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唐代有关南诏的诗歌——兼谈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开展讨论,不少同志认为:边塞诗包括描写民族关系、边塞战争、边疆风物、行旅离别等多方面的内容;边塞诗派,是伴随着唐中后期的民族矛盾而逐渐形成发展的。而盛唐至晚唐的民族矛盾,据《新唐书·突厥传序》称,当时与唐王朝抗衡的有:“突厥、吐蕃、回鹃、云南”。这里的云南,指当时的南诏政权。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它单独与唐发生矛盾,有时,又与吐蕃联合对抗唐王朝,成了唐王朝的西南劲敌。因而,在唐王朝与南诏的民族斗争中产生的诗歌,是唐代“边塞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代表有唐一代文化成就最高的是唐诗。经过初唐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开元年间,唐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治世之音安以乐”(《史纪·乐书》)。盛世文化必然洋溢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唐王朝还存在棘手的边境问题。这个社会矛盾的尖锐形式就是边塞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文人入幕,投身边地,就使得勃发着进取精神的盛唐诗歌中绽开了边塞诗这枝奇葩。  相似文献   

3.
盛唐边塞诗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歌颂了开边战争,这无疑是十分错误的。这种情况反映了唐玄宗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带给他们的严重影响。因为,“在每个时代里,统治阶级底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唐玄宗为代表的盛唐封建统治阶级,用武力开边的思想和政策,不能不影响到这些边塞诗人对于这些复杂战争的立场和态度。但是,不是所有边塞诗都是这样的思想内容,应该说,还有不少优秀的边塞诗不是歌颂开边战争,而是在盛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中表现出一种反战厌战的思想和情绪。这一部分作品应该特别受到重视,因为它们表现了各民族人民不愿互相残杀和希望安定和平的感情和愿望,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罪行。但在这一部分作品  相似文献   

4.
论羁縻——土司制度对广西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等地的羁縻——土司制度始于唐,确立于北宋,终于清初,部分直至民国初年,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羁縻——土司制度的内容,历代虽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1)羁縻州峒必须承认中原王朝统一的版图,不得自立国号;(2)羁縻州峒必须奉行中原王朝统一的“正朔”,不能自立年号;(3)羁縻州峒必须定期向中原王朝进贡土特产,有时还要进贡奴婢;(4)中原王朝承认羁縻州峒有一定独立自主的权利,不过问其内部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干  相似文献   

5.
出现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是文学史上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之一。边塞诗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许多值得珍视的优秀诗篇,但盛唐时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和宋、辽、金、元之际,明、清之际,有明显的不同,边塞诗的风貌,和南宋、晚明以救亡图存为旗帜的抗战文学也有所不同。对边塞诗不加分析地一概视为爱国主义而全盘肯定,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学术界正在进行的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是由吴学恒、王绶青同志的《边塞诗派评价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引起的。《质疑》认为,开元后期至天宝时期的民族战争,唐王朝统治者应  相似文献   

6.
唐朝前期,由于国势强盛,很多周边部族整体或慕道来归或从化内附,而散居的小规模蕃夷更是遍布贞观十道各地。对于大规模的内附部众,唐朝以羁縻制度统之。沙州依城而设的粟特人村、登州一带遍布山区的新罗人村则表明,唐王朝将散居的附贯蕃人的治理纳入县—乡—村(里)系列的行政体系之下。从唐初新推行的村制度的实施情况看,唐朝对正州地区归化部众的管理有章可循,归化部众没有治外法权性质的特权,所谓侨民村的自治情形在唐朝制度上则是不存在的。这些事实说明:对内地正州地区已经附贯的蕃人,在制度管理上已与土著百姓没有什么不同,附贯蕃人在居住身份上已完全成为唐人。  相似文献   

