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诗歌的体式及其特殊的隐士风度与心态胡大雷一、引言:陶诗风格二要素朱熹论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木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这实际...  相似文献   

2.
杨立群 《江淮论坛》2007,(3):166-170
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但因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后世对他的“风华清靡”之论探讨和研究不够。本文依据陶渊明的诗文,认为“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宋人对陶渊明及陶诗平淡风格与前人看法的相异之处,并探求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元末文人共同尊奉的精神偶像,元末文人不仅从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和崇高人格中培养起文人自我的独立价值,也寻找到了他们心灵与出处、行迹的精神支撑,并且在学习陶诗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诗学养料。而这种诗学取法也因他们对陶渊明的不同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他们学习陶诗首先主张从其人品出发,经过对其情性、人品的学习进而认识陶诗的内理;当然,他们也在陶诗中品味到对自然、宇宙的适意,以平淡之笔陶写一己之心灵与情绪。而两种不同的解读与取法实则培养了属于元末文人自我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陶诗风格研究重要成果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陶诗风格,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诗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的一面。同时他还具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豪放的一面。八十年代吴云先生对陶诗自然、平淡与隐曲风格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作了深入而周详的论述。八九十年代魏正申先生对陶诗隐曲风格进行了拓展,同时对幽默风格也大力倡导,并对其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这些重要成果,对陶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以诗人兼诗论家的眼光评论陶诗 ,精辟扼要。本文以此为导向 ,从“一语天然万古新”———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豪华落尽见真淳”———任真固穷的人格风范、“南窗白日羲皇上”———崇尚自然的诗意人生、“未害渊明是晋人”———遗世独立的高怀雅致四方面论述陶渊明的诗与人 ,它对从新的角度把握陶诗及进一步理解元诗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11-116
中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作流传到日本后一直备受日本文人追捧。受陶诗影响,日本江户时代政治家、儒学者新井白石就曾作《陶情诗集》这部汉诗集,他模仿陶渊明风景诗的物象传意,重视交友诗的传世手法,并借史言志。但是白石不是简单地模仿陶诗风格,而是想通过诗表"陶情"。他对陶诗的接受,不仅是出于对汉学的喜爱,更是源于他与陶渊明相通的特质,"归隐和出仕"的经历、"儒学"的素养和"正直"的性格特征。国内外学者尚无人提及新井白石对陶诗的接受,这一研究将丰富对新井白石的整体认知以及侧观陶诗在日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古人称陶渊明是“陶逸诗人之宗”,是“田园诗人”。意思似乎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内容是写与世隔绝的丘山林木、田园景色的;近代学者又誉之为著名自然诗人、自然诗人之宗,又似乎是从风格上给予评价的。在这里,“自然”的隐涵更丰富了。然而却没有展开说。我想从自然的陶渊明诗文、陶渊明诗文的自然以及陶渊明诗文艺术的自然而然等三个方面,说说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李红霞 《江淮论坛》2005,(4):105-108
元前陶渊明声名的显晦与陶诗价值定位的消长是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玩味的文学现象,从其对陶诗价值体认的差异中可以窥知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人的审美趣味.东晋南朝,平淡真淳的陶诗与诗坛追求绮靡雕缛的审美风尚相悖,故其诗隐晦冷落,未受时人重视;唐代,陶诗的美学价值开始凸显,但唐代文人并未真正挖掘出陶诗的真趣,也未自觉确立其典范地位并大力倡导;宋代,陶渊明的诗史地位空前提高,宋人特别是苏轼对陶诗的理性诠释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典范地位.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和陶诗”,可以说是他30年来倾倒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一个总结。以和韵的形式表示出来,存在着视陶诗为诗之极致的认识,和视自己为陶诗真正传人的意识。苏于穷极潦倒时所作的“和陶诗”,作为冷静地追求人类个性的生活方式的文学,又是宋代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酒诗既不同于《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于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研究,历代多谈其自然平淡的方面和豪放、隐曲的表现,而对他充满幽默、谐谑之趣的诗文论及甚少。此类诗文,诸如《五柳先生传》、《责子》、《形影神三首》、《挽歌诗三首》、《自祭文》、《赠羊长史》、《归去来兮辞》、《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止酒》、《乞食》、《读山海经》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与陶渊明政治思想不同,虽欲归田而难割舍“致君尧舜上”的抱负,然他慕陶追陶,不仅在志趣上有契合点,在诗艺方面亦力求承传。与无意求诗之妙的陶潜不同,他用力气下功夫,在学习、融化中力求超越,沿两条路径推进:一承陶诗平淡风格而见清旷;二承其纵横浩荡的气势而见顿挫飞动、错综变化。选择意象相近而寓意有异,不少词语出自陶诗,或化用其意,或整合其辞,下开黄山谷诗法。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用近似田家语的真朴语言,选取与自我心境相统一的景与事入诗,结合自己体悟的生活哲理,做到情景理高度融合.陶诗风格的冲淡并非平乏无奇,而是理蕴悠长、理意丰厚.  相似文献   

15.
《蜡日》诗作为陶渊明的一篇饮酒之作,作为魏晋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一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生命狂欢,反映了诗人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另一个侧面,由此陶渊明的诗性生命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圆融。同时,这首诗又是我国咏梅文学的鼻祖之一。就咏物艺术而言,陶诗对梅、柳、兰、菊、松、柏等自然之物的描写与开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自然意象,不仅对我国古典诗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古典绘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陶诗以心注物、传神达意、得意忘言和重神遗形的艺术手段,对我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今文人对被誉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有着多侧面的认识,有认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者,有认为真诗人之冠冕者,有认为道德责任心极重为人为文淳朴是真人真文艺者,有认为达到无我之境者,有认为和谐静穆者,也有认为兼而金刚怒目者。闻一多则认为陶渊明无视流民苦难却写闲逸诗篇,这是多么无心肝和该死。我们在肯定古今文人学者对陶渊明人品和诗品价值判断的同时,并不完全否定闻一多强调为人民谋福祉的鼓与呼,超越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行为。但完全从社会或政治需要层面进行评价,这就背离了文艺批评原则。对这种偏激,只能理解却不能认同。因为闻一多对陶渊明的认识,其实如鲁迅所说属"凌迟"而非"全人"。从学术角度考量,更是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17.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典文学艺术殿堂的天幕上,有两颗奇特的耀眼之星,各以其独自的经历,独特的艺术道路,独创的艺术形象,领一代风骚,开百代诗风。 这就是屈原和陶渊明。 屈原和陶渊明,同为诗国巨星,其不朽的作品,源自于他们各自执着的人生追求。屈原追求的是“异采”(《怀沙》: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陶渊明神往的是“平淡”。(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两位超级诗人生活在相隔六个世纪的不同时代,其社会地位、人生道路、诗歌风格也都绝然不同,但却同有一篇形式极为相似的《归去来辞》传世。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他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决心了结仕途,归隐田园的宣言书,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屈原的《归去来辞》,没有单独名篇,只是隐含在《离骚》这篇长诗之中,其篇24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典化的陶渊明是他的读者塑造出来的。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定论,影响了后世读者对陶渊明的接受。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使陶渊明日益显扬,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和审美趣味,使陶渊明成为经典诗人。  相似文献   

20.
<正>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晚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除了处理政务,其余的时间可谓竭尽全力从事创作。仅诗歌一项,约有二千五百余首,其中,百余首《和陶诗》,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明显地由豪放清雄转为追求平淡自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苏轼与陶渊明相距六百余年。陶诗经过这漫长的历史陶冶,至苏轼时,被他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为特殊的创作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