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始于成都后入缅甸,再到斯里兰卡,最终到印度的陆路古商道,它早于汉武帝时期就已存在。四川盆地的手工业产品曾经沿着这条古商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中国也曾经从四川盆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不但“蜀身毒道”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而且“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茶马古道”等所有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对外交通、贸易的通道皆应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范围。回族是一个擅于商业贸易的民族,长期往来于云南和泰国之间,为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回族马帮商人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在云南、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活动带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对西南丝绸之路北连“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接“海上丝绸之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网络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段渝 《天府新论》2016,(1):封二-封三
先秦时代,成都平原古蜀文明高度发展,逐步演进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高地,进一步通过西南夷地区(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向西开辟并发展了与缅甸、印度、中亚和西亚的交通线路和经济贸易关系,一直延伸到欧洲地中海地区,向南开辟并发展了与东南亚大陆的交通线路和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并将古蜀文明传播到南中国海。这几条国际交通线和贸易通道,学术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纵贯欧亚,是古代欧亚大陆途程最长、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线路,是中国与西方交流史上最早的陆路交通。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最早让西方了解中国,也最早让中国了解西方,丝绸、蜀布、邛竹杖等产品畅销海外,让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华商网络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通商贸易  在古代,中国、西亚、中亚、中东地区与地中海地区之间陆路与海路进行的贸易,在中国人与印度人、阿拉伯人、罗马人等不同民族之间盛行。这种超越国境的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是世界上民族移动与宗教传播的一种“动力泉源”,也是华商网络的形成以及中国人向海外移动的起点。1陆上丝绸之路的衰退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丝绸之路”是指以中国为始点,经由西亚与中亚而到达地中海东岸的通商道路。公元前60年,中国汉朝使者张骞最早开拓了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向西方的通商道路。其后,这条通商道路发展为丝绸之路。实…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献记载的蜀身毒道,即今学术界通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是史籍所载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一系列史实表明,最早从中国进入印度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是蜀人,由蜀人商贾长途贩运丝绸等蜀物到印度而引起了丝绸的传播,由丝绸的传播而引起了丝绸之路的开通,进而从一个重要方面沟通了中国与欧亚各古代文明的交流和互动。  相似文献   

6.
段渝 《天府新论》2014,(1):144-148
历史文献记载的蜀身毒道,即今学术界通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是史籍所载最早的中西交通线路。一系列史实表明,最早从中国进入印度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是蜀人,由蜀人商贾长途贩运丝绸等蜀物到印度而引起了丝绸的传播,由丝绸的传播而引起了丝绸之路的开通,进而从一个重要方面沟通了中国与欧亚各古代文明的交流和互动。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缅甸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呈现出更加灵活、务实的特点,中国在缅甸的竞争压力随之增大,中缅关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但是历史友谊深厚的中缅双方对彼此有着重大战略利益诉求,美西大国、印度等国对中缅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中缅的友好关系将能继续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和亲的专著——《汉唐和亲研究》即将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崔明德同志多年采一直从事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本书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和亲的原因,背景、性质、作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和亲特点;详细论述了和亲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细致考证了和亲所开辟的新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经甘肃转向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路西运或从长安经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度半岛各港然后由海道西运的路线,同时对和亲公主对丝绸之路的贡献作出了公允评价;探讨了汉唐时期的和亲与西域文明  相似文献   

9.
从重视徐霞客到重视王士性:中国人文科学复兴的一个标志徐建春15世纪末叶和16世纪初期,从西欧开始了大量的远洋航行,其中影响世界史发展的两件大事是:1、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现在古巴和海地等处;2、1498年达伽马在绕过好望角之后,越过印度...  相似文献   

10.
段渝  马晓粉 《天府新论》2016,(6):封二-封三
蜀身毒道的东路灵关道从四川跨越金沙江进入云南后,向南经大姚、姚安,折而向西进抵大理,在大理与从昆明经楚雄东来的蜀身毒道西路五尺道会合后,继续向西,进入著名的博南道,经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在保山进入永昌道后,分别从瑞丽和腾冲出境,到达缅甸八莫、密支那,再从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向西北行进,经东印度曼尼普尔和阿萨姆,经印度中心地区,西去巴基斯坦,再西去中亚和西亚。  相似文献   

