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贞虎 《社区》2008,(12):31-31
一天早上,我上街买菜,正走着,忽见一辆自行车从远处飞驰而来。骑车的是个小伙子,他骑得很“野”,一路打着响铃,在行人中快速穿过。 眼看小伙子要撞人了,我大声喊道:“当心!”话音刚落,只听“哎哟”一声,小伙子果然把他面前的一个中年人撞倒了。中年人倒在地上,用手指着小伙子,话都说不出来,看样子,撞得不轻。小伙子见势不妙,正要逃走,就听见周围一片呼声:“抓住他!抓住他!别让他跑了!”没走几步,小伙子就让人揪住了衣领。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复调”与“对话”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对话”的结构方式。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从文本入手,以历史的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发现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笔下的许多女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而且具有“硬汉”的某些特征。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钟孟盛 《老友》2012,(3):44-44
在赣州有这样一位老人:从小酷爱绘画,尤其擅长画梅,素有“江西一枝梅”之称。他笔下的梅花高古奇特、千姿百态、洒脱豪放。其作品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有500余幅在报刊上发表或被堂、馆收藏,有的还传人美、英、法、日、韩等国家。如今,他虽已到耄耋之年,但仍在书画的世界辛勤耕耘。他就是欧阳武老先生。近日,笔者慕名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5.
杨燕 《华人时刊》2009,(7):44-45
泥本身并没有神力,但做成佛像后就成了神圣之物;石头本来不值钱,但是被有心人雕刻上字并被赋予“海枯石烂心不变”的涵义后,立马就成了浪漫的身价百倍的“爱情石”。山东小伙子杨作明看到了“海枯石烂”一词蕴含的商机,引领情侣把经过雕刻的“爱情石头”投向最能产生浪漫的地方:大海。他靠着这一招,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有别于通常对余华所作的现代主义定位,而依据其作品对人性恶与本能世界的极端还原写实和主体性的极度空缺两大主导特征,将他定位在自然主义的极致(边缘)状态,也不否认他由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过渡趋势。进而寻求余华被人公认的“冷酷”风格的三重产生根源,即对世界的悲观态度和对“真实”的执著追求;对“真实”的独特认识;职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他作品中与自然主义关系密切的四种常见主题——人性恶 与暴力、本能与欲望、遗传和历史作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一个小伙子为了挽回爱情,灵感进发,制作了一朵“会说话的玫瑰”,不仅感动了负气出走的女友,而且慧眼“邂逅”了一个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8.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被称为印象派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有一种似梦非梦的虚幻意境,同时也让人真切感受到现实世界。他的作品既表现“现实”又表现“虚幻”,且巧妙地把两者交织在一起,诗情画意、优美风雅,鲜明地体现出法兰西式的独特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9.
刘方 《金陵瞭望》2009,(2):56-57
“咚,咚,咚”,随着新年的脚步声渐渐临近,过年的喜庆气息迎面扑来。有着悠久历史的南京城也被浓重的年味渲染开来,他就像一位久经小伙子桑的学者文人摇身一变成了时尚达人,尽情地释放着激情。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可谓有量有质。回顾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被定义为“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故乡”系列,以及他在新世纪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在各时期的作品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的新世纪小说,既有常又有变。  相似文献   

11.
当一个小说作者力图淡化传统的小说观念,压根不打算从生活实体背后抽象出各种线索去杜撰作品,也就是说,他不再强调人物和事情的连续发展,不再强调时间的完整统一和制约功能以及结构转换的内在逻辑的时候,那么他的作品就完全有可能(或必然)呈现出淡化情节的趋势。事实上,新时期小说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作品,作者对生存世界的观照通过废置“线”型结构,  相似文献   

12.
荷兰画家埃舍尔以创作具有数学意味的作品而出名,也因此受到质疑。他的作品并非单纯的精确数学计算的展现,而是对人类视觉的挑战。他通过这些作品引发了关于“看”的哲学思考,让人们在看的同时怀疑看的结果。看的欺骗性、局限性、相对性和心理性,是埃舍尔作品中建构的“看”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中日长篇小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堪称世界古代文学双璧。曹雪芹和紫式部两位作家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大观园”与“六条院”,随着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观照,他们的理想又走向了破灭。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山西老年》2012,(12):49-49
一个小伙子立志成为最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他先后跟随两位教练练习射击。第一位教练认为多加练习才能提高成绩,于是每天给小伙子300发子弹让他练习。然而,由于每天有300发子弹的缘故,小伙子训练的时候常常漫不经心,成绩也就一直没能提高。后来,小伙子投身于另一位  相似文献   

15.
<正> 前言高尔基曾经在他和他的孩子合影上,题着这样一句言简意赅的话:“高尔基和他的作品。”这使我们想到:作品——作家的“孩子”。这句深蕴哲理的题辞,耐人寻味地表达了高尔基洞察艺术规律的真知灼见。一些天才的作家,通过自己心灵的哺育,再创造了许多类似自己“孩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活在我们每个人形象体验的审美世界之中。莎士比亚曾被人们尊称为人世间的第二造物主,高尔基也称赞列夫·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用“意境”“境界”等概念建构起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抒情文学的词作必须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蕴藏于内,“真情”是“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真情”的看重,王国维着力于对元剧的研究,从戏剧艺术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鄙视,但从文辞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欣赏。王国维称元曲为“活文学”,与元曲作者蕴于其中的“真情”有莫大关系。王国维对元曲的研究基本延续了治词的角度和观点,论曲仍以“真情”为首要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当行”也是他的“本色”观的组成部分,是其“本色”观比“意境”说在理论范围上更为广阔之处。相比较而言,吴梅的“本色”观亦注重“真情”,对作品的评论,他更多的是从排场角度分析、评价作品。对作品的用字,吴梅亦崇尚自然,同时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7.
2010年2月13日至19日,央视3套《梦想剧场》“过年七天乐”隆重推出“超级模仿秀”总决赛,来自吉林市的小伙子杨云阁以清纯的扮相、妩媚的舞姿、委婉的唱腔进行反串表演,连夺周冠军、月冠军、半决赛冠军。一路进入年度总决赛。在总决赛上,他以一曲《但愿人长久》一举夺得年度总决赛第5名,被誉为“李玉刚第二”。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从思想倾向上说,白先勇是一位悲剧艺术家,从他的某些作品中看出,他继承的,正是“五四”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传统;白先勇在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手法、技巧上,不是顶礼膜拜,而是一种为我所用、“拿来主义”的借鉴与吸收。作者运用大量的作品,分析、展示了白先勇小说的“奇”,并认为他融传统、现代于一炉的艺术经验是很值得人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思想演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彷徨,尤其是第二次彷徨,究其原因,一些研究者总是归咎于进化论、尼采哲学、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外部因素,笔者以为鲁迅的“彷徨”应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鲁迅的作品中,以及从鲁迅思想演进的历程上来观察他的一生,这样,我们将会发现鲁迅彷徨的原因,无不与他的“立人”思想有关,即首先实现“立人”;继而再依靠这些被立之人去实现“立国”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伍尔夫两部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的对比研究,比较两部作品文本中人物生命空间的异同。基于巴什拉的空间现象学,聚焦房间、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分析两种家宅空间——主体自我表达的生命空间和与他者共在的共通空间,并论证从《达洛维夫人》到《到灯塔去》, 借由与他者的理解,个体发现“我”的失落生命空间与遗失的梦想,意识到彼此相互密切联系的重要性,进而向更具整体性的以“我们”为特征的共同体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