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兵 《东方论坛》2006,(1):26-31,44
卡夫卡无疑是一个西方作家,但他对东方文化,譬如日本艺术、印度宗教,尤其是中国文化却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但他一直生活在基督徒中间,他不信犹太教,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对德语的掌握和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说捷克语的欧洲城市布拉格,他在家里经常使用捷克语,他还学过英语、法语、意大利和意第绪语,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全部的文化冲突几乎总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卡夫卡复杂的生存环境的论述,分析了卡夫卡接受中国文化的潜在动因,以其书信、日记和谈话以及创作中所显现的中国文化等内容分析了卡夫卡中国情结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卡夫卡生平的透视和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卡夫卡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吸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及文学有着内在的渊源。他研读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学说,创作上也受到中国文化、文学特别是《聊斋志异》的影响,从他的书信及作品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时,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创作及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时期文学。这种双向的接受与影响,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文学的碰撞与交融。它们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本质上都出自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揭示。  相似文献   

4.
老舍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直关注于民族文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 ,他以幽默的语言嘲讽了国民性的弱点。之后 ,他的认识逐渐转变 ,由嘲讽而同情 ,在后期的创作中 ,他已看到了民族文化积极的一面 ,更多地高扬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在其短篇<寻常的困惑>中,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我梦幻般的内在生活的表现",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对他内心生活的形象写照与诠释,是他自己的"象形文字".卡夫卡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它是卡夫卡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现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卡夫卡这些装载在文本中的个人生命体验又成功地与无数个人的不同认知发生碰撞与共鸣,这也正是天才的卡夫卡自传性创作能流芳百世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明显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其极深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创作及理念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时期文学,许多作家常常将卡夫卡视作“知音”,这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活着本身就是艺术品,他以他的人格和作品同时影响着中国当代作家,以致于许多作家将他视为知音.他为中国作家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更新了一批作家的小说观念和创作意识.卡夫卡的独立特行并没有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轰动效应,但对于少数敢于探索、勇于冒险的作家而言,他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又长久的.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是一个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的作家,其创作就像一座异化的画廊,里面陈列着扭曲变形的异化群像,其荒诞的创作手法并不是他在读者面前设置的障碍,而是他交给读者的一把打开现实的秘密的钥匙。分析他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欧洲文化的最早渊源——神话原型对他创作的制约与影响,以及基督教文化与他创作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思想与创作的文化渊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方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但以往我们对卡夫卡与后二者的关系的研究往往较多,反而忽略了卡夫卡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卡夫卡广泛而深入地涉猎希腊文化,借用、利用、消解,甚至改写希腊神话。他从古希腊文化中吸纳了有关荒诞、迷宫的观念,以及西西弗斯的形象,然后演绎、发展成了他笔下的悖谬、谜语意象和结构,以及一系列的与西西弗斯同命运的"K们"形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陆新时期卡夫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对卡夫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不仅翻译了卡夫卡的大量作品,而且在其创作、审美、思维方武、与犹太民族的关系、对新时期作家的影响和比较研究几个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生前向人们谈起他全部创作中“最值得一读”的几部作品时,曾把短篇《判决》列在第一位,足见这篇小说被作者重视的程度。《判决》写于1912年,与写于同年的另一部小说《变形记》相比,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尖锐:它流露出对“父亲的恐惧”,和对父亲粗暴、专断、冷酷、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的深究与剖析,进而达到对专制政体的抨击和对自由民主幸福生活的向往。卡夫卡的这种反抗情绪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当时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这里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卡夫卡生活的社会环境;二是作者成长的家庭环境。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而这个政府素以专制而名垂青史。他的家庭是个犹太人之家。在当时的布拉格,他是民族中的“少数”,又讲德语,困而又不能与其他犹太人沟通,他成了孤独者。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捷克犹太商人,精力充沛,性情无常;由于事业的成功,为人傲慢,对儿子管教颇严,尤其对儿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志趣经常加以嘲笑。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他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的中国想象——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的细读分析,试图解答卡夫卡为何及如何想象中国以及异域想象在其作品中发挥的叙事功能问题。指出卡夫卡的中国想象不是关于中国的想象,而是关于现代官僚体制如何自我复制、自我衍生的一则寓言,是关于自身文化身份焦虑的一种表征,也是关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一种想象性反思。古老的中华帝国及其建造的万里长城只不过给他提供了展开这种想象的支点。借助这种想象和表述,他成功地解决了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逼真与仿真、叙事与反讽之间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作家,国内对他的研究进行了二十几年,这些研究多是采用社会学、心理分析的角度。但是从性别视角的介入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就会发现卡夫卡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在作品中流露的对男权的否定和对男性主体意识的超越;另外卡夫卡的作品还体现了他尊重、认同女性的女性意识和对两性双向交流的渴望,他的作品因其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别对立的包容性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记录着自己的生存体验,他笔下有一系列“儿子”形象,卡夫卡不仅觉得自己是永远的儿子,同时,“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是罪人和弱者”(密伦娜语).通过卡夫卡的父子关系、婚姻、写作、生活等方面来研究卡夫卡的精神“未成年”的形成,以便更详尽地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研究几乎穷尽了西方各种理论,从理性与非理性之关系观望卡夫卡的思想视阈和文本世界无疑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卡夫卡在创作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无底的棋盘: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感觉、表象与精神、梦境与真实在不确定性中显示出可调和性。此外,面对卡夫卡充满空位与悖谬的文本,纯粹的文化批判将远离他创作的本质内涵与精神诗意。  相似文献   

16.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尝试探索卡夫卡问题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和理念。摒弃全方位探索卡夫卡问题的可能,仅以“时间——发展”线索展开,解构卡夫卡问题的两个点,卡夫卡人格形成走向和卡夫卡神秘现象。文章力图在把握卡夫卡创作情绪与氛围中研究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城堡》,使卡夫卡问题分析研究简单化。  相似文献   

17.
高宗恽 《东方论坛》2008,(3):127-128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趋势越发突显的今天,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另一种全球化观念,即寻求一种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这种文化的多元共生是一种“和而不同?,每个民族都能发出自己声音的“多声部”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它以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自觉为前提。近代以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突然“失声”,在文化上同西方文化乃至与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日本文化相比,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仅就对西方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的研究来说,自1979年《世界文学》第1期刊发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以来,我国的卡夫卡研究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发表了数百篇研究卡夫卡的论文,出版了10余部有关卡夫卡的译传、评传、编传。”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今天被视作现代派的鼻祖,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可是在他的时代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作家,他的同时代的人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创作的巨大意义。他的作品,从被看作为"非文学",到被承认为"正宗文学",最终被世人所认可,并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卡夫卡的性格和主要作品入手,通过对它们的解读,使人们对卡夫卡能有更直观、更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创造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智性掘进,被视为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卡夫卡,其作品中巧妙的意象构思,独异的框架结构,仍有前人留下的痕迹.他富于创造性的地方是把前人作品中潜在的趋向明晰化,拓展出一片新的文学天空。卡夫卡的《变形记》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狄更斯的影响,而真正的影响是一种创造,卡夫卡跟随前辈文学大师,走出了完全只属于他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以犹太文化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卡夫卡作品与犹太文化记忆的关系,进而认为,卡夫卡的作品是他的民族的梦呓,是一些古老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