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社会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经济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精神动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持续保证.  相似文献   

2.
我国励志要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建设过程中需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要凌驾于物质文明之上,其等同于国家的灵魂,而群众文化正是精神文明的精髓所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群众文化主义特征的基础之上,分析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融入新鲜的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构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切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新时期执政的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切度表现在: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器。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的基本特征内在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须实现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社会整体文明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整体文明系统的全面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文明观,才能不断走向全面、协调和持久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试论公民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教育能极大地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公民教育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应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干部和职工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要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视角阐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要不断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精神动力观是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包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党的优艮传统等多方面内容。强化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历史教育,加强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向度。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维坐标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息立体系统。要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全方位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政治的发展。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政治改革,而和谐社会要求政治主体进行政治合作,这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力地保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政治合作也间接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5.
数字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等特征。数字文化已成为数字技术文明的思想基础,其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数字技术文明的发达程度。而数字文化鸿沟又造成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挑战,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以及新文化病的产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障碍。数字文化效应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智力支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文明理念的转变,即加强数字技术的协调与人的自由发展,以数字技术文明为数字技术的可持续性提供支撑,优化制度环境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保障。数字技术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和着力点,都在于用数字文化去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定代价的付出。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满足一定的需要或达到某种社会发展目标而导致某些社会价值目标的牺牲和损害 ,代价以其特有的方式蕴含在社会发展历史动因的深处 ,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提升竞争力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共政策创新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政策创新动力是否充沛是政策创新的决定因素。阐述政策创新动力的基本构成,并分析政策创新动力的注入与增强路径。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从内在构成看,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文明发展的视阈进行考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文明交流为契机,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以和谐精神为基点,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协调;以创新为基础,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依据。论文主要从党的文献角度对相关观点进行了理论梳理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经济与生态协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建设"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三个文明”与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形成一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