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从中西伦理价值观的人性基础、目标、基本取向和实现机制等几个基本方面对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认为道德之性与自然之性、德性主义与幸福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情感主义与理智主义等几个方面的区别构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差异,并由此形成了中西伦理价值观体系的不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尤明慧 《天府新论》2015,(2):118-123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祖"文化意指祖先及其所确立的亲属制度与信仰系统,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祭祀仪式,倾向于强调天地、礼仪、象征和宇宙观。"祖"文化通过土地、姓氏、宗庙、祠堂等一系列公共象征符号及围绕符号展开的祭祀、庆典等仪式活动,形成了特定群体的在地化知识体系和地方感,同时也建立了宇宙、天地与人的互动关系,促成的是自然、社会和个人的相互混融,是超自然关系和超社会力量的集中表征,体现着人类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3.
邬锡鑫 《中州学刊》2006,(1):255-258
韵味的内涵分为两层:一层是作品意境的神韵所具有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另一层是这种艺术魅力驱使读者能动地投入到作品的形象创造中而猎取的更深切更持久的美感享受。韵味内涵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思与境偕”,正是意境使作品中各个意象的部分象征因所有意象的耦合而升华为作品的整体象征,激发读者展开自身的想像和联想参与作品的艺术创造而从中获得回味不尽的美的感受。韵味的内涵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生命意义、时空意义和审美意义,其中,生命意义决定着时空意义和审美意义,而三种意义是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的。  相似文献   

4.
陈文殿 《天府新论》2009,(6):103-107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龙”不是“神”,而是中华民族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的凝炼、概括和提升。中华“龙”文化的建构历程及建构机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及生命生长历程。从生命生成视角和文化建构视域来看,天地之大德日生、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构成中华“龙”文化的生命理念;其生命生成方式和文化建构模式是一种融合兼容、有容乃大的模式;其基本特性是优化创生性、开放性兼容性、协调和谐性、系统整体性、一体多样性。中华“龙”文化内蕴着宝贵的生命生态精神和生命伦理智慧,从生命生成的生态性视域解读中华“龙”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耿宏伟 《文史哲》2011,(6):139-150
样板戏中普遍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其主要体现为俄狄浦斯情结式人物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式人物关系从家庭角度主要表现为单亲、单子的异性亲子残缺家庭结构,而在家庭之外以隐喻的方式重现这种家庭结构。俄狄浦斯情结式人物关系既控诉了敌对势力的残忍,也使正面人物关系显得特别紧密和富有魅力。通过俄狄浦斯情结,样板戏中的政治系统和伦理系统借助力比多贯注被嵌合在一起。其具体过程是首先在人物关系中引入俄狄浦斯情结。然后,把政治角色、政治关系附加在伦理角色上和伦理关系上,把政治系统嵌入伦理系统内。这样身兼双重身份的个体就成了政治场域与伦理场域的交汇处,并把二者统一起来。其三,伦理系统内部、政治系统内部,以及二者之间是通过力比多贯注而建立关系的。其基本方法是,首先把力比多吸引到主要英雄人物身上,然后进一步把它引向抽象的政治理念、政治组织和政治领袖。力比多的传递方向重垂直轻平行。其四,嵌入过程是在潜意识状态中进行的,这是意识形态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在样板戏中,政治系统被赋予比伦理系统更高的价值,同时又在潜意识状态下从伦理系统吸取情感能量。从伦理系统到政治系统的基本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6.
祭祀主要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用性的.祭器、祭品、服饰、时空、仪节等构成祭祀仪式的重要因素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含义,个体的、局部的象征共同组成整体的象征系统.祭祀仪式的功能与意义正是在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表述中得以完成.这些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象征意蕴成为几千年祭祀文化发展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成为后世文学象征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7.
蝃蝀(虹)是《诗经》中一个独特而典型的意象,人们对虹形状和色彩的类比联想的同时,又赋予其谶纬、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比附象征意义,因而形成了虹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姿,虹意象具有了连类比附的多样性、预兆功能的双面性、象征意蕴的多义性等特征.历代学者基于对《鄘风·蝃蝀》诗旨的不同认识,对蝃蝀比喻、象征意蕴的感情倾向有别.《鄘风·蝃蝀》中的蝃蝀是婚姻吉祥、两性欢好之象.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建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政府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也包括政府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政府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研究的深化。政府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提出,使政府与自然都成了伦理主体,而且,在政府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道德要调节的对象只能是政府的行为,由此形成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纯粹指向政府的单向度的规范形式。因此,政府就成为自然环境的最大责任人。政府环境伦理责任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环境伦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环保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象征关系的认知符号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学界的看法虽无甚分歧,但其分析大都显得不够系统和明晰.文章拟从"联想"的认知心理学意义着手,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探讨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并基于皮尔士(Charles A.Pierce)的动态符号观对隐喻和象征分别作出符号学的定义,此定义可将隐喻和象征纳入统一的符号学解释框架之中,因而可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系统化、明晰化.  相似文献   

