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恭维语是人们日常交往中频繁使用的礼貌言语行为,常用于表达赞美、欣赏、钦佩之情。而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评价行为,恭维语的使用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被称为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本文将英汉恭维语从内容、句式、用词、回应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恭维语差异的原因,发现英汉恭维语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中西恭维语的文化差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从英汉恭维语的功能、表达形式、英汉恭维语的回应以及涉及的对象与话题四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语对“恭维”这种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差异,指出造成差异的文化根源,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认识将有助于人们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恭维是交际中用于维系交际双方和谐关系的言语行为。恭维语亦称称赞语,在人类语言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从英汉两种语言中恭维语的表达方式、恭维语的内容和对恭维语的应答方式三个方面做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操英语者和操汉语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在使用恭维语时的表达方式、内容和应答方式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恭维是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其内容、使用场合和形式和回应方式都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英汉恭维语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恭维语以避免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5.
礼貌用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的不了解会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本文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问候、打招呼、委婉语及对恭维的礼貌回应等方面的语用差异,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主动了解、尊重并遵循对方文化的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礼貌用语在恭维与自谦语、称呼语、交际语言、隐私语言与禁忌语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作为言语行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恭维语及其应答策略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和热门课题,但这方面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英语恭维语或汉语恭维语的单独研究,英汉对比研究比较少,即使有也只是单独从语用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又以自省式的定性讨论为多,缺乏实证基础。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社会语言学与实证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语篇补全测试的问卷调查,借助SPSS的卡方检验[X^2=∑(XX) ^2/σ]进行定量分析,进而从社会语言学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定性讨论来证明笔者的假设:在同一文化,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恭维语应答策略会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不同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言语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差异,对恭维语的使用也是如此.在恭维语的使用中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恭维语的句法形式、词汇选择、话题和恭维语反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恭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对恭维语、恭维话题、恭维应答策略以及恭维的性别差异进行了一定研究。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恭维语的调查中发现,汉语语境中恭维在恭维语言使用以及恭维应答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当前对恭维语的研究一般都是针对口头语进行的.对书面恭维语所做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从古代汉语语料出发来研究古人运用恭维语的问题则更为鲜见。基于这样的目的,可以从语用角度探讨古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内容和表达方式问题。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中恭维语的运用最明显的差异是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中隐性恭维语的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中英文称赞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DCT形式收集数据 ,研究中文称赞语的分类特点、句法结构、词汇特征及称赞答语的情况 ,并与英文称赞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除了显性称赞占主要地位外 ,还包括隐性称赞、非称赞和零称赞 ;显性称赞的句法结构与词汇呈现出公式化 ,与英文称赞语研究既相似又不同。称赞答语的结果表明多数人采取英文称赞答语中的接受策略 ,与中国传统规范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由大学生提供的相同语境中555对汉英称赞应答语从形式特征和方式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中的称赞应答都以简单应答为主;两种称赞应答绝大多数都采用接受式,其中汉语称赞应答主要采用修正接受式,而英语称赞应答主要采用欣然接受式;大部分受试者在用汉、英两种语言应答称赞时体现出较强的语用差异意识。最后,文章指出了研究结果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并为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横向研究,以平均年龄分别为14岁、17岁和20岁的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为调查对象,语料为用语篇完成测试(DCT)收集到受试对称赞语的应答1 707条(其中汉语应答710条,中介语应答997条)。通过频率分析和卡方分析,发现中国青少年英语学习者用中介语应答称赞语时其语用能力随中介语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母语到中介语的语用迁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中西方之间呼唤语、夸奖和恭维人、问候与道别、道谢与致歉时存在的差异,阐明了语言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指出只要日常交往中,注意观察、对比、分析,就能对英语和汉语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差异的存在并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英汉商标命名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名是人的心理现象,对商标命名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和换喻的理论对英汉商标命名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共性:在“生产”理想认知模式中,命名者均采用了概念换喻,如“产地代产品”、“生产者代产品”等;在“广告”理想认知模式中,正是隐藏于消费者背后的概念换喻“抓”同商标词背后的概念隐喻“兴趣”之间的互动,使得广告中如此命名的商品具有吸引力,并最终导致消费者的购买。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南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发现,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本土文化缺失问题,并由此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中频显“中国文化失语症”。建议提倡“生产性多元文化主义”,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多面性”和“文化创造力”以及本土文化信息源多样化等措施,以强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种语言中以“狗”设喻的成语很多,而其意义又不尽相同。本文分析比较了“Dog”在汉译英或英译汉的成语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40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缺失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英语水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因素的差异。因子分析确认了引起被试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8大类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课堂教学内容”和“英语学能”两因素对中、高、低水平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中、高水平学生的动机缺失受“课堂教学内容”这一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而低水平学生的动机缺失则受“英语学能”这一内部因素的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19.
从语篇的结构特征和词汇标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问题-解决"模式的异同,发现:"问题-解决"模式在英汉语篇出现的语篇体裁是一致的;在英语语篇"问题-解决"模式中,"情景"部分常常没有出现,但在汉语语篇中,该模式较为严格地遵循了"情景-问题-反应-评价"模式;在英汉语篇"问题-解决"模式中,各个组成部分可能由一句话来完成,也可能由多个句子来构成,还可能出现语篇模式重叠,这在英汉语篇中是一致的;英语语篇中"问题-解决"模式有其明显的词汇特征,而汉语语篇的"问题-解决"模式虽然没有明显的词汇标记,但在关联词的使用上与英语语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