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儿 《老人天地》2013,(8):32-33
父亲大病才发现没给他拍过好照片 陈鹏军排行老五,河南嵩县车村镇杨家岭村人,被父母昵称“小五”的他自幼酷爱摄影。他的照相馆县城知名度颇高,其本人也加入了河南省摄影家协会。  相似文献   

2.
父亲带我去大学报到。从村子到省城需3天,其间要步行,坐火车,乘汽车,还有公交车。父亲十分小心,几乎每隔10分钟就会查看一下缝在裤脚里的钱是否还在,也不和陌生人说话。尽管如此,钱还是在最后一段行程上丢了。回忆起来应该是在公交车上,因为只有半小时就到学校了。父亲很兴奋,就放松了警惕。紧挨父亲坐的是个和我一般大的小伙子,和父亲聊  相似文献   

3.
金建明 《老人世界》2014,(11):19-19
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的,有父亲的生活是温馨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但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得小时感冒发烧,就想吃苹果,很想很想,那个年代,水果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很难买到的,父亲就到村里挨家挨户去寻,最终在一户院里种有苹果树的人家给我买了几个苹果,用小布兜装回来。我就吃了一个,睡了一觉,醒来就不烧了。  相似文献   

4.
张婵  王冠 《现代交际》2004,(2):40-41
这孩子是个天才 刘国梁1976年出生在河南新乡,6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启发下开始学打球。当时他的家庭条件一般,买不起好的乒乓球拍,父亲就为他做了一副木制的拍子。从父亲握着刘国梁的手教他挥动球拍的那一刻起,他就深深地迷恋上了这个白色的小精灵。邻居们常常能看见一个比乒乓球台高不了多少的男孩子,手里挥舞着自制的乒乓球拍在和他的父亲练球。刘国梁聪明,肯动脑筋,在打乒乓球方面天赋极高。不久,他和父亲在练球时就互有胜负了。  相似文献   

5.
父亲很节省     
文坚 《老年人》2003,(9):31-31
父亲和母亲与我同住在一个城市,只是他们老两口住在城北,我结婚后把家安在城东。每到周末,父亲和母亲就去附近的果蔬市场,批发一些水果和蔬菜,然后辗转几趟公交车,赶来我家共度周末。父亲一进屋便忙这忙那,成了义务厨师。当父亲大汗淋漓地端出一碟碟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时,我们都馋得直流口水。这时,父亲就开始数落:这个菜只花了多少钱,那个菜比你们买的便宜多了。父亲是企业退休干部,每月的退休金不多,扣除水电、煤气等费用后,所剩无几。因此,父亲总是省吃俭用地过日子。父亲一人出门时,从来都是骑自行车,舍不得花一块钱去坐一趟公交车。除非…  相似文献   

6.
正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相似文献   

7.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8.
国生 《金色年华》2008,(8):32-32
父亲六十五岁了。十八岁就当村干部,单支书就干了二十五六年。半年前,上级终于同意父亲退休了(在老家,像父亲这种“官”,说是退休,其实是没有任何待遇的)。父亲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是乐呵呵的。我担心父亲突然不干了,会无聊、着急。电话那头的父亲说:“急啥,早就该歇歇咯。”  相似文献   

9.
爱的三部曲     
莫纯清 《老年人》2006,(7):41-41
《老年人》杂志就像一位老朋友,陪伴在父亲身旁好几年了。每期杂志一到,父亲便会放下手上其他的事,拿上笔,戴上老花镜,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为此,母亲多次笑着嗔怪父亲把杂志看得比她还重要。翻开父亲读过的杂志,每一本都有他圈圈点点的痕迹,那些批注都是父亲留下的心得体会。如果哪一期杂志来得迟了,父亲就会时时念叨。父亲对《老年人》杂志的热爱也影响了我。订杂志时留的是我的地址,每月都由我把杂志带回娘家,所以,我也就先睹为快了。这样《,老年人》杂志成了我和父亲共同的朋友。一个星期天,我领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去看望父母,并带上了刚…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生病了。要不是我妹带着哭腔给我打来电话,我压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前一天,我给父亲打电话,他还鼓励我好好上班,不要太累。他没有告诉我的是,自5月上旬,他就感觉身体不舒服,虽然在乡里看了医生,但病情一直在加重。一周前,在外地当月嫂的我妹,考虑到家里要夏收了,就辞工回去。一进家门,她就看出了父亲的异样。二话没说,拉上父亲去了县  相似文献   

