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应急管理意识,要改变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任务是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隋唐时期采用的府兵制在兼顾发展生产和储备战力方面具有先进性。高校、国家在如何处理稳定和发展的问题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府兵制中的组织结构、选拔制度、身份管理、激励机制等经验,可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台皂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改进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以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维 《国际公关》2023,(4):128-130
高校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对高校学生以及高校本身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很多高校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的重视程度加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不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缺乏健全性、应急管理处置机制模式相对落后、缺乏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具备健全的监督惩治制度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本文提出构建“预防、保障、重建”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的机构组织,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等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议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学校层面,分析了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加强校园师生的应急知识教育,树立危机意识,正确理解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并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机构,制定和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提升学校自身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止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发生突发事件给学校、社会、家庭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政府危机管理下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阶段,给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得政府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存在着应对复合危机事件能力弱、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信息流通不对称、第三部门参与不足等缺陷。政府必须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打造一个完善的应急机制体系,建立危机管理的行政问责制,构建我国应急状态法体系,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非典"以来,随着近年来各类突发性事件增多,中国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对策研究日益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但仍然存在着轻视"预案管理"、各部门缺乏组织协调和实战演练、应急法制体系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不强等问题。文章立足于高校的特点,结合对现有应急管理相关法规和对现存问题的分析,从加强危机意识的宣传与教育、保证应急处理机制各部分配合密切与协调运转、加强预案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走访座谈、实地考察、专家会审、问卷调查等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的建设现况,为进一步完善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提供依据和措施。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颇大,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8.
处理突发事件要建立应急机制,尤其要建立和健全农村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特点;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处理突发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既是突发事件的频发区,又是应急物资储备的薄弱区。应急物资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急物质储备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其总体水平还普遍低于中东部地区,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应急物资存在代储点少救助效率底;储备重点不突出分类不清楚;调用协调管理缺乏联动性的问题,提出以民族地区风险特点为导向建设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以风险类型为基准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完善应急物资的调配机制等完善民族地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路交通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危害水域(海洋、内河)环境.尽管各国政府和国际海事组织在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标准,强制配备先进航行设备,提高航运管理质量,加强船员培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频发的事故仍然对人命、财产和水域环境造成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我国目前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7.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依情感互融标准,《松陵集》唱和诗作可分成四类:具深情者;具温情者;情不足者;无情者。从内容上看,《松陵集》唱作与和作以趋同为主的关系有三种:承接与照应;互补与回避;开拓与延展。以歧异为主的关系也有三种:切入角度相异;执守观点不同;和作翻新原唱。《松陵集》以次韵为特色,酬唱诗作沿不用韵→用韵→次韵的顺序,趋同的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古娟、赫米恩、厄秀拉。她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他赞美完整的人,而不是被产业主义、机械的爱情或僵死的现代知识扯得粉碎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