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代重要的“三农”题材作家之一,张炜的小说呈现了现代性冲击之下乡土中国的发展与裂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在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以及形式批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张炜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深入张炜的文本世界及其精神内核,就必须立足于新时期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乃至全球化的中国语境特别是中国乡村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以自然权利诉求和现代性断裂为研究视角,准确理解和阐释张炜重要的文学实践,探究张炜小说丰富多元的文本内蕴。  相似文献   

2.
乡土小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百年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这百年中国政治文化的生动纪录。从“五四”时期的批判启蒙、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救亡,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歌颂新时代,再到新时期以来诗意的回归,随着时代中心话题的变化,乡土小说也经历了多个主题的变更。  相似文献   

3.
学生对身边的乡土人情非常熟悉,我们紧紧抓住这一习作资源,让学生亲近乡土,亲闻乡土文化的气息,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中,学生同自然、同社会、同生活进行一次次富有诗意的对话,享受到乡情的淳朴、乡艺的奇乐,乡史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怀既是诗人乡土经验的重构,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张炜与阎连科都通过写作思考传统乡土遭遇现代性这一问题。张炜采用了重建乌托邦的叙事策略,他试图划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重塑道德乌托邦;阎连科则采用了解构乌托邦的叙事策略,演绎了乡土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种种荒诞。虽然二人使用的叙事策略不同,但本质上二人都陷入了一种简化操作、自我复制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令传统乡土与现代性关系的书写沦为顺应大众想象、迎合大众阅读口味的消费生产,反映出知识分子型作家在乡土文学创作过程中把握自我定位的巨大难度。  相似文献   

7.
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8.
诗人立场、审美性道德批判,与新启蒙主义历史叙事的二律悖反关系构成了张炜文学创作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使张炜1980年代的创作反映出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不足与缺陷,并对其做出了审美性道德批判。张炜这种从诗人立场出发的审美性道德批判使他在“人文精神讨论”时期,没有像人文精神提倡者那样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之间产生主体性的危机,从而能够在更为全面、客观地看待商业主义后继续反省和批评商业主义。并且,张炜将这种从诗人立场出发的审美性道德批判延续到了他在1990年代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的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狭隘地域性的乡土中国走向“世界历史”,必然伴随着传统中国人格转型为现代人格。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一个美丽而忧愁的梦,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建构了诗意的“湘西世界”。他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依托,通过对“水”的解读、自然本色的重视、自然人格的推崇及乡土、家园守望的多元叙述,折射出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城乡关系的文学书写,构成新世纪乡土小说转型的重要主题和鲜明特征。中原大地是“城乡中国”生成演变的一个代表性场域。无论中原乡土视野里的城市想象,还是城市视域里的中原乡村景观,抑或走向城乡和谐的乡土叙事,中原作家群的城乡叙事呈现了“城乡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原乡土的现代性变迁,并为这一沧桑巨变绘制了文学影像,保留了精神典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繁盛,源于中国现代作家与土地、乡村、故园的精神血缘,源于他们对尴尬的现代都市生存体验的反抗。放逐、漂泊与回归的不同精神历险与生命体验,形成了现代作家不同的乡恋心态。对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构成了现代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形态。而“整合”——西方近现代艺术精神,同民族文学传统的不断冲突融汇、整合发展,并最终走向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艺术选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理解是双向的、互动的,是主体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单向的主对客的阐释。理解者和被理解者是共生的、共同存在的“我一你”关系,是对话的关系。主体间性美学就诞生在这种诗意的理解当中,诞生在“理解”本身成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人一旦能与对象进行诗意的理解和对话,美学的主体间性也就真正得到了实现。人在相互理解中走向自由和超越才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与“五四”时期乡土作家们“感时忧国”、“隐现着乡愁”的写实方式不同,对故乡表现出“拒绝”、“仇恨”的情感倾向,营造出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历史神话和反神话,标志着乡土小说创作情感和写作方式的流变。故乡不再是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寄托,而变成了一种文学性的资源,一种可以诗性抒发和艺术虚构的空间。作家们关注的已不再是故乡的具体内涵,而是对故乡的言说方式。乡土小说创作也从原来的拯民救世的实用性中偏离了出来,走向了主观和抒情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鲁迅乡土小说文化批判的视点与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 ,通过解剖“国民性” ,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土移民小说是指那些“专门关注漂流进城市的广大民工生活的新的文学样式”。乡土移民小说描写的是乡土大地一颗颗执拗朴实的心灵个体或主动或无奈地告别乡土走向城市的不同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居无定所价值丢失造成的肉身和灵魂的孤独漂泊。这类小说的苦难意识非常突出,并且独具特色。它的出现一方面与社会公众期待视野有关,另一方面从这些移民叙事中看到了久违的现实主义精神,但遗憾的是,很多小说都停留在对农民生存苦难的自然主义的揭示,丧失了人性批判的创作立场,体现了当今消费社会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张炜的长篇小说《九月寓言》发表后,引起了不同的社会反响.有的认为这部小说远离现实,走向艰涩,是从《古船》后退了;有的认为《九月寓言》在艺术上是更臻于完善,表现手法也更加现代,在小说探索上是向前迈出可喜的一步.见解不一,固然与论者的文学观念及由此而形成的小说的理想模式不无关系,但也说明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它给仁者、智者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弹力空间.尽管意见分歧,有一点倒是一致的.即《九月寓言》与《古船》不是一类,之间存在着地壳错位形成的断裂.《古船》与张炜的“秋天”系列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可以划到同一个创作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统一西域后,从南疆部分地区迁移维吾尔人至伊犁屯田,史称“回屯”.而这些维吾尔人被其他民族称为“塔兰奇”.在“回屯”过程中,清王朝通过从“回屯”人员的选定、规划其生产生活空间、资助成员生产资料与生活补助等方式再造了伊犁维吾尔人“乡土社会”.继而又将国家权力下伸至此乡土社会之中,使伊犁维吾尔居民也感受到了“国家在场”的力量,遂也逐渐产生了身份认同意识,完成了“塔兰奇”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国家在场”的一系列行为对边疆乡土民众建构的结果,也是民众试图将“自身”与“国家”建立联系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20.
对比《诗刊》近年来发表的城市题材的诗作和农村题材的诗作,诗更宜于面对充满诗意的乡土。针对乡土诗的两种写作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