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我在《关于社会主义积累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在分析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问题时,首先讲了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主要来源,同时,也讲了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我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的。但奚兆永同志却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才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到底积累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2.
积累是否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这是关于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中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大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另一种观点只承认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不认为它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持以上不同观点的同志,对其观点所作的论证又各不相同。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时,用平均利润计算积累和消费对两大部类增长速度是否会产生影响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奚兆永和许精德两同志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只是对后一个问题发生了争论。许精德同志说:“按平均利润计算积累和消费,则是消费资料优先增长。”(《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奚兆永同志说:“用平均利润计算的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构成比用m计算的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更有利于第Ⅰ部类的增长,而不是更有利于第Ⅱ部类的增长。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第Ⅱ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第Ⅰ部类,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积累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与此相适应,可以把全部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外延与内含两种形式,主张在确定合理的积累率、提高积累基金使用效果的同时,主要应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1期刊载奚兆永同志《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一文,评论了张薰华同志《论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载《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一文中的某些论点。本文拟就奚文涉及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看法。这里有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三个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旧体制下,我们的国民收入主要划分为个人所得和财政收入两大块,个人所得几乎全部用于消费支出,积累和投资功能都是通过国家财政以无偿的集中分配方式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主要取决于整个国家积累基金的比例和水平。由此,在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积累机制的认识上,长期流行的观念认为,在国民收入(V+M)这个总量中,M这个分量是积累的唯一源泉。他们否认银行通过吸  相似文献   

7.
奚兆永同志在《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上发表了《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我支持奚兆永同志的观点。但奚文并没有深入分析:一、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二、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三、社会分工为什么必然引起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拙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在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正确地指出,由当年创造的剩余产品形成的积累基金,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除了这个积累基金外,还有一部分固定资产折旧,也可以当作“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在关于固定资产更新问题的讨论中,人们也接触到折旧基金的这一特点。折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奚兆永同志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奚文》)。觉得文中一些提法似乎不妥。一、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确实使用过“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整个社会内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等一些关于分工的概念。我们与奚兆永同志的分歧首先是在对马克思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速实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要实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积累,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我国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积累,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资金的积累,另一种是劳动的积累。一般而论,资金积累是基本的。但劳动积累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探讨劳动积累在发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扩大再生产有一个非积累的源泉 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中,C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基金,V是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它们的职能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只有M部分可以作为追加资本,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因此,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学界对扩大再生产源泉问题认识不一。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根源多半是由于对扩大再生产标志的认识有着分歧。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扩大再生产的源泉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我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不能只以马克思的某一个论述为依据,而应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联系性上去把握精神实质,进而结合客观实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油田在实行长期稳产时期的生产,究竟是属于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是内含扩大再生产还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这个问题,许多同志在研究,笔者认为: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重复。其特点没有积累发生,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非生产消费。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再现。其特点是剩余产品,有一部分作为积累。因此,很明显油田实行稳产的一切生产措施,其性质属于扩大再生产。那么究竟是内含扩大再生产,还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14.
实学同志在《如何在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中反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见《江汉学报》1962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依据马克思的一般理论,把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剩余劳动率的提高这一因素,纳入由马克思提出的、并由列宁发展了的扩大再生产图式”。正如实学同志所说的,“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剩余劳动率的提高这一因素,引入扩大再生产图式,不仅是再生产理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问题。”我读了实学同志的这篇论文后,感到如何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现在,我想对实学同志的文章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并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请实学同志及读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关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问题,学术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我在过去所写的几篇文章中(包括与另外两位同志合写的),也曾对此提出过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在,进一步谈谈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以就教于学界诸前辈及同志。一、关于两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关于两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从如何看待所谓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问题引起的。但是,学术界对于“优先”一词的理解首先就是很不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着重分析的主要是社会总资本的积累或扩大再生产是怎样实现的。因此,他所唯一提到的两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仅仅是指两部类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办法:一是依靠积累进行基本建设,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二是采取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同技术改造的关系很大,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有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用固定资产折旧基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是属于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是内含扩大再生产还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等等。现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积累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能”,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实现的。所以,积累具有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但是,无论积累的社会属性如何不同,积累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诸要素在原有生产规模上的追加量这一性质却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1980年第二期则鸣同志在“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中,提出“只有在人们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或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的观点,这是一个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认  相似文献   

19.
什么才是真正的从内涵上扩大再生产?为什么我国经济振兴主要靠内涵?如何实现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试结合上海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效率是从内涵上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标志 什么才是真正的从内涵上扩大再生产?它的科学涵义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志将资金的来源作为区分外延和内涵的标志。我们知道,折旧基金,它是从固定资产的本体以货币形式分离出来的价值。马  相似文献   

20.
扩大再生产不仅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同时要有追加的消费资料,不仅要有生产资料的积累,同时要有消费资料的积累。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指出:“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但是,如果不是出现了奇迹,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只是在劳动过程中可使用的物品,即生产资料,以及工人用以维持自身的物品,即生活资料。所以,一部分年剩余劳动必须用来制造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们要超过补偿预付资本所需的数量。”(《马恩全集》第23卷,637页)可是,长期以来,无论在我们的实际经济工作中,还是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对于消费资料的积累问题都没有能提到应有的地位上给予重视。不仅如此,在我国经济学界,还曾有同志专门撰文论证过追加消费资料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人们已愈来愈感觉到,由于忽视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广大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带来了不良的后果。有鉴于此,今天重新提出扩大再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积累的关系问题,无疑是有其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