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忘恩师李淑一陈隆方敬爱的李淑一老师于1997年6月13日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97岁。噩耗传来,使我顿时沉浸在深深的悲哀之中。60多年前,我在长沙省立二中附小求学,李淑一是我们的国语教师。前年11月,我到北京看望她时,她正患脑萎缩,神志已不清楚。幸好...  相似文献   

2.
雷克昌 《老年人》2007,(9):24-25
2006年底,广东省中山市举办“民间书信征集”活动。我参加了这一活动并在发黄的故纸堆中,找出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李淑一老人写给我的几封书信。重温这些珍贵的信函,让我想起了当年与李淑一老人交往的一些故事。  相似文献   

3.
彭国梁 《老年人》2007,(3):34-35
2007年新春,一次作家茶话会上,我遇到了好久未见的谭险峰。他是望城县一中的退休教师,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闲聊中,他说他们学校有三十多位老师都订了《老年人》杂志,还有我写的那些人物如何地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说,那好,过几天,我也到望城一中去采访采访你,让你也成为另外一些老年人的谈资。  相似文献   

4.
我没想到,金马奖影帝万梓良能接受到我们报社作热线的邀请;我更没想到,万梓良在百忙之中能接受我要对他作采访的要求;我尤其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一句话就结束了我的全部采访。   万梓良在第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来长春,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作为电影节颁奖嘉宾,他要参加电影节组委会安排的活动;作为老板,他还要参加他设在长春的两家服装专卖店的开业庆典。在本报记者提出要邀请万梓良到报社作热线时,我对此事的前景颇不乐观。那天晚上同事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我:万梓良作热线的事儿定了。“我问他还认不认识我 ?他竟然一下子说…  相似文献   

5.
2002年1月10日,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钟敬文教授逝世。噩耗传来,我深感震惊。不久前,我还在北京采访过他。这位学术泰斗,被尊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虽然身体有病,但精神矍铄,谈吐自如,一再说到自己起码要活100岁。想不到,当时采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就驾鹤化仙走了,真是痛矣惜哉。在此,我把对钟老先生的这次采访写成文字,表达内心的怀念之情,愿先生在天之灵早日安息。钟敬文先生1903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19岁那年,他从海丰县陆安师范学校毕业…  相似文献   

6.
一个主动接受采访的德国老兵 在接受我采访的所有德国老兵中,弗兰茨·哈摩斯坦博士是唯一一个自己找上门来的。他从柏林的施陶芬贝格协会(以刺杀希特勒的那位德军上校的名字来命名)得知了我的采访计划,于是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很愿意和我谈谈他和家人的故事,地点不限。我当然选择了登门拜访。见面的时间约在晚上7点。  相似文献   

7.
张悦与你同行文/孙现富图/郑宏宇当我赶到中央电视台时,已超过了约定的采访时间,张悦正静静地坐在二楼的咖啡厅里等我。“我也刚到,最近市里经常堵车。”没等我解释,张悦微笑着说。其实她已在这里等我许久了,服务员小姐事后对我说。为了不让我尴尬她才撒了这个美丽...  相似文献   

8.
潘真 《中外书摘》2009,(2):19-21
八年前,去岳阳路采访旅美画家盛姗姗。按了门铃,穿过花园,走进书香弥漫的房间,我惊喜地发现,画家的父亲是翻译家草婴先生!八年后的今天,我去同样的地方,采访84岁的大翻译家。  相似文献   

9.
那是1968年初夏的事儿。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省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喊得最响。6月初的一天,台领导给我交待了一项采访任务,迅速到黄泛区农场,采访录制农场开始收割丰收小麦的现场录音综合报道。我接受任务后,带上一名录音记者,就星夜赶到位于河南西华县的黄泛区农场总部。  相似文献   