10.
伦理秩序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性问题是伴随着理性至上主义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置疑而在20世纪西方哲学、伦理学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伦理关系合理性是在对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具体交往关系的根本性把握中获得的;伦理秩序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合理性基础上的,伦理秩序是"活的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本身也要受到合理性的反思,正是在反思的过程中获得了合理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国家伦理是指国家与公民发生相互关系时国家作为伦理的主体应遵循的规范,因而,国家制定的各种制度、政策、道德规范等都是国家伦理的具体体现。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来说,生命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不容别人肆意剥夺其生存权利,包括生育的自由权等。国家伦理和生命伦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与冲突。莫言的《蛙》就是通过姑姑这一文学形象,揭示出在国家伦理和生命伦理较量过程中因为个人的选择而承受的灵魂畸变和精神煎熬,表达了莫言对既往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文艺与伦理的关系,一直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人文士。周勃、达流二先生以其直面人生、锐意开拓的勇气,在所著《永恒的困扰──文艺与伦理关系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下简称《论纲》中对此作了探索。他们的探索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文艺与伦理关系的专著,第一次把文艺与伦理的关系放在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中进行古今通览、中外融汇的整体观照,从人类的精神生存状态去探索文艺与伦理的对立与统──、契合与背反、相容与相斥,无疑是有开拓性、突破住和启迪性的。《论纲》最显著的特色是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她以强烈的伦理性和思…  相似文献   

13.
"生命伦理"如何才不是伪命题?必须完成一个基础性的哲学论证:生命,如何与伦理同在?或者,伦理,如何关切生命?生命伦理的要义,是生命在伦理实体、伦理制度、伦理力量和伦理规律中安"生"立"命"。如果将生命当作生老病死的现象和进程,那么"生"之"理","伦"之"命",便是生命与伦理同在的两大结构。"生"之"理"是"生"与"活"的伦理重奏,包括"生"(诞生)与"病"(治疗)两个环节,是生命出场和在场的伦理律,基因、堕胎、疾病、医患关系等是其问题谱系;"伦"之"命"是"死"与"亡"的伦理商谈,包括"老"与"死"两个进程,是生命退场与永恒的伦理律,孝道、自杀、安乐死、葬礼等是其问题谱系。生命是生理与伦理的同一,生命伦理是生理律与伦理律的统一,生命的伦理律归根到底是精神律。生命伦理的真谛是"以伦理看待生命",主题是"学会伦理地思考"。由此,生命伦理才成为人的世界的生生不息之理。  相似文献   

14.
绅士阶层与近代社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绅士阶层与近代社团王先明绅士阶层或者以绅士为中心形成的乡土社会以及浸透着伦理观念的生活秩序,是分散隔绝的农耕经济和“大一统”儒家教化高度整合的基本社会需要。“人类活动和作为人类活动整体系列的历史,是人的生命的向外索求,它们的唯一起点和最终归宿,始终是...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全球爆发的重大灾疫,作为人们日常道德生活的中断,开启了非常态的生命伦理之维。灾疫生命伦理,作为人类应对非常态的灾疫生存境域的伦理智慧,以"整体生存"为核心信念,以"生命至上"为终极态度,以"责任本位"为规范原则。其目的与任务,在于为人们面对灾疫生存风险时求取理性生存之道。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透过人与自然关系而折射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灾疫在其常态"恶"的背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折射出了诸多"善"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诉诸主客观相统一的视角,灾疫和伦理构成辩证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模式可分为个人本位、群体本位和伦理关系本位三类。“关系本位”文化模式生成的社会关系网结构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市场经济早期阶段 ,它对于突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应对强大的国外资本的挑战具有积极功能。然而在此过程中把关系网结构筑入市场结构之中 ,与规范的市场经济法则构成严重冲突 ,由此形成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许多特有现象 ,是改革过程中许多社会消极现象的重要的文化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文化重塑的任务 ,其主要途径是将关系伦理改造为社会信用体系与企业行会组织的伦理基础 ,通过城市化过程与其他市场移民过程 ,以及干部流动等社会流动过程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周秦伦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周人主要是信念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人主要是责任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公利”原则、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从周到秦的诸子百家也区分为两大对立的伦理谱系。中国封建社会从盛(汉唐)到衰(明清)的社会伦理生活,一直受着这种对立统一的伦理体系的支配。借鉴周人的信念伦理、秦人的责任伦理,重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这是哲学伦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童蒙时期是生命发展的初始阶段,童蒙时期的生命伦理教育是否可能,如何促进个体道德生命的成长构成了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议题。传统蒙学作为儒家生命伦理展开的具体场域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历史素材,从先秦时期围绕“性”“情”“礼”关系的探讨初步形成具有信仰特征的蒙学教育,再到宋儒建构蒙学教育体系,并在“情礼关系”的致思中产生具有理学气质的蒙学体系,乃至明清时期蒙学官私并举的多元发展,蒙学始终围绕着儿童这一特殊的生命形态展开。探究历史演进中蒙学形态发展、演化规律,对破除传统蒙学中的生命困境以及促进当下儿童哲学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美学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智慧,这种智慧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深厚的伦理思想土壤,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其实质是从伦理的角度探讨和理解美的基本问题,以美与善的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具有以美善统一为理想目标、以中和为审美价值取向、以审美人格为最高境界的鲜明特征。伦理取向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生命智慧或生活智慧的凸显与表达,对当代美学的价值确立与理论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