11.
傈僳族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等国跨界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历史上寻找经济资源与区域内民族关系紧张双重因素导致的。长期以来傈僳族先民在区域政治格局中的关系和地位,对其民族认同感在历史上的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和民族之间交往的频繁,促使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和强化,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傈僳族大规模迁徙缅甸等国之后,其民族认同感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当地族际关系影响下,不断重新调适,并呈现出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之下的民族意识有一定差异的缅甸傈僳族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诸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往和贸易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是探索阶段,唐、宋时期是发展阶段,元代、特别是明初,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和扩展,并使之进入鼎盛辉煌时期———中国商人建立了自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北部范围广袤的国际市场网络,显示出海外贸易的巨大优势。然而,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停止,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极盛转向衰败。16 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由西方到达中国沿海,并于1553 年及其后以行贿、威胁等欺诈手段租取我广东香山县之虫豪镜澳,逐步开行设市,辟为商埠,是为澳门。撇开政治的因素和影响不说,由于葡人对澳门的经营,一是打破了东方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旧格局,将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至世界各主要国家,形成由新的内容形式构成的新格局。二是由于葡人的经营和澳门的繁荣,促进了明中后期中国商品的出口和大量白银的流入,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傣族笃信小乘佛教,该教是明初传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至明中叶已经“寺塔遍村落”(明《洪武实录》卷二五五),使得小乘佛教在傣族中具有全民性质。据佛教经典记载及传说,该教一是从印度传至缅甸,再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二是从缅甸传入暹罗,再由暹罗传入;四百多年前有印度高僧九人到缅甸讲经,其中一人到盈江县,一人到芒市传教;后1598年有缅甸和尚进入陇川传教。德宏小乘佛教主要分为四个教派。左低,公元1757年从缅甸传入,在德宏信奉此教派的人最少。多列,公元1817年从缅甸传入。摆庄,也是从缅甸传入,时间是公元1662年传入的。这三支教派的经文全用  相似文献   

14.
<正>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印度有着数千年的经贸交往史。云南与印度从古至今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把滇印民间贸易延续下来。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不断改善,尤其是经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云南与印度的合作也频频出现亮点,经贸关系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之路,印度和西域各国的传法僧经丝绸之路入华译经传教,中国本土的求法者通过丝绸之路西行求法。佛教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佛教的中国化选择,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其主动融合儒家传统道德准则中的忠君、爱国、孝亲等内容,形成中国化的戒律,同时对儒家传统道德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五戒中的杀戒不仅使中国佛教形成食素的传统,并对儒家祭祀制度影响深远。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德准则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跨文化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指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包括有亚洲大陆东南部、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在此区域的各个岛屿。如果从生产天然气的现状出发,主要指这样一些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文莱、新西兰、日本、巴布亚新内几亚和菲律宾等。这个地区,天然气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截至1987年元月已探明的储量为  相似文献   

18.
广西对外贸易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的对外贸易,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2世纪,广西就和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发生了贸易关系,从汉、晋以来,由广东、广西沿海港口通往东南亚、非洲以至欧洲的这条海上通道,成为我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北海、梧州、南宁、龙州的开埠,广西对外贸易也随之扩大。我们研究广西对外贸易的历史,不仅可以看到对外贸易的演变,了解广西经济发展的情况及其原因,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发展广西的对外贸易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a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无论西夏与辽、宋、金的关系是紧张还是缓和,中印之间的往来僧侣皆可自由出入西夏境内,西夏在沟通中印佛教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与缅甸、印度接壤,是西藏偏远边境县之一。植被丰富,地势险要。20世纪初叶,在高山密林之间曾居住着许多部落族群。据相关史料记载,程凤翔于1910年进军桑昂地区时,在桑南发现了一种数量巨大(多于滇茶和川茶)而价格低廉的茶叶:“倮茶”。夏瑚于1911年到当地考察时,又在深山密林中见到了茶树。关于“傈茶”的迷雾就此形成。在“倮茶迷雾”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倮茶”的实质是英国殖民主义扶持下,印度阿萨姆地区生产的专门供西藏察隅边境地区“保人”等部落族群消费的一种劣质茶叶,妄图以此打压中国内地茶叶,切断以茶叶建立起的当地部落族群与内地的有机联系,蚕食中国国土,以实现其殖民主义之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