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遗产大国,这么说的理由是:我国历史悠久,自然生态复杂,文明类型多样(包括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山地文明等),民族和族群(包括世居的和迁徙的)数量多,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态多,入选联合国的名录多(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8月,已有41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三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34项,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正如我们中国的情况一样,西方的叙事学研究近年来也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9年是西方叙事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叙事学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在批评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本期叙事学研究刊发的尚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近些年,当"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出现在中国大地的时候,许多人不知所云;当我国政府大力推动"遗产运动"的时候,许多人莫明其妙。尽管如此,它已经如疾风吹遍神州。匆忙中,人们开始"申遗",开始实践,开始探索,开始研究,也开始了反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两大时代潮流。在我国,"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对政府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管理模式带来严峻的冲击与挑战,要求打破传统"行政区行政"的樊篱,构建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要考虑环境问题;要依靠科学治理环境;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要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全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 ,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 ,它力求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危机 ,促使世代相继的人类不断走向完善。其哲学意义在于强调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来看待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972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中国环境外交的开端.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开展了大量的外交活动,阐明了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同各国交流了环保经验.与此同时,当时中国对环境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环保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忽略了环发领域客观存在的共同利益.无论如何,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给中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才立琴 《兰州学刊》2002,3(6):12-13
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 ,人类正处于由环境危机引起的生存困境之中。历史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它导致了技术的滥用 ,加速了环境的破坏。正确认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引导科技的正确价值趋向 ,转变人类的环境观念 ,是人类获得新生之途。  相似文献   

9.
环境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我国农村环境管理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急需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而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呼唤环境伦理道德 ,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结合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中心任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了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达到"双赢"的目标提出了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杜伟 《齐鲁学刊》2003,(6):85-87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中,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表现出由注重结果性制度向注重预防性制度发展的走向。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环境法律制度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完善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使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寻找批评的主体性——主持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大体上呈现为两种发展轨迹。一是随着学科的稳定和成熟逐渐成型的"学院派"批评,二是以追踪描述当下文学创作动向为己任的文艺时评。"学院派"批评常常高居于"学术"体制的制高点上,以规范、维护所谓学术的"纯正"显示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把保护环境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吸收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观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纳入伦理关怀的视野,同时摒弃环境伦理学所隐含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可以无所作为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下观点:道德行为包括敬畏、感恩、平等、互惠、同情、呵护等层次;保护环境是人的义务,开发自然是人的权利,两者辩证统一;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任何个体、群体利益,要及时对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工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下半期符号学进展最明显的趋势,是摆脱"语言中心论"(glottocentrism),符号学不再以语言学为核心模式,不再像语言学的一个延伸,而是以人类文化中的普遍意义行为为研究对象。文化是一个社会相关表意活动的总集合,而文化意义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文学起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的传统观点需重新认识。本文认为劳动与文学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 ,二者虽有先后关系却无从属关系。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源于交际需要 ,文学则是在此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交际工具 ;做为文学最早形式的诗歌 ,其“摹声又拟形”、反复嗟咏之特征 ,也与人类生存需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麦克尼尔教授和《环境史》和《环境与历史》等杂志组织的学者先后对环境史研究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展望。2009年8月,第一次世界环境史大会在丹麦召开了。从本次会议上发表的成果来看,他们当年提出的一些需要研究的领域,如海洋环境史、军事环境史、俄罗斯和前苏联环境史都有了喜人的进展;他们当时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领域,如极地环境史、奥斯曼帝国环境史、世界体系环境史也有了新探索。所有这些学术推进都建立在新史料的发掘和新概念、新方法的应用上。  相似文献   

18.
本期所选定的这四篇文章,是由赵毅衡教授发起和组织的。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泛叙述这个新学科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这种讨论具积极的意义,希望能够得到学界的关注,并欢迎学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9.
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伦理学是在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人类生存危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解决这些危机为目的的新伦理学。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发展伦理学的伦理对象是当代社会发展新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 ,它的基本问题是“能”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发展伦理学仍然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伦理学 ,但它的理论基础不是传统的人道主义 ,而是一种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当深入理解马克思:他的实践转向和物质生产转向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创了哲学关心人类问题的新时代。从通常被作为“唯物史观”的内容中,指出它所蕴涵的深层的人类性、人类学的东西,从而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合理生存并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理论。这一新的理解,既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深层意蕴,又有助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出场:关心各民族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合理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