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云南青铜文化是云南文明之始的灿烂篇章;在中国历史上,则是中国青铜时代行将结束之际大放异彩的终幕曲。对于云南青铜文化宝藏,学者们已从多方面进行过研究。本文将借鉴云南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探讨云南青铜文化的分布特征、地理成因、地域特色及衰落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昆明市博物馆内,陈列着我省出土的铜鼓,它们是云南青铜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步入先秦的审美殿堂,我们很容易被那斑驳陆离的青铜文化所倾倒。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的铸造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代表着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青铜器技术复杂,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装饰华丽,集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一...  相似文献   

4.
以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发现为代表的云南青铜文化是一种与中原青铜文化有某种相似的底色,但它又是一种与商周青铜文化很不相同的一种青铜文化。由于我国云南地区的地缘关系的特点,云南青铜文化不仅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史的学者所关注,也为国内外研究东南亚古史和太平洋交  相似文献   

5.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2011,(4):114-119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郎剑锋 《文史哲》2023,(5):75-87+166
在形制和装饰方面具有早期特征的32件古式青铜罍,可以划分为圆肩、折肩两类,二者分别以中原地区商末周初、西周中期的同类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了仿制。古式青铜罍的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范围广阔的华夏边缘地区,构成了一条新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结合“华夷之辨”的历史背景与族群认同理论,古式青铜罍可视为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的“族群标志”。古式青铜罍象征着更加久远的时代,因而同时具有“超越本地”和“超越现实”的价值属性。古式青铜罍主要为社会上层所拥有,是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存在“社会上层交流网络”的考古学证据,社会上层通过古式青铜罍等物品所代表的文化或意识形态权力来实现其“领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初期,江西清江吴城遗址的发现,是建国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夏鼐同志认为,解放以来,在中原以外发现的众多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其中盘龙城和吴城尤为重要”。对吴城遗址所代表的青铜文化,很多同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这支青铜文化究竟是土著青铜文化,还是中原商文化的问题,至今还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曾先后发生过由青铜、冶铁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革。青铜革命孕育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推动了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迈进;冶铁革命则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哺育了以战国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本文不准备讨论青铜、冶铁革命的兴衰细节,而旨在揭示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一般联系。一、青铜冶炼引起的革命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距今约五千年,1975年发现于甘肃东乡县的仰韶文化马家窖类型遗址  相似文献   

9.
雷兴山  王洋  冉宏林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24-139+205-207
器用现象是上古中国青铜礼制的本质体现。三星堆文化器用现象可见“同形”“列器”“三件套”三种,这是该文化青铜礼制形态的基本特征。三星堆文化中“夏器”器用可能多遵循了“夏(列)器夏礼”,“夏器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与绽放,是中原地区礼失而求诸野的又一例证。同形现象是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三星堆文化中的同形现象是“同形商礼”的体现,表明三星堆文化与商文化青铜礼制同频共振。三件套现象是三星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是“蜀礼”的根本体现。三星堆青铜礼制形态与特质的揭示,首次从礼制角度表明了古蜀文明是上古中国大地上多种文明融合之产物,进一步证明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陈薇 《船山学刊》2009,(4):157-158
青铜编钟盛行使用于青铜时代。以此,文章基于现有出土文物和文献记录对青铜编钟的起源、发展、衰落及研究和制作这一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并试析了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方琼 《学术探索》2012,(11):93-95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主体几乎就是由各民族的不同民俗风情构成的。自1996年云南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路以来,云南文化产业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探索出了"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分析民俗文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助推"民族文化"的"主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直接的意义。本文从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云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云南民俗文化的类型与特点,论证了云南民俗文化在云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古滇国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以国家形态出现的奴隶制国家,古滇文化是云南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发展目标,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就要深入研究古滇文化,努力开发古滇文化,把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把吸收古代文明和建设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特征。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云南民族文化流失严重,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和民族性受到冲击。新时期,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关系,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推动民族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任红军 《学术探索》2014,(7):133-137
王光祈先生是我国现代音乐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撰写和译介了大量经典音乐学著述,在音乐学研究领域对西洋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研究以及比较音乐学研究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看来,他的音乐学思想尤其是比较音乐学思想,虽然诞生已近百年,但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仍然有着积极启示。具体体现在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定位,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科学化、系统化的提升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在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确立科学的建设理念,重视田野考察、充分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实施产业化保护策略,为最终实现云南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做出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的探讨 ,提出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继承、保护和发扬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提出应从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哲学意义的高度来研究探讨的唯物辩证的观点 ,指出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今天云南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琳 《学术探索》2011,(5):117-120
音乐家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云南的地域音乐文化影响着聂耳音乐创作的整个过程。他的音乐创作源自云南这块多民族灿烂音乐文化底蕴丰富的沃土。他的歌曲融人了云南的花灯、滇剧、洞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诸多元素,这是聂耳音乐创作地域特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及对云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怒 《学术探索》2011,(5):112-116
美国文化产业能雄踞天下,与其具有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美国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情况,同时分析了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的几种主要方式。在剖析云南文化产业投融资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和参考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运作方式,从强化投融资意识和构建投融资体系两个方面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红菊 《学术探索》2005,(5):114-118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镇文化模式的适应与改造问题是城镇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择云南边疆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以重构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立题立论,在分析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类型及文化模式二重性的基础上,论述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面对现代化的选择与适应,并对云南边疆小城镇文化模式重构的原则、方法、落脚点与回归点等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重构只是一种理论设想,重构的目的是使云南边疆小城镇建设找到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促进云南全面、健康的发展,构建和谐云南。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云南影视文化基地建设的思考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增同志提出的建设云南影视文化基地、把云南建成“东方好莱坞”的目标是发挥云南比较优势、推进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建设云南影视文化基地,要有具体的项目和内容作为支撑,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体制环境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内容,是云南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历史上团结一直是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再加之云南逐渐完备的民族法制体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共生的现实基础,目前云南处于民族团结关系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影响民族团结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客观存在,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用法律和制度协调民族利益、规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努力推进民族团结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