11.
我在这卖了4年多的货,天天想看我的儿,今天,今天真看到了……父亲去世后,他就很少回家。偶尔,他也会想起那个独自在家、孤单寂寞的继母。只是,他一直不习惯与继母独处。他6岁时,父亲和母亲离了婚,受到挫折的母亲很快就去世了。随后,父亲娶回了继母。继母比母亲年轻漂亮,更会讨好父亲。这一切让他觉得,继母就是父母离婚甚至  相似文献   

12.
那晚 ,帮助父亲归拢杂物 ,又一次看到父亲的小木箱。这使我像见到要好的小伙伴 ,引出一串长长的回忆。这是个淡蓝色的小木箱 ,四角被铁皮包着 ,做工相当精美 ,我记事起就知道有它。那时 ,我家住的是林区的板夹泥房 ,经常需要修修补补。父亲就常打开小木箱 ,拿出工具和钉子什么的 ,修补着简陋的家。我因为小 ,没有什么玩具 ,就把小木箱里的东西当玩具了。长大后 ,我渐渐体会到了父亲这个小木箱的实用价值。在我的眼里 ,父亲是无所不能的 ,什么自行车坏了 ,收音机出了故障 ,父亲都能用箱里的工具修理好。有时父亲来了兴致 ,还会给我和伙伴们做…  相似文献   

13.
男孩那年16岁,由于家庭的原因,高中还没毕业就退学了。男孩家中只有他和他父亲两人,而男孩的母亲早年在产下男孩之后就撒手而去了,这么多年来全靠他父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  相似文献   

14.
我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在村里却人缘极好,大伙都爱来我家坐坐。这不仅因为父亲热情好客,更重要的是父亲在家里办了个阅览室。父亲从小就喜欢读书,却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书就辍学了。尽管文化低,他还是坚持自学,从不间断,而且在生儿育女后,又把读书求学的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身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14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打,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8年。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儿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  相似文献   

16.
问: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之后我一直和母亲生活,和父亲来往极少.我只知道父亲在外面做生意,生活条件很不错.前不久,我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因为父亲只有我一个孩子,因此奶奶让我继承父亲的遗产.然而在遗产清算的时候我却发现,父亲做生意还欠了很多债务,这些债务几乎比他留下的遗产还多.为此我犹豫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放弃继承父亲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安子 《女性天地》2005,(8):28-28
我一直以为父亲不爱我。在我九岁的时候,母亲病故了,从此父亲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开口说话,对我的教育仅限于拳头。从小我就吃够了父亲的巴掌,挨够了父亲的鞋底,在一次次挨打之后,我在心底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父亲。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作为村里二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虎毒不伤子”,那么,这位父亲就比毒蝎更毒了;如果说“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么,这位打工妹就好过妈妈了。世上竟有这么狠心的父亲小红红是不幸的。8岁的小红红被亲生父亲抛弃在兰州街头。红红的大名叫童小红,家在陕西歧山县青化镇童家村。父亲童叶辉不擅农事,长年在西安一家饭馆打工,偶尔回家一趟也带不回来几个钱。父亲跟母亲关系不好。终于有一次,当父亲灰头土脸回来,不知为啥母亲跟他大吵一架。第二天,母亲就喝农药,死了。只有13个月大的小弟弟被父亲偷偷地送给了一个过路的外乡人,而红红,就被塞给爷爷奶奶照养。…  相似文献   

19.
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日俱增,为了省钱,他把一支烟分成两次抽,抽到一半就掐灭,下次再接着抽,这样一包烟就变成了两包。母亲走得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打过鬼子,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奉命潜入上海,打入了一个国民党特务机构,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直到迎来全国解放。文革开始后,父亲三天两头被人传去问  相似文献   

20.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