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舆论:美国民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若干年来,人们对美国民主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倾向,那就是重视民主制度和法律文本的解释,这种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现象的分析,而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往往被忽略了。美国民主的运行实际上是建立在公众对制度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公众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是民主制度的合法性来源,是民主制度的社会支撑,如果撇开公共舆论,美国的民主也是不能够成立的。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公共舆论的结构和分布状况,指出公共舆论对于民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民意表达:网络公共舆论与协商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彦辉  闵然 《云梦学刊》2011,32(4):147-150
民意作为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与来源,它在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舆论和协商民主作为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主流民意表达的两种方式,也是公共政策获得民众认同的两种重要途径。网络公共舆论作为公民话语权的一种表达形态,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反映民意不足的缺陷,为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平台。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在本质上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主张通过对话实现共识,进而做出得到普遍认同的决策。  相似文献   

3.
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共舆论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的重要方向。公共舆论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进一步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所需要的理性因素的成长并降低政治运行成本。同时,公共舆论功能的有效发挥又离不开在民主政治框架内对其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界定和明晰,只有在对公共舆论的功能和其作用机理的正确认识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有权使政府以及他们的代表们同意接受公众的意志和意见.为了在社会成员不能普遍参与的条件下仍能实现较为普遍的政治参与,现代社会往往采用代议制.但是,体现代议制基础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充分和有效地代表社会成员的现实诉求.作为汇聚人民声音的公共舆论,在政治过程中日益成为一支积极影响政治系统的力量.同样,现代社会奉行以规则行事的方式,使公共行政资源和行政官员的精力过多地消耗在维持公共行政的程序化、格式化等形式方面,而缺乏对社会成员诉求灵敏的和多样化的回应.只有公共舆论,才能在双重意义上既保证行政官僚对社会成员的有效回应,又保证行政官僚对规则的遵守.  相似文献   

5.
6.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中间场域--"公共领域"能否在中国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趋势下逐步建立起来?由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他们是否具备"公众精神"?网络舆论是否公平、公正?尽管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网民群体依然无法与政治、经济强权势力相抗衡,难以形成独立人格、理性辩论的公众群体.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舆论依然处于少数精英领导、多数民众趋同的状态,"公共领域"的建构还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8.
网络公共舆论与其他形式的舆论相比具有及时性、互动性、放大效应等特点。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需要经过议题设置、观点辩论和公意形成三个阶段。同时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政府应及时回应民意,并积极对公共事件展开调查。只有政府真正地对民众负责,网络公共舆论才能对政府治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证了网络言论自由对于民主政治的特殊意义、民主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网民参政议政的法律规制的总原则:保障为主,限制为辅.对于危害国家根本利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网络舆论,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其他网络舆论,采用行业自律的方式管理即可.本文还就目前备受争议的网民行使民主监督权与诽谤的界定、侵犯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界定、公权力的介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的民主性基础使网络民主成为可能.网络民主是作为网民的公民借助网络的信息媒介,参与公共事件、影响政治社会决策,建构公共生活的网络集体行动创新过程.网络民主的功能取向在于公共协商与治理.网络民主的制度创新以导引公共领域的形成为核心目标;以理性的公共运用为条件;其有效性源于网络民主参与的集体行动与正式制度系统之间的互动联接.其具体路径在于:以公共性原则引导网络集体行动;促进多元理性的交往融合;促进信息共享;以地方性公共事务为当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盛超 《理论界》2010,(3):155-156
互联网的开放性、主体性、分散性、互动性、匿名性特点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和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促进政府行为民主化、科学化的同时,也冲击着政府的公共决策。政府必须树立全新的"治理思路",与网民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促使网络民意从虚拟回归现实,从情绪化转向建设性,实现理性和宽容。  相似文献   

12.
公共舆论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政治信仰中走出来,进入了民主法治化时代的公共舆论之中。公共舆论不仅是重要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力量,提供了制度运行的价值基础,也搭建了民主参与和对话协商的公共平台,促进了多元和谐和社会稳定,并拓展了民主法治信念的传播途径。从而为法治秩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加强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司法保障,促进公共舆论功能的充分发挥,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论坛、博客、微博客等迅猛发展,我国网络社会状态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认真研究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建立官民互动的监督新模式等,探索网络反腐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廉政建设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期我们特别选择了三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近7年我国网络反腐时间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我国网络反腐的特点与趋势。《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一文指出,与网络举报相比,政府在网络曝光以及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挥政府在网络公共舆论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应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制度化举措,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一文提出一种基于官方网站举报监督与民间网络曝光监督两者融合的网络监督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组成模块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给出了具体实现建议。我们认为,以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开放及进步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该国家的民主政治程度,以及对于国家中的个人权利的维护和其政治权利的伸张和行使。从公共领域的角度切入,证明处于一国当中的公共领域的发展和该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两者之间的不可割舍。同时表明公共领域的发展和兴起,无疑将促进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15.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应体现其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角色存在冲突与异位现象,包括过于关心极端事件,题材挑选有失偏颇;议程设置重心偏移,过度报道吸引眼球;内部管理失范,炒作泡沫与报道失实仍时有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思路包括:善待与善用结合,推动和聚合社会"正能量";强化议程设置公众责任,主动适应议程设置前移新趋势;促进"知沟"弥合与消除,提升报道感召力与亲和力;加强媒体内部规范与管理,着重新闻价值深度挖掘强化正面舆论引导;改善媒介生态环境和格局,推动与规范新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刘吉冬 《东南学术》2012,(5):258-264
舆论是一种公众意见,它不仅表现为舆论主体对舆论客体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还表现为它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化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公开表达出来,以实现媒介对公众意见的意义建构。网络舆论即为指网民利用网络传播媒介,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依据功能分析范式,网络舆论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网络舆论风险就是网络舆论负功能的社会学体现。网络舆论由网络舆论主体、网络舆论客体和网络媒介三方面构成,本文试图从网络媒体的场域破溃、舆论主体的主观诉求和舆论客体与社会转型的关系等层面研究网络舆论风险的的生成机制。网络时代一旦网络舆论陷入无序,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加强网络舆论风险防范已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孙玮  张小林  吴象枢 《学术论坛》2012,35(11):117-121
在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既体现出其对民主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价值,也带来诸如"网络暴力"等表达越界的困扰,也即司法冲突和道德恐慌等问题。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表达的生态均衡与治理应着重以下方面: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成熟"网络公民";建立高效信息发布平台与透明机制,强化自我生态净化能力;推动网络舆论的司法辅助和法治生态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的媒体职业素养与生态自律;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戈 《南方论刊》2007,(7):61-62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的利用网络舆论,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令人困惑的难题之一。一方面,网络舆论因其公开性、开放性、及时性而天然具有预防司法审判不公不廉的功能,对司法审判形成一种体制外的监督。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具有天然的非理性成分,可能成为干扰审判独立和审判公正的障碍。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冲突的协调,既要求法院掌握定罪过程以法律为准绳、量刑过程优先适用法律和理性对待民意的基本准则,也需要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具体制度,正确处理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