根源在于两种语言的阅读和书写方式存在差异。英汉在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时间取向的差异,其实仅仅是时间参照点差异。  相似文献   

16.
英汉两语言中被动句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语法体系、结构形式、使用范围、表达功能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语言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句式在英汉两语言中不同的表现特点:英语中的被动句体现的是英语以体系为本的语法特点,其形式单一,具有客观、间接等文体色彩;汉语中的被动句体现的则是汉语句型为本的语法特点,其形式多种多样,具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使用范围较为狭窄。  相似文献   

17.
汉语广告与英语广告均有模拟生造新词的情况,汉语广告是通过音节的有意重叠,英语广告是故意把熟悉的单词拼错,或加上前、后缀而生造新词;汉、英广告都可见到改造短语、句子的情况。汉语广告中模仿造短语、造句子的手段远比英语广告丰富。汉、英广告都使用外来词,满足人们的求新求异的心理。汉、英广告在形式上均表现出了韵律美和修辞美。两种语言的不同,深层次地体现着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化背景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8.
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普遍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之中,且使用范围广泛。由于共同的禁忌范畴和委婉目的,英汉两种语言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委婉手段。然而,由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两者也各有自己独特的委婉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英汉语时空性差异”为研究视角,采用对比方法,对回文辞格在英汉语的字(词)、短语、句子和篇章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英语中的回文修辞更多地呈现勾连、延续的特点,句法可逆性稍弱,篇章组构犹如线条型的锁环相扣,可发挥余地有限;而汉语里的回文修辞更多地彰显块状、离散的表征,句法可逆性较强,篇章组构恰似平面型的魔方变换,可施展空间充足。英汉回文辞格均是对各自语言本质特点的发挥和利用,二者存在数量上的多寡和构拟程度上的难易分别昭示出英语的强时间性思维倾向和汉语的强空间性思维倾向。该结论有助于从修辞维度为英汉语时空性本质差异提供佐证,进一步推动英汉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英语重“形合”与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这一差异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各语篇衔接手段上都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Of Studies及王佐良译本的分析认为英汉互译时,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特点和规律,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