7.
唐代羁縻府州是唐仿内地行政制度而建,其结构多为府—州,府—州—县,州—县。但县及县以下组织则较复杂,如龟兹无县而有城,城下又有村坊;江南诸道则县下设村洞。这两种建制既有唐制,又有地方特色,而此种独具特色的基层建制却不是唐周边民族地区都能设置的,体现了唐羁縻府州的等级性,而此又决定了唐羁縻统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历来备受人们青睐。它在唐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衰落乃至日渐沉寂的过程。人们对边塞诗的关注 ,往往着眼于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 ,留连于盛唐明郎壮大的气势和中唐哀怨幽婉的意蕴 ,而对边塞诗在晚唐的回响、余韵乃至沉寂的原因却大多忽略或漠视。其实 ,晚唐边塞诗在衰落和消亡的过程中 ,也留下了它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益边塞诗的主流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一席。因所处时期不同 ,其创作各有特色。李益以不同于盛唐边塞诗在雄奇瑰丽、深广悲壮豪健之风方面而独树一帜 ,充分体现出中唐边塞诗中厌战和思乡、逃避战乱和边塞的冲动以及对边愁的凄苦感伤体味的主流情绪 ,从而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10.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11.
唐代营州政府经济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营州是镇守东北边疆的重镇,辖境内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成分复杂,发展程度各异,作为唐王朝设立在东北边疆地区的唯一内地型府州,营州政府对辖下核心区正州、边缘区城傍羁縻州、监管区诸少数民族羁縻都督府具有不同程度的经济职能,如征收赋税与土贡、经营屯田、管理互市等。诸种经济职能的实施,既加强了唐王朝对东北边疆诸族的统御,同时对于唐王朝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初在西南边疆广设羁縻府州,当地党项羌开始主动内附唐朝.高宗时期爆发的"唐蕃战争"使党项羌与唐朝的关系出现分化,一部分党项羌受到吐蕃的控制与驱使,另一部分不甘吐蕃统治的党项羌被迫向唐朝内徙.这一过程为后来唐朝组织党项羌定点内徙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变了当时乃至以后党项羌的分布格局与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论晚唐边塞诗的萧飒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的创作在整个唐诗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有显著的地位。观其自身风格,则又有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初唐郁愤,盛唐豪雄,中唐苍凉,晚唐萧飒,彼此区别而又互相彪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由于重视不够等原因,人们对晚唐边塞诗的研究现在还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应予加强。 晚唐时期,虽然象盛唐边塞诗派那样影响巨大的创作群体没有复出,但边塞诗的创作却仍然是旺盛的。打开晚唐边塞诗的画廊,入目而来的图景是多彩多姿的,而就中的艺术主调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情绪低沉,诸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晚唐边塞诗最具特色的地方,当推对于战士苦难的描写。这类作品数量多,立意新颖,成就很高。唐代边塞诗是由前代边塞诗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初唐边塞诗向盛唐边塞诗发展的演进过程:在初唐前期,宫体诗盛行,边塞诗寥若晨星,到初唐中期出现的反对宫体诗的革命,及至初唐后期陈子昂以“复古”为旗帜,掀起第二次诗坛革命,预示了盛唐边塞诗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文一方面结合汉代史料考察并解释《古从军行》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李颀的边塞诗题材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鲍照对盛唐边塞诗的影响全面而广泛。盛唐边塞诗派承继了鲍照边塞诗的主题、题材、诗题及诗体,对鲍照所开创的写作典范都有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以高适、岑参为中心的边塞诗人,几乎都受到过鲍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颀是盛唐一位著名而特殊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本文从李颀边塞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他的边塞诗创作以及探索了他的边塞诗创作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8.
对唐代边境战争和边塞诗的评价,近年来争论仍然很大。或曰:边塞诗派多是支持了民族压迫的不义战争;或曰:唐对突厥、吐蕃、西域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只对南诏、奚契丹的战争才是不义的;或曰:战争性质不应成为评价边塞诗的唯一标准,关键还要看其对少数民族有无仇恨心理,要从丰富复杂的感情上去分析。笔者认为:对边塞诗采取基本否定是失之片面绝对;大而化之地区别正义与否,也不尽符合历史实  相似文献   

19.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唐声威远播,西域各民族和睦相处,安西、北庭的唐军士气高昂,故岑参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依然洋溢着盛唐边塞诗歌的爱国战斗激情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岑参也就成为盛唐边塞诗的殿军,而他的诗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充分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