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在双方成为邻邦后一直是既密切又复杂。20世纪以前俄罗斯对中国充满了误解和猜疑,中国被俄罗斯认为是黄祸的发源地。此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和当时的苏联从战友和同志再到阶级敌人,最后又回到了理智的现实和经济的基础上。而现阶段俄罗斯远东地区居民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俄罗斯对中国现在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晚霞在太行山西半天熊熊地燃烧着,喧闹了一天的小山村似乎还不想安静下来,县妇救会员李玉芝站在村外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呼吸着微带凉意又清纯的空气。她清清嗓子,目光向远山眺望着,脱口唱出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明天,将有一个军民联欢会在小山村里举行,听说晋察冀第四分区的杨成武司令员和邓华政委也参加,那就必须把歌用心唱好,别让这两位参加  相似文献   

3.
不少人认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地主形象钱文贵塑造得非常成功。然而,通过对钱文贵与程仁、黑妮、刘满等人的关系及他的反动言行的分析,发现这个人物是充满矛盾、模糊架空的:他有恶霸之名,却无恶霸之实,只要抽去作者加在他头上的那些评论性的叙述,他的恶霸形象便架了空,作者想表现的和她实际上表现出来的并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个人物是作者思想中来的,二是作者的生活积累不够。  相似文献   

4.
张文刚先生新推出的小说《幻变》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关于爱情与生态的当代寓言故事,小说用动植物幻变的寓言,对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潜在生态危机提出了警示。作者借写动植物的变异,将神来之笔伸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以及芸芸众生的烦恼人生上,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重压力与异化。小说《幻变》是现代人生存处境的鲜明写照。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唯美气息,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干预意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6.
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让学生感兴趣的,它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既抽象又枯燥,只能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力去理解接受。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传记文学是纪实的,它不同于以虚构为生命的小说.然而,传记又往往是传记作家用文学手笔去还原且凸现传主的历史,这似乎又应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①传记作者便注定了在纪实与虚构中突围纠缠不已.如若作者既写传记更写小说,那就真正是难解难分了.  相似文献   

8.
2010年7月,我离开曾留下无数美好回忆的母校,进入了充满挑战、充满激情、充满诱惑的职业社会。曾经,我也像许多应届生一样,希望找到一份既体面又轻松、拿高薪又稳定的工作。进入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工作后,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20世纪莎士比亚传记中,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在传材选择、移情和学术个性方面都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作者撷取婚姻、爱情等素材,从性本能的视角透视莎士比亚的情感;作者对暴力的分析和描写,与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是作者自我情感在传主身上的投射;作者在传记中对语言、音乐和福斯塔夫精神的见解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伯吉斯怀着对莎士比亚的信仰,打破偶像崇拜观,从人性出发,追寻莎士比亚的一生,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一门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新课程引导下的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所以,音乐课堂应该是师生挥洒情感、放飞心灵的天地,更是生命发展、充满活力的课常。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角色。他的悲剧是一种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命定的窒息。他本身处处充满矛盾,似乎很难让人释怀。但联系作者生平的遭遇,却又不难解释。作者将宝玉作为自身的影子,赋予他极高的天分,寄予他极大的希望;同时又清醒地知道:环境所限,他不可能有何作为,必将走向幻灭。作者生平亦是注定满腹才华,却终生不得施展。二者合二为一,成就不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毛笔的实用性角色逐渐退居历史的后台,于是,越来越多习惯于用键盘敲字的当代大学生对于书法的未来充满疑惑:当下的书法教育究竟有何价值? 大学阶段学习书法究竟能有多大的收获? 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又究竟何在?2004 年,荣获全国高校出版协会畅销书一等奖的曹建博士的《大学书法鉴赏》一书,以集大学书法创作、研究和教育的多重身份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该书的《前言》———“实用性的淡化与艺术性的突出:21世纪书法教育的转型”,可以说是作者长期以来对书法教育思考的重要结晶。作者认…  相似文献   

13.
周严 《新天地》2011,(8):138-138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  相似文献   

14.
充满禅意的唐代白话诗融诗歌、佛门倡言于一体,形成了既迥异于汉语梵歌,又不同于翻译文献的体式。因其特殊的传承方式,承前启后的唐代白话诗有很多诗作年代、作者难以确切。在梳理史籍文献的基础上,从语言组织方式、文字、词汇等方面对唐代白话诗歌语料进行综合考察,可以最大可能地为汉语史及其他学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唐代白话诗歌语料。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既有思想性,又蕴含形象性,闻与道紧密结合在一起。易于感染和教育学生,对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现教育的渠道很多,可从介绍作者、探讨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创设情境、写作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语言、情节、内容、主题、阅读、受众、作者等七个方面对纯文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纯文学在当代遭遇冷寂的种种原因,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充满乐观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家礼家范入手,分析发生在明末至清代的"冯小青现象",并进一步证明,通过文人对其人及其生存环境的解读,冯小青从一个现实中的才女演变成为那一时代的道德偶像。文人对"冯小青事"的道德解读最终实现了阅读视野的突破,冯小青这一人物形象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莫里森的8部小说,围绕资本对人物的影响分析作者对资本发展的认识,从早期作者笔下资本家的刻板、残酷,到中期更多细腻地描写资本家人性化的一面,到晚期对资本的深入思考,期待注入爱的主题以对抗资本的侵蚀,反映了作者在应对资本退化上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女性在明清小说中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的《三国》、《水浒》等,女性颇少,作者又多毁污,表现出庸俗妇女观。明中叶以后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女性成为写作的主体,这是个进步,但所写女性很少美学价值,在妇女观上是个倒退。清初的《聊斋》、《红楼》、《镜花缘》等,女性是写作的中心人物,作者多赞扬笔调,表现出初步民主主义妇女观。上述三段变化,标志着古代小说现实主义走向成熟,体现了古代小说美学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尤索林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作者刻意描写的人物,他是“黑色幽默”文学艺术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嘲笑死亡,但又对死亡充满恐惧。他怀疑和否定当局所宣传的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感,但他又有自己的追求。他敢于反抗当权的大人物,与他们的自私、贪婪、专横、残暴和毫无信义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使自己在“反英雄”的过程中变成一个真正值得称颂的英雄。作者通过尤索林死里逃生的斗争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荒谬,反映了当时人民反战的心声,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