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族村落土地利用方式上表现的三重同心圆结构,与信仰层面上三重同心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每一个村落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概念体系是个体化的、局限的,它是村落文化—自然—经济关系的曲折反映;村落景观的形成,是村落社会关系和自然世界在可见的具有边界的空间中相互建构的历程,不同个体的成长状态或心智水平决定着对村落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9,(5):100-103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而传统村落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乡村优势资源之一,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如何在有效利用传统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村落建筑的动态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建筑文化层面研究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存在技术缺失、制度缺失、个性和共性缺失等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的共赢,就需要我们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研发适宜河南省特色的技术保护体系,创新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建立正式与非正式一体的建筑保护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动态保护的制度体系,提炼个性化的保护模式,建立有效的专家体系,深度挖掘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价值,突出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个性,为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耦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一个朝鲜族、汉族混居村落中山神由朝鲜族一个族群的祭祀神发展为村落保护神的现象进行了结构过程的展示,并在分析、呈现村落社会山神信仰的民俗文化实践过程中考察了村落社会族群关系的变迁过程,进而在将国家、市场与地方性的因素融入此村落社会成因的分析基础上,认为即使是在当下民族国家体系与经济全球化这种现代性的宏观背景之下,地方社会的实践形式依然是多样的。当前认识、思考汉与非汉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这种多样性的关注依然重要。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根基和民族传统积淀的体现。通过立法保护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资源开发与利用、乡村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地方立法先试先行,为保护本行政区的乡村文化遗产提供法律保障。但相较其他国家先进文化遗产立法,我国还存在立法依据缺少适应性、地方立法内容同质化突出、缺少国家层面专门立法等问题。因此,可以借鉴日本传统村落相关立法的专门性、综合性和体系性实践经验,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体系,出台专门性传统村落保护法律,促进传统村落相关立法的衔接与协调,建立促进传统村落立法实施的配套措施,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彝人火酒     
彝族与火、酒有着特殊的关系 ,从来人世到离开人世 ,火与酒在彝族人的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彝人的生活里 ,火与酒既是普通的物质 ,也是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提要]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和核心任务,即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就是文化价值的保护。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体。2010年颁布的《中国名镇名村评价体系》和2012年颁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评价体系》是中国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的准则,文章据此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探索历程和发展流变。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名录和预备名录为例,运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揭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在价值评估过程中,从重视有形文化遗产价值到重视无形文化遗产价值的转变,旨在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德古是彝族社会纠纷解决的决定性力量。德古是彝族社会的世俗权威,熟悉彝族习惯法和判例,并以家支为其依靠力量。但是在民主改革后,家支和习惯法的影响力在减弱,随着彝人对外交往的加强,彝人的观念与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央政府政令在彝区的通达使得彝人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自由和选择,德古在彝区解决纠纷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现在有的地方把一部分德古吸收进调解员和陪审员队伍,他们同法官一起解决彝人之间的纠纷,但德古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解决案件要受法官的指导,更多适用国家法结案,并且无形中在德古中划分了等级,使得德古的处境更加尴尬。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滇西北德钦县尼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藏族传统的空间区隔与信仰等级观念影响下的村落政治与社会性别权力结构。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当地男女两性分工与权力实践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在村落政治与信仰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农村社会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下,两性在不同空间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全面展现了当地村落政治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是对乡村文化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力维系。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能够通过发挥社会多元主体重要价值与功能,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基于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生成逻辑,探析传统村落保护的行动系统及协同机理。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梳理和阐释其在发挥社会力量、提升传统村落保护效能上的经验价值,提出社会参与下传统村落保护实现路径:优化传统村落保护人才开发机制,推动社会力量与社区主体的融合,加强社会协同的民间融资和信用监督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传统村落文化-乡土关系在进城农民工都市生活中得以强化的现象,指出了乡土关系强化的主要表现,并从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的两方面,对进城农民工乡土关系强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这种在都市保持村落传统并进一步强化的现象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场景下发生的,具有阶段性特点。随着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加,"乡土关系"最终会逐渐消解并发展成为新的多元都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从事中国隐逸文化研究者历来代不乏人,有关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的言论也很不少。然而,基于笔者个人对中国隐逸思想的理解,对前人的相关言论总感到不慊于心,因而在此提出一些个人新见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异质多元的都市社会中,民族社团是促进政府与少数民族沟通的重要桥梁,是调节民族关系的最佳载体,是维护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内部凝聚力的重要工具.我国民族社团目前存在着独立性差、封闭性强、学术化、精英化趋向等问题.政府应加强对社团的培育引导、管理沟通,社团自身也应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开放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3.
如何避免翻译中由文化转换不当而引起的误译或误解现象是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提出了翻译中处理文化转换的一些方法,如直译、意译、形象舍却、形象转换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是政治和文教类许多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理论的基础之一,在中共党史的教学中仁者见仁。中共党史的专题化教学是本人从事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要搞好专题化教学,要善于将重点渲染、联系实际深化等方法相结合,并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对中国和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加以比较。在制度层面 ,从股份公司与一定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差别两个视角展开比较 ;在文化层面 ,则从世界观、文化环境、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三个视角展开比较 ;最后 ,就制度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文化融合及其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历代陇山诗歌,以“陇头流水”诗歌文化意象为核心,以军旅边塞题材为主,再现了历代陇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情况,品类齐全,数量众多,自成体系.但是,它却一直被学术界所遗忘.文章在系统搜检整理历代陇山诗歌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究其历史文化意蕴,以图建立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对甘肃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小城三月》以悠扬婉转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翠姨与"我"的堂兄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新旧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是生命之花在"五四"新文化春风的吹拂下灿然绽放、却又在传统文化的重重裹挟下悄然萎谢的悲剧。这悲剧凝聚着萧红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8.
意象浅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初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意象中两个成分“意”与“象”在创作中的关系以及在创伤中的独特魅力。由于意象与象征、原型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本文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的发展都需要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高校校园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其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希腊思想是在近乎相同的历史时刻发生的,思想发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前思想资源,决定了这两种思想传统各自的发展路向。古代中国与希腊各不相同的数理科学背景决定了思想家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水平,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完成逻辑化的过程,相应地导致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哲理化过程的滞后。不同的神话、史诗传统也在根本上影响了思想家对于道德问题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