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以留日知识分子为译介主体开启了日本明治时期社会主义学说著作的译介进程.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早期留日知识分子对日本社会主义学说著作的大量译介,为20世纪的中国输入了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术语.该文以村井知至著《社会主义》的汉译为考察案例,通过译介底本和译本的中日文双语对比考证,从翻...  相似文献   

2.
晚清女生留日与辛亥革命李兰萍中国社会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迎来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运动的勃兴。以女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晚清留日女生,则是当时女知识分子的精英。没有这批留日女生,中国近代妇女运动...  相似文献   

3.
“支那”之痛:中国现代留日作家的创伤性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那"的国族身份带来的屈辱体验,成为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心中的一种创伤性记忆.留日作家对于"支那"之痛择取的文学记忆方式呈现为两种价值取向:一是由自卑转向理性的国民性自省;一是带着怨恨情绪丑化日本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前者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国民性批判的外源性文化资源,而后者建构出的失真的日本形象,在满足时代所提出的国族动员要求的同时,也造成中日间彼此难以消弭的隔膜.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的文化思想,是留日学子与留欧美学子共同努力的结果。两拨人马,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中国学子到了日本之后,政治上趋于激进,情感生活上趋于放纵。在留日文学中,政治上的激进与艺术上的唯美,往往密切结合在一起,在革命的强烈冲动之下,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颓废与伤感。而到了欧美后则相反,政治上趋于保守,情感生活上趋于禁欲。在以文学启蒙的努力上,留欧美文学并不在留日文学之下,写作上的理念化倾向,也甚于留日文学。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后者更具历史的合理性,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前者更符合人性解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末期,福州船政学堂开始向英、法等海军强国派遣留学生.清政府对这一批留欧学生寄予厚望,不惜拨付重金,平均每生每年的经费是同时期留美幼童的三倍还多.留欧学生终不负使命,通过三五年的学习,熟练掌握了世界先进舰船的制造和驾驶技术,以及海军的训练法则.归国后,清政府以直接授以官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任用,并且是高薪聘用,在个人仕途上留欧学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严复作为其中典型和杰出的代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走向,对其留学生涯及归国任用的研究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向恺然的<留东外史>是近代中国留日小说中的翘楚.然而,学界对<留东外史>很有限的研究也仅局限于小说的道德诉求及黑幕揭露方面,并且,向氏的其他几部留日小说如<留东新史>、<留东外史补>及<留东艳史>等一直处于无人知晓或问津的状态.作为近代留日小说的代表,向氏留东系列描述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留日热潮,反映了异质文化带给国人的巨大冲击,对留学生、流亡客、政府官员等各式在日华人的描绘刻画更是鲜活生动至极,其视野之广阔,笔力之雄健,揭露之犀利,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7.
晚清留日群体将民族主义引入中国小说.这一变化给中国小说带来深刻影响——它为中国小说实现其地位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契机;它体现了中国小说主题现代转换之一个方面;它为中国小说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当代之“道”.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因其作为世俗能量的实质及其中国化后的诸多偏见与缺憾,又很难成为小说之文化方向与终极意义供给者.重国家而轻社会、有国民而无个人,这是晚清留日群体民族主义小说写作之关键症结.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尚武思潮发生的原因、理论主张和理论来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均与近代日本有着很大关系,留日知识分子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主要发动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近代中国尚武思潮的出现与近代日本国内的国民性讨论和抨击中国国民性弊端的言论有密切关系.近代中国留日人士萌发"以武强国"、"铁血救亡"的想法,与他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特殊体验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2008,12(2):163-169
在中国近现代学人的留日史与现代思想发展史上,1912年前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问点,在此前后的留日学人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日本体验.此前的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文化的现实经验与建立民族国家这一中国目标的一种感性对话,而此后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则更多表现为日本社会的个人生存状态与留日学人自我的生存遭遇之间的感性对话.前期创造社作家群绝大多数是在1913年以后留学日本的.与梁启超、鲁迅兄弟等学人的"日本体验"不同,创造社作家更直接地陷入到了个人欲望的纠缠与挣扎之中.这一方面属于日本大正时期的"成金"刺激的结果,另一方面却也交织着个人生存的种种艰难与屈辱.以个人欲望为基点的日本体验构建了中国新文学作家精神世界中新的个人/国家的关系模式.这一模式,影响着创造社作家们自我实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其动力、活力与问题局限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张淑利 《阴山学刊》2004,17(1):92-95
清顺治年间,为封禁鄂尔多斯各部和蒙汉两族人民的交往,清廷沿晋、陕边墙以北划出一块东西长二千多里,南北宽五十里的长条形"禁留地"."禁留地"既不许汉人耕种,也不许蒙古人游牧.康熙朝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禁留地"被开垦种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美学作为西方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并发展创新成中国特有的美学模式,有赖历史和关键人物的推动,当中最有力的推动者,当数初期中国留外学生.他们的经历、思想、对国家民族的抱负,以及对外来学术的理解与诠释,都为中国文艺学的近现代化打下不可磨灭的基础.本文拟分析一批著名的最早留外学生,他们如何推动中西学术,来探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与收获.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的留美和留日教育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亦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官方留美始于洋务运动,盛于“庚款兴学”,留美生学业基础扎实,学习勤勉,多习理工农医,在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方面成绩卓著;官方留日则始于维新运动,盛于清末“新政”,留日生人多势众,鱼龙混杂,多学军事政法,好译西书和从事政治运动,在军事革命和文化革新方面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4.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同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每个波峰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一、清末留日概况中国学生正式赴日留学,是从1896年开始的。在这以前,虽有学生赴日,但只是由驻日使馆延请教师学习日语,以培养日文翻译能力为主。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祖庚招募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这13名学生并非清政府计划派遣的,只是因为他们正式进入日本…  相似文献   

