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市场经过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数百年的开拓和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现在,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主要不是大片待开发的“处女地”、空白点,而是相当饱和群雄逐鹿的竞争市场.作为“后进”国际市场国家,我国企业面临严重挑战.尤其是“入关”后,我国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国内市场所占份额意味着减少,迫使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相似文献   

2.
商品经济的竞争有价格竟争和非价格竞争这两种基本形式。在目前商品供求关系相对稳定,国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价格竞争的局限性已日益明显,非价格竞争的独特作用巳经显现:既可弥补价格竞争的局限性,又可开创更为全面和完善的竟争新格局。两种竞争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不能替代。非价格竞争是企业走向市场,增强活力的重要条件。必须从技术改造、产品特色、职工素质等方面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非价格竞争。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破产习以为常,因为市场的竞争规律及其优胜劣汰机制总会有一些企业新生和发展,另外一些企业败北和破产.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视整个社会为一个“大工厂”,千百万企业只是这个“大工厂”的分厂,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只有一个所有者——国家.既然由一个所有者垄断生产和经营,在企业之间就不可能存在竞争.从当时的企业创造产品的价值核算角度看,各个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利润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企业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当家作主,奉行的是供给制政策,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兴盛发达,关键在产品、根本在人才、希望在创新。 1.关键在产品。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在市场上适销对路、叫得响、过得硬、受人欢迎的产品,不要说兴盛发达,就是勉强生存也十分困难。而一个企业的产品一旦在市场走“俏”,这个企业马上就“活”起来,  相似文献   

5.
名牌是市场发给竞争优胜者的奖牌。谁拥有名牌,谁就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无往而不胜,获得名牌效应。这就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产品的动因。实施名牌战略应摆正几个关系:(一)摆正名牌产品、名牌战略、名牌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名牌产品,它首先是一种质量界定,表明产品的质量水准;其次是一种价值观念,表明企业的价值追求目标;再次是一种综合指标,表明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的优秀程度。名牌战略,它属于市场营销范畴,是一种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占据市场,扩大营销,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竞争韬略。名牌效应,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自主生产彩色胶卷能力四个国家之一,但在来自境外企业竞争的压力下,“申光”、“公元”等民族工业品牌相继退出市场竞争,国内彩色胶卷的生产企业仅仅剩下“乐凯”一家。被称为“中国胶卷之王”的“乐凯”,其产品占有国内彩卷市场份额的1/4,但这一份额却不断受到“富士”、“柯达”等国外品牌的蚕食;而“富士”、“柯达”等国外品牌的国际市场价格折合人民币40元左右,却在我国大陆市场以21-22元低价位销售。岂知,国内消费者能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富士”、“柯达”彩卷,全因有在国内市场以12元出售的、与国外产品质量媲美的“乐凯”牵制的结果。按理说,国内消费  相似文献   

7.
古典经济学视“企业”为一只无须分析的“黑箱”,企业劳动力完全是通过市场工资的竞争进行配置的。实际上,劳动力配置大部分是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的。本文将从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出发,揭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阐述如何加强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本运营。  相似文献   

8.
创立名优品牌争取竞争优势王兴邦十年前,人们谈起名牌产品,还觉得陌生,因为当时市场上的名牌还很少。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在购买活动中,掀起了名牌热,名牌消费观念已深入顾客心中。市场竟争法则已把众多企业推向创立名优品牌的道路,否则将很难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一、...  相似文献   

9.
国营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把企业推向市场”是企业改革进程中质的飞跃,是解决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的根本出路.“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战略决策,贵在一个“推”字,体现了彻底割断政府和企业间父子关系的艰巨性和让企业自觉投入市场,适应市场,在竞争中自求生存、自我发展的迫切性.十四年的改革,已经打破了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旧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企业依靠国家的程度大大减少,国家对企业父爱式管束已经淡化.但是,溺爱意识的冲动还时有发生,企业没有真正从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地位上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企业虽已行使自己已有的自主权,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但一遇困难还要向政府伸手,“等、靠、要”的娇惯心态并未消除,依然留恋政府的怀抱,窒息和压抑了企业活力.为此,不下大的决心,没有政府部门的强大推力,是不可能把企业从政府的翼下拉出来的.同样,没有足够的推力去启动企业自主运行,国营企业也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生存发展.这种推力启动的直接意义是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建立维持机体良性循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市场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新兴市场”的界定“新兴市场”的概念是美国商务部提出的。 1994年美国商务部在研究美国出口促进策略时认为 :一个新世界正在崛起 ,未来美国将与这一类新的国家进行竞争 ,这类国家的核心成员有 10个 ,我们称之为“新兴市场”。紧接着 ,美国制定了“新兴大市场”政策 ,“新兴大市场”的概念便出现在美国商务部1994年出版的《国家出口促进策略》报告上。 1995年10月 ,美国商务部出版了一本投资指南刊物《新兴大市场 :1996年展望和原始资料》 ,其中再次提及“新兴大市场”这个概念。美国认为 ,组成新兴大市场的十大新兴市场是 :中国经济 …  相似文献   