10.
一阵和风好温馨 周末到武国忠医师家里采访,他家里有一只小狗,见了我“汪汪汪汪……”,叫得很凶,还勇敢地冲到我的面前,做出要打架的模样。武医师伸手摸一摸它,从狗头沿着脖子摸到背部,说:“别叫啦。”它便不叫,在我们身边摇头摆尾。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林放那一刻或许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堪最尴尬的一刻了。去年春天,我们几家新闻单位组成一个采访团,到全国各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我领队。集合那天,所有的人都齐了,只差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没到。我刚想拿起电话催问,门开了,她匆匆走进来,边走边说:“对...  相似文献   

12.
那方星空     
Dhew 《现代交际》2007,(10):44-47
我是一家网络小报的记者,三个月前,我在休斯敦。瞧,您知道我到那里干什么去了。是的,我去采访。那一个月里,休斯敦大概接待了全世界一半的记者,而我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不幸的一个。我的采访很不成功。NASA为时两周,24小时滚动进行的新闻发布会并没有给我这样的小报记者留下一个位子。飞船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慕名到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西万村采访该市惟一健在的老红军李国平。李老今年虽然已经90岁了,但精神矍铄,每天还看报下棋。一谈起长征,李老长叹一声.说:“长征太苦了!如果没有战友的舍命相救.我早已牺牲在大雪山上了!”  相似文献   

14.
孔媚 《金色年华》2007,(3):17-19
采访阿宝的过程历历在目,但是我知道有遗憾。向来有个习惯,凡是采访喜欢的明星,过程总是不如人意。奇怪,也没法解释。记得第一次在东方卫视看到她主持的一档节目,就没理由地喜欢上了她,直到采访时面对面地交流。  相似文献   

15.
在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我很认真地琢磨了一下我的采访对象一个尽人皆知的周迅,一个尚未过招的黄觉。我猜他们的模样、猜他们的行头、猜他们的态度、猜他们的关系……最后什么也猜不出来,还是见面后的感觉更真实吧。  相似文献   

16.
千叶 《现代交际》2003,(3):36-36
那年秋天,一走出校门,我便与大学相恋了四年的阿忆执手走过了幸福的红地毯。婚后的日子,云淡风轻,自自然然。 一切的改变,似乎源于那场外出采访,源于我一时的情感迷失。 那是我到报社上班后第一次去基层采访,和我同去的是新闻部主任韩平。他是报社公认的最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 那是英国的电视台采访了几个移民到西班牙的英国家庭。当我看了第一眼的时候,我心里涌起的感慨是——世界真是一个轮回。当全世界的英国使馆都在防着别人使劲往他们的弹丸之地以不正当的方式偷渡的时候。英国人也在卷起行李,抛弃他们阴雨连绵的国度,向西班牙、澳大利亚等拥有阳光海岸的国度移民。  相似文献   

18.
万达退出了,王健林要转卖球队,这是全国性的新闻。王健林也成了各地记者采访的热点。当时《羊城晚报》的范柏祥和《新民晚报》的葛爱平相继前来,王健林知道他们是有些资历的记者,在采访完后设宴招待,并请我一起参加,因为我与他们两个人关系也不错。席间,大家聊到了我,聊到我下一步去哪个队最好。  相似文献   

19.
现在,每年去西藏采风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专程、多次进藏采访拍摄的摄影者。我虽年近花甲,从事了40余年的摄影采访,2002年秋随上海科技代表团的西藏之行,却是我第一次到达西藏。我这年岁,当然要珍惜这一次。我想抓住这难得机遇,多拍难得的照片,向更多的人介绍那里的人、景、情。  相似文献   

20.
“她声音很高,在家老训我,是我们家里的‘超级女声’。”最近,词坛泰斗乔羽老先生在回答记者采访时,幽默地给自己的夫人佟琦起了一个“超级女声”的爱称。乔老先生夫妇1954年结婚以来,大到人生坎坷、困难、甚至于灾难,小到锅碗瓢盆的日常琐事.从来那是不离不弃,相亲相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