15.
"辫子问题"和清朝的建立与灭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军入关,以惨无人道的留辫运动建立了在全国的绝对权威,进一步使中国专制社会传统的泛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广泛传播.反清的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辫子问题"上大做文章.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辫子问题"成了革命党人推进民主革命的有力武器.民初涉及全国的剪辫风暴,则成了辛亥革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追求个性解放、推进民主共和不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和清廷的留辫运动相比,民初剪辫风暴的最大特点是相对自由.这反映了历史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吴禄贞留日毕业回国的时间的认定,一直有分歧,概括起来不过两种:一种是说1901年(《湖北历史人物辞典》第257页).另一种是1902年(《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598页).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第二种说法比较符合史实.要搞清吴毕业回国的时间,先得确定他出国的时间.关于出国的时间有1898年与1899年两说,吴忠亚在《吴禄贞与辛亥革命》一文中说吴禄贞是1899年东渡日本的(《武汉文史资料》第四辑,第76页);据日本学者夏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附录三表1知: 1898年中国留日的只有18人,1899年则有207人,而与吴一起出国留日者仅湖北一省就有20人(见《湖北文史资科》第二辑,第60页).据此可确定:吴出国是1899年.吴留日是准备进陆军士官学校,此校学制为三  相似文献   

18.
倪正芳 《船山学刊》2009,(2):217-220
拜伦最早是通过日本这一西洋文化的“摄取走廊”进入中国的。以粱启超、苏曼殊、王国雏、鲁迅等留日人员为主体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借鉴“原版”拜伦和“日式”拜伦中的相关特征,展开既具个性化又符合国情的筛选改造.建构出了以革命性为主要内涵兼备私人性和审美性的第一个中国式拜伦形象。  相似文献   

19.
任江辉 《理论界》2011,(12):72-74
中国人留学日本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清末前期留日教育政策状况,深入研究清末后期留日教育政策的特点,并对当时的留日教育政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留日时期的戴季陶——其日本观形成与留学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近代中国留日知识分子中,戴季陶具有独特的日本观,这与其自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及留日经历有关.考察戴季陶与日本之邂逅,日语能力之培养,在日本大学的学习、退学等问题,通过相关史料,特别是参考日本大学的史料,探讨、分析诸种因素对戴季陶日本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藉此,可以思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留日经验与日本观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