11.
后动企业竞争优势的四个来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遊芳 《学术研究》2002,56(5):67-69
在给出后动企业及其特点基础上 ,本文重点考察后动企业竞争优势的四个来源 :一是从先驱企业的错误中学习 ,进而获得差别化和成本优势 ;一是可以通过“搭便车” ,降低产品价格 ,获得成本优势 ;一是可以通过创新 ,改变游戏规则 ,获得竞争优势 ;一是在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时 ,有可能获得市场新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两个转变”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成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在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把握市场机会,在市场中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研究市场发育、发展的规律,制定跨世纪的企业战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盈利最大化的企业、竞争型讨价还价的产品价格这两个假设 ,本文从组织能力角度解释了“企业可以不随其产品退出市场而企业失败”的经济现象。研究表明 ,企业间的竞争在本质上是企业产品间的竞争 ,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表现是产品竞争力 ;而产品竞争力决定于在企业“生产”层面的管理与组织过程所积累的组织知识与技能 ,即组织能力。在超级竞争环境下 ,产品竞争力会随竞争的延续与深入而迅速下降 ,直至退出市场 ;而组织能力却因组织学习而不断创建与更新、因核心能力而具有产品连续效应、因动态能力而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特别是非连续变化的环境。因此 ,植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 ,是企业可以不随其产品退出市场而企业失败的根由。  相似文献   

14.
一、企业进入市场的财政壁垒企业进入市场可以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但是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个过程可能相当长,因此需要政府主动充当市场组织者的角色。财政是反映了国家处理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的,财政关系处理不好,会成为企业走进市场的一个壁垒。目前大中型企业不活的财政方面原因表现在三方面: 1.财政观念上的偏颇。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一保二抓”,即保财政收入和抓税利大户。在此观念指导下,确保财政收入的“盘子”成为处理国家和企业关系的前题,企业生产不是建立在市场秩序中,而是以财政“盘子”为主导。市场动态是随机的,可财  相似文献   

15.
品牌是客户对企业或产品的形象、承诺、口碑、购买体验、使用体验等的综合,是客户对企业或产品的态度。品牌的终极目的不是客户对企业或产品的态度,而是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重复购买及向其他客户的推荐。伴随着消费者强调自我和个性需求的追求,市场日益转向多样化、个性化、细分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竞争也由规模实力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逐步转向销售手段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中国的消费市场已逐步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在“品牌消费”时代,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并塑造成知名品牌,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以“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为主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企业、市场、国家都要遵守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规定的行为规范。微观、产业结构和宏观总量三个层次的经济运行也要遵守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功能规定的行为规范。从双轨制转向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的机制转换:(一)由行政性分权转向经济性分权,(二)扩大计划和市场结合作用的范围;(三)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是转换经济机制的中心,但它包含在经济机制的整体转换中,价格改革能否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市场发育及宏观控制机制转换是否有序。市场引导企业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国有制,理顺以产权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将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化。理顺产权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硬化所有者的财产约束,将所有权从政权中分离出来,优化所有者行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缩短市场发育的过程,需要顺应市场发育的规律培育市场。培育市场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途径:一是放开;二是组织。培育市场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使之同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同步,按国际标准培育各类市场;(二)建立价格、利率、工资等各类市场调节信号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宏观上控制价格总水平的自动调节机制;(三)创造平等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四)建立现代商品经济的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7.
挑战与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这一观点已成为国际共识。在世纪之交,我国顺利召开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一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强调国家兴旺、民族强盛关键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即拥有一支素质高、...  相似文献   

18.
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企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如何实行人本管理,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与制度安排的改革行为牵动着政府管理企业这根最敏感的神经,而且这根神经的规范振动率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存续率保持着较高度关联,我们有必要作出清醒的审视。 一、现状扫瞄 捉襟见肘 从改革至今的15年历史,中央和地方政府无不为政府放权,搞活企业而大声疾呼,但是政府与企业的传统链条关系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松动。企业作为各级政府附属的地位从名称上就已经定性了,“中央企业”、“地方国营企业”、“乡镇企业”,所有的企业都有明确的归属,这种归属感是相当强烈的,政府部门的干部是这样认识,企业的职工也是这样认识,叫“上级领导”也好,叫“婆婆”也好,企业是属于上级或“婆婆”的,而不是属于职工的。观念的东西看来决非纸上条文所能够迅速改变的。 当然实际改革过程中政府曾不只一次的给企业放权,但是政府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通过放权就试图搞活企业,答案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 政府部门之间相互争权、扯皮,一个部门处室科之间同样为分工分权矛盾重重,为的就是“实权”,说白了就是要抓那些“有人求”的权。有位在新加坡创办了公司的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在国外办企业和政府关系很淡  相似文献   

20.
“超产权论”是对“产权论”的继承和发展,运用“超产权论”的观点,从资本市场竞争、经理市场竞争、产品市场竞争等三个角度去分析,运用股票期权计划机制来提高企业绩效,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从企业角度看,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经理市场的实质是企业经营者的竞争选聘机制;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既是对股票期权计划短期激励不足的补充,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而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票期权计划,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不足,有必要加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