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南民族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全校各民族师生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有着以下几个环节的历史过程;(1)起源于云南;(2)向东迁移,在中华大地上多元分布;(3)在多元分布的基础上形成中原中心;(4)形成中原中心后又向外辐射,表现为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融。并认为:(1)中华民族源自中华大地;(2)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远古部落集团融合、古代民族融合的产物;(3)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同时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4)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5)中华民族的出现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抗日战争作为国人的历史记忆,它铭写着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心路历程。全面抗战爆发使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四个维度夯实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基础,并在领导新疆各民族参与抗战中推动了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觉醒,这种以空前的民族团结和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重要体现的觉醒又极大地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和重视群众动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党的民族工作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高等教育作为育人育才的摇篮,是铸牢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广西4所本科高校开展调研后发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基础,且思想与情感认同度较高,政治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较强。同时,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教育内容有待深入挖掘、各教育主体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教育形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等问题。因此,要将深耕内容建设、渠道建设和体系建设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着力点,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凝聚共识、增强认同,共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是法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中宪法发挥着基石性作用。现行宪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指向民族团结的资源,且不限于直接包含“民族”“民族团结”词语的条款:一方面,宪法序言引入文明维度、革命范式、社会主义视角,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政治逻辑,确立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正当性;另一方面,宪法正文在第三章第六节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条款之外,还以国体条款、政体条款、民主集中制条款等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制度的基本框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事业,不仅需要转变视角重新解读宪法相关条款,在条件成熟时还需在立法层面作出改变,适时推动相关法律的立、改、废工作。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脉络中,“民族团结”概念形成了独特的意涵,有其自身的演化历程及特色。1934年“民族团结”一词出现在中共文献之前,中共在没有明确“民族团结”这一理论工具的阶段如何思考相关问题并展开探索,构成中共民族团结思想的“前史”。这一时期中共以“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为目标,发动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联合战线运动,逐步实现了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的组织与动员,开启了对少数民族自觉进程的引导。中共持续探索将各阶级各民族组织到现代中华民族之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创造了组织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研究中共推动民族团结的早期探索,有助今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源,对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6.
中华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不断成长、发展乃至转变。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传统精神,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精神。中华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也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等都是这种凝聚力的表现。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支柱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各民族经营者一直都是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实现经济上优势互补、文化上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各民族企业家特别是少数民族企业家已成为民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下,应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角度,政治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去分析该群体的特点和作用,特别要注重引导和充分发挥各民族企业家自身行为引领、企业文化带动、产品服务宣教重要作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工作室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室的应有之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有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辅导员工作室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助力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按照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则,研究探讨辅导员工作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华各民族在自我繁衍生息和共创中华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共同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受到严重影响时,共同历史记忆就会被激活,并转化成维护共同体根本利益的磅礴之力和具体行动。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实践基础形成的长期“统合”记忆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记忆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资源。以“统合”记忆为核心的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一和重要组成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凝结和巩固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团结奋斗的实践动能和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0.
<正>云南民族大学梁多俊教授主编的《云南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出版一段时间以来,读者反映良好,在云南民族类大中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培训方面,教材空白的填补作用也开始显现。该书的撰写和出版,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选题的现实意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既是维护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华各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