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支撑和重要途径,不仅对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围绕云南经济建设,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具有"资源开发型"、"引进、消化、吸收型"和多层次的特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能起到科技支撑作用和基础保障的作用,但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资源配置不当和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理解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文化地位的提升、功能的扩展和作用的凸现,是“小康”走向“全面”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内含的文化兼有先进性和广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过程与实现建设目标、发挥文化作用与积累文化成果的统一。建设上,文化的主导思想必须鲜明,民族精神应深刻蕴涵,科技和教育要紧紧依托,整合与创新亟待实现。而文化要做大,惟有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农村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体系、推广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固然重要,同时,加强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近日出台,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发展目标锁定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能否实现科技兴农的关键在人.因为有了科技人才,才能产生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西部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西部科技创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优化大环境,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体制创新上有大作为,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西部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西部科技创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优化大环境,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体制创新上有大作为,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体系的建设逐渐成为各国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工具。目前,在中国,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无论是对于推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还是对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我党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确葆机和活力的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积极通过理论创新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的实践创新;领导干部与公民都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成为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等方面探讨了实现文化创新的途径以及在文化建设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校科技创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并进一步论述了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社会发展的目标整合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一个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围绕党的十六大有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精神,参照反映国内小康建设与国际社会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一套较为客观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我国的国情,计算出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值,并以上海市郊区为例,衡量其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的实现程度.并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做定量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详细论述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四方面措施:围绕新的教育目标,搭建教育平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勇于并善于科技创新的拔尖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源泉和保障;强化高校的服务性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成果是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在交流中实现创新的.要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民族传统科技的作用.探索现代条件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科技进步规律,加快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这早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必将呼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辩证地处理好文化建设中蕴涵着的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之间、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文化主旋律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阶段。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更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在生态层面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维度,在制度层面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进而从生态伦理、制度规约与科技创新等角度为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化力作为一种软国力和全部综合国力的渗透性要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作为文化力的基础的科技与教育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文化力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具体指标上还是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促进小康社会的文化力建设,要求我们在加强主导文化建设,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9.
论地方高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高校要为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先进文化方向,并以独特的大学精神积极引导社会前进;为此要通过高校自身的适度超前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科技机制、保持大学品格追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陈勇 《金陵瞭望》2011,(19):11-13
七年来.白下区委围绕既定发展战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今后五年.是白下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攻坚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和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城市定位.以创新驱动战略为统领.突出科技创新创业.主攻创新型服务业,加强社会建设与服务.把白下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古都历史文化彰显、现代都市气息浓郁、国际化新形象初显,群众更具幸福感和归属感的创新型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