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处理刑事纠纷中发挥着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刑事司法产生着消极影响。在刑事司法体系之外并存着另一个处理刑事案件的系统,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家法制的统一。需要理性和务实地看待民族习惯法在当下民族地区所展现的能量,在刑事司法中改造和整合民族习惯法,实现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既发挥民族习惯法的积极价值,又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魏刚健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3):10-12
民族习惯与民族习惯法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整少数民族成员行为的两种重要社会规范.但是长期以来,民族学界有些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不加区分,相互混淆,以致造成了一些混乱.本文主要阐述民族习惯和民族习惯法的内涵和及其各自特征,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以期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带来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3.
藏族与周边民族习惯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藏民族有着独特的习惯法文化,其形成与周边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联系.本文通过比较藏族、汉族、蒙古族、羌族、彝族等民族习惯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异同,研究其内在价值以为现代法治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习惯法适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伶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3):59-61
民族地区法制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习惯法的适用。要充分发挥习惯法的积极作用,剔除其负面影响,必须在促进国家法与习惯法相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研究,明确法制建设过程中习惯法的适用原则、适用条件及适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剑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2):42-46
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体现了我国民族地区司法国情的特殊性、司法的文化内涵与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有其必要性。民族习惯法适用于民事司法存在体制保障的缺失、对民族习惯法缺乏必要的调查和汇编、民族地区法官适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困境。民族地区应该通过建立善良民族习惯法的认定标准、整理和汇编民族习惯法民事司法适用案例、加强对民族地区民众利用民族习惯法的引导、培育民族地区法官自觉运用民族习惯法的意识理念等方面的措施,以为民族习惯法在民事司法中的适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吴妍春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72-76
丝绸之路上古今各民族的习惯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适用于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每个民族群体意志的共同体现;并相对独立于国家法制之外,依靠某种民间权威和自选组织,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时又与国家法制兼容并存。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习惯法教育的价值核心在于在人的可教育性原则基础上促进人在良好秩序中得以生长。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其前提是不能忽视民族教育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因为这些是民族教育生存的根基。为了少数民族教育秩序的良好与有序,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可以从少数民族习惯法教育中获得某种启示。启示一,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启示二,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要与少数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相符合;启示三,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做到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试论清代民族法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自永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2):68-70
本文从现代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清代民族法制情况 ,指明清代民族法制在立法方面具有形式多样化、立法原则因俗化的特点 ,在法律适用方面具有二元性和逐步内地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阿迪力·阿尤甫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8-41
在我国,民族法是国家制定法的一部分,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习惯法具有区域性特征,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上不仅具有区域性,而且还具有民族性特征。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表现在多层次的国家法与维吾尔族继承习惯法在继承人范围、顺序、遗嘱自由等具体制度方面,既具有共同点,又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周相卿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5-9
习惯法是一个可以描述的有机整体规范模式.文化模式影响个人的行为,现代习惯法规范是文化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影响个人行为的结果是形成法律多元现象.现代社会中,习惯法模式与国家法律的观念是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每种文化模式都有其价值,但也不能绝对化.法律为人们所信奉,就具有了"合法"性,本文从文化模式理论视角对我国的村规民约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郭亮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1):13-17
少数民族习惯法精华与糟粕并存,具有族群规范的多样性与内容形式的非体系化并存、民主平等的文化因子与严格的身
份等差并存、个人自由和谐的目标追求与浓厚的家族主义并存、宽容妥协的精神智慧与复仇械斗的惯常性并存等四个方面的
双重特质。当下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存在交错实施的情况,也引发了习惯法对国家法的置换或规避。习惯法的断裂更是
加剧了民族地区的失范现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更需要耐心、信心和爱心。 相似文献
12.
杨华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6):78-82
对民族习惯法的研究过程也是对民族地区本土法治资源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为现实社会的法治化所用。“和谐”理念就是民族习惯法法理价值中的精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能够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习惯法的法源地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李可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6):23-30
法源在原始含义、基本构成等方面不排斥习惯法成为一国法制的渊源。从制度史上看,习惯法始终是人类法制上一个生动的渊源。习惯法在当代各国法制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从理论还是从规范上分析,习惯法在我国法制上至少应占据次位法源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习惯法是构建乡土秩序的基础,它大致分为“公”、“私”两类。以往的习惯法研究往往注重于“私”习惯法,而文章则着重考察建立在乡村权威基础上的公共习惯法。20世纪中国巨大的变迁可以看作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国家权力开始渗透并控制乡村,它摧毁了旧有的乡土秩序,建立普遍规则统治,而习惯法作为一种旧封建陋习被清除。当今民间权威的重建,习惯法呈一种复苏态势,有效地影响了法的运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在乡村的广泛深入,习惯法的影响成为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向玉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1,(3)
在黔东南民族习惯法中有许多特殊的规则,如家中发生"不好"的事情时就要"扫家",借此达到驱邪、避晦的目的,有的司法机关就以此寻求疑难刑事案件的突破."看米"则是苗族民众请鬼师看病或占卜的一种方式,通过鬼师"看米"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同时,在传统的苗族村落社会内部,民众对于"蛊"讳莫如深,一些不法之徒就利用民众对"蛊"的恐慌心理实施敲诈勒索犯罪.这些都对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习惯法是早期游牧民族法律文化的缩影,也是元朝法制建设的特殊起点。元朝法制同蒙古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蒙古族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使得元朝法制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特色。 相似文献
17.
邹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50-55
北魏法制在中国封建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鲜卑习惯法是早期游牧民族法律文化的缩影,也是北魏法制建设的特殊起点.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为指导,用批判的眼光借鉴吸收汉族封建法制经验,有条件地保留、引述鲜卑的民族习惯法,创造性地融会成北魏法律制度.因此,北魏法制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特色,它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既是继承的,又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石伶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
口述神话史诗是早期习惯法的传承手段和文本载体,这些以诗歌表现的古代法,充满着苗族、土家族、藏族等先民创造、想象、虔诚的诗性智慧,这种崇高的诗性智慧品格对我们已经变得精明世故的现代人而言,将是永远值得自我现照的镜鉴.原生态是习惯法的外部形式特征,诗性智慧是习惯法的内部结构特征,而原生态诗性文化则是沟通神话史诗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桥梁,它们是“诗中有法、法中有诗”以及“水乳交融”的关系.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原生态和诗性的阐释与发掘将对我国立法实践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董国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233-235
西部民族地区普法教育旨在培养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西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思想条件。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普法教育工作面临地理环境、人口素质、语言沟通、法律传统、法律意识、普法理念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普法教育的实效。应该积极利用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的契机开展普法教育、普法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大... 相似文献
20.
羌族诉讼习惯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大轩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7-35
羌族诉讼习惯法发端于大禹时代,其中,依靠人力运转的有“议话”、“转转酒”两种程序;假托神意运行的有“盟誓”、“捞油锅”、“掷骰子”、“枪击草(面)人”等神判程序。其历史演进呈现为四个阶段:独立运行(18世纪前);国家法对诉讼习惯法的介入(18世纪-19世纪中);国家法对诉讼习惯法的挤压(19 世纪中-20 世纪中);彼长此消(20世纪5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