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中和”美的理论基础 艺术上谈的无过与无不及的“中和”思想,正是儒家哲学的“中庸”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的美学批评的尺度。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何谓“中”,在《中庸》篇中是这样解释的,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何谓“庸”,《中庸》认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庸,是平常,节,是法度,常理。其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要符合  相似文献   

2.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3.
中庸之道与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这并非是对“中庸”作出规定,但因此我们可看出孔子追求运用“中庸”方法的迫切心情和持之一贯的原则。子思对中庸作了充分发挥,认为它不仅“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2]亦即把事物两端的道理研究清楚、解释清楚,然后取其中点而用之,而且子思赋予“中庸”以“中和”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也即认为感情处于“中和…  相似文献   

4.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庸和平”。陈忠实《白鹿原》第十三章所刻画的主人公白嘉轩的言行,体现了“中庸和平”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夹杂了儒家的“中庸”、“中和”观念和道家的“不争之德”与“中道”思想,把“中庸和平”的民族文化特征的优缺点暴露无余。  相似文献   

6.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庸》的成书与作者,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两个部分,来自不同的作者。从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来看,《中庸》都是一部思想体系完整的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中庸》首先论述“性”之根源出自“天”。“天命”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的“性”表现为“中”。这种作为天下大本的“中”发而中节的状态称作“和”。这种“中和”运用到具体事情上就表现为“中庸”。在《中庸》看来,这种作为“性”之根源的“天”的具体内容即是“诚”。“诚”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就是“性”。而只有人类能通过“尽性”的方式达至“诚”。可以看出,《中庸》既有天道下贯的过程,又有人道上通的过程,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工夫论,其思想体系相当完备,不容割裂为二。从文章结构来看,所谓的《中庸》上下部分并非截然不同,二者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庸”即中庸之道,“中和”则兼“德”与“道”而言。“中”指中心之德,“和”指时中的行为。由“中”而“和”,实是以中心之德为基础,生发出时中的行为,包含了“以德摄行”或“摄行归德”的宗旨,同于《五行》所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乃是子思对儒家成德理想的理解模型。故郑玄以“中和之为用”解《中庸》题旨,虽不中不远矣。前半部分多引孔子之言阐述道、德之意,后半部分则以哀公问孔子引出“诚”的概念。子思以“诚”或“至诚”为成德之境界、天道之本质。至于如何达到“诚”,又给出了“自诚明”与“自明诚”两条道路,对应于《五行》始于“仁之思”和始于“圣、智”的两条路径。若说“中-和”还是两个环节,则一个“诚”字,通工夫与境界而言、通德与道(中与和)而言、通天与人而言,乃是一个成始成终、贯彻一切的概念,代表了子思对夫子“吾道一以贯之”话头的最终回应。当然,诚的境界仍以“中和”为内在的结构。在此意义上,《中庸》前后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递进,而非彼此无关的两个主题。要之,《中庸》是子思思想的最终定论,“诚”是子思思想的究极之说。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一个人曾象周作人那样以如此明确、坦然的态度自命为中庸主义的信奉者。他多次直截了当地承认:“我最喜欢谈中庸主义”。“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我的理想只是中庸”。“这毫不含糊的表述,显示出他对自己崇奉中庸哲学的一种自信。在他看来,中庸哲学自不可避免地会存有某种弱点与不足,但决不是一个什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中,正也,指持中、中和、适中;庸,常也,指常规。中庸是一种方法和哲理,指把握处理事物的适度。强调精神调控: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控,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  相似文献   

11.
个体存在哲学视阈中的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层面的人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他把履行伦理的义务和责任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宗教层面的人是基督的信徒,他把对基督的信仰视为自己存在的最高使命。克尔凯戈尔将宗教层面视为人的存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下,为了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哲学意蕴,把其中的伦理之美充分展露出来,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从道德哲学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国家层面道德哲学精神的精华,是国家层面伦理价值的核心内容、生命线、动力和追求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前社会公德精神的高度概括,是社会层面伦理价值的终极目标、内在要求、现实基础和根本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个人层面伦理价值的主线、实现手段、提升路径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是中国读者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关系的最好资料。《文化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则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施韦泽所体现的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直接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革命“的先声,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国家伦理"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伦理实体这一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定义,其定义为国家作为一种特殊的伦理实体其内外诸因素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达成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其伦理内涵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实体;国家伦理以追求至善为它的价值目标;国家伦理是国家这一有机体内外诸因素的辩证发展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语境下的英美文学课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后现代语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何去何从?文学批评界的“伦理转向”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说,不失为一颗救赎之星,它不仅有助于英美文学教学摆脱后现代的困境,而且以伦理教育观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更能体现出教书育人的要求。本文在探讨伦理诉求对当前英美文学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就如何从伦理维度实施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家庭血缘关系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普遍的社会关系 ,是人类伦理道德产生的始基。家庭关系的原初性、普遍性和恒久性 ,决定了家庭伦理在社会伦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而家庭关系及其伦理的人情味 ,则决定了家庭伦理对社会伦理的巨大感染作用。家庭的这种特殊伦理道德功能具体表现在 :家庭伦理是家庭成员获得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 ;家庭伦理在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家庭伦理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奠基功能 ;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在家庭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具有社会伦理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惩防并举的反腐败工程,强化和改善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予以创新。新世纪我国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1)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党德教育;(2)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3)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4)公仆意识和正确权力观念的教育;(5)以“四自”、“五慎”为主要内容的个体道德教育。就方法和途径而言,主要应加强目的性教育、系统性教育、层次性教育和警示性教育,力求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以夺取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发展、德育理论发展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主体性德育被提上重要日程。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在高校管理、教学、学生工作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共同努力下,才能保证高校主体性德育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论企业实践经济目标中的伦理代价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市场经济初期,企业在实践经济目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侵犯主体人性、损害社会公平、破坏生态平衡、践踏制度文明等伦理代价。为了实现追求经济目标和伦理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就必须通过强化企业伦理理念、强化社会舆论的道德调控、强化规范企业行为的制度化道德保障、强化企业人的道德素质和伦理责任等来克服企业行为中的伦理代价。  相似文献   

20.
在《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一书中,吉尔·利波维茨基勾勒了伦理形态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迁的轨迹图。在前个人主义时期,伦理表现为管制型的"有痛"伦理;进入个人主义时期,伦理在脱嵌于"有痛"伦理形态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个人权利泛滥的无序混乱;新个人主义时期则针对上述伦理困境,呼唤良知的回归,并构建一种新型的"无痛"伦理。这种"无痛"伦理是在回归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倡导保有底线但抽离出奉献感的新型伦理模式。这样一种伦理变迁的分析,既强化了伦理随现实变动而发生变迁的视角,但也遮蔽了伦理对现实应有的超越批判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