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龄化、城镇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如何让这些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鸡地区464位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分析,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困境,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全方位、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本着探索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对使用以咨询为基础的服务的不同态度的目的,以150位中国老人和145位美国老人为样本,采用"害怕亲近量表"调查了中美老年人对专业帮助服务态度的现状,比较了中美老年人对专业帮助服务所持态度的不同特点。结果发现:相较美国老人,中国老人对专业帮助的态度更不积极;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对帮助服务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随迁老人在城市适应中面临着子女家的"局外人"身份和城市社区的"陌生人"身份的双重尴尬。本文调查表明随迁老人在城市适应中存在着适应程度的个体差异,同时家庭关系、随迁老人夫妇有无一起随迁和参与社区活动频率是影响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因素。现阶段解决随迁老人城市适应问题应以家庭为主、社区为辅;以个体性为主、共同性为辅;以主动适应为主、外力推动适应为辅。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湖北和陕西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检验了子女数量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回应"多子多福"的现实性,同时探讨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子"比"无子"更"多福",但"多子"不一定"多福"。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无论是儿女双全,还是只有儿子或者只有女儿,都比没有子女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但是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子女总数、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大程度上受到代际支持的影响,子女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料均可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看,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越幸福,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才是影响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结构向"空心化"家庭结构转变,出现了所谓的"留守老人"问题.留守老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老人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等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研究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日益增多的农村核心家庭造成了更多农村空巢家庭的出现,且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致使空巢老人城乡倒置局面的形成,并产生了很多农村空巢家庭问题,其中也包括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表达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法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表达进行调查,并且对老人们的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满足度比较低,造成其情感的"消极化"、"失范化"、"隐秘化"、"空洞化"。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加以及情感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国家、社会及其个人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ADLS量表中"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任何一项回答"做不了",即为失能,本文介绍了失能老人的概念、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及相关研究,探讨了失能老人心理需求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校特困老人"中"特困"一词不是指特别贫困,而是指高校老人在生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特殊困难,包括生活自理、生活照料、精神抚慰、医疗护理的困难等等。造成高校老人的特殊困难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更有其自身原因。完善对有特殊困难的高校老人的帮扶机制是缓解高校老人特殊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结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等通常被认为是农村老人留守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也有留守老人,然而留守原因并非都是无奈之举,而是基于乡愁的理性选择.通过对100位留守老人的问卷调查以及23位留守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东部山区农村老人选择主动留守是对乡愁的守望,表现为五个方面:对故土的依恋、邻里的守望相助、维系传统的"家"观念、实现自我价值、重塑代际关系.最后就关爱留守老人从充实文化生活、提倡情感慰藉、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腊八佳节,无锡朗诗社区28位侨界"留守老人"在别样的团圆宴中感受"年味"的温暖。一人一菜,拼成了一大桌"邻里家宴",现场的30多道家常菜都由"留守老人"私家烹制。侨界"留守老人"的子女远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的全家团圆,成了他们最热切的渴盼。朗诗社区公益创投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老龄化,这一社会性问题正越来越带有"全球化"的倾向,东南亚各国自然也不能幸免.新加坡女作家蓉子以其创办并担任老人院院长十年的亲身经历,为华文文坛奉献了描述城市老人问题的"城事系列",向人们启开了一扇扇探视形形色色的老人及其儿孙们的心灵窗扉,让读者在感叹生活于当今城市的老人或悲或喜的结局之余,也引发了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深深思考.本文从"爱心与人文精神"、"孝行与人性弱点"、"人道与自然生态"三个方面,对蓉子笔下有关描述城市老人众生相及其心态的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编个假机构,发个假证书,就收取高额"手续费" "服务费"。当前,一些打着"文化" "艺术"旗号的不良社会组织,以贩卖虚假荣誉实施诈骗,甚至专门盯着"兜里有钱、心有落差"的退休老人,不择手段"围猎"。有的老人根本不会画画,却被授予"法兰西皇家画院院士";有的老人为了得到证书,花光退休金还到处借债;有的为此和家人吵翻,坚称对方"是朋友"。这些骗子的套路不算高明,为何许多老人入坑?究其原因,还是包装唬人。  相似文献   

14.
编个假机构,发个假证书,就收取高额"手续费" "服务费"。当前,一些打着"文化" "艺术"旗号的不良社会组织,以贩卖虚假荣誉实施诈骗,甚至专门盯着"兜里有钱、心有落差"的退休老人,不择手段"围猎"。有的老人根本不会画画,却被授予"法兰西皇家画院院士";有的老人为了得到证书,花光退休金还到处借债;有的为此和家人吵翻,坚称对方"是朋友"。这些骗子的套路不算高明,为何许多老人入坑?究其原因,还是包装唬人。  相似文献   

15.
"要没有‘爱心门铃’,我恐怕早没命了。"9月29日,家住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清溪社区的王老太出院了。再次"死里逃生",老人逢人就夸"爱心门铃"真管用。王老太今年91岁,独居,患有心脏病。9月27日晚8点多,老人准备睡觉,刚躺下突然觉得心慌气闷、呼吸困难,赶紧摁床头的门铃。很快,同一小区的结对志愿者陈萍跑来了,见此情况立即打了120。老人很快被送到医院,被诊断为心脏病突发,因送医及时有惊无险。溧城镇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有96名,他们或是孤老,或是子女在外无人  相似文献   

16.
老人传播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老人传播研究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传播"研究(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and aging)受到学术界注意虽是最近十年的盛事,其重要性却不言可喻,乃因多数国家和地区多已渐次到达联合国所订之"高龄化社会"标准,迈入"老人国"行列.本文以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于2001年成立之"老人传播研究群"为例,兼采时间与主题并重方式,以过去5年进行之专题研究为例说明研究群之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贾艳琴 《社区》2012,(24):26-27
你听,"咚咚咚",多么普通而熟悉的敲门声,而这再普通不过的敲门声,对生活在甘肃省玉门市老市区和平路社区里的孤寡、空巢老人来说,却是一曲曲动听而美妙的音乐,像和风细雨般滋润着社区老年人的心……和平路社区党总支针对社区老年人多、空巢老人多、困难老人多的"三多"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N=2 681),利用公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和评估突发灾难事件对受灾老人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检验我国"老龄化社会"与"风险社会"两种社会特征的叠加对老人生存质量的伤害是否存在,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双重社会特征风险确实存在;突发灾难事件对受灾老人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有遭灾经历的老人生存质量显著低于无遭灾经历的老人。建议从制度创新、家庭照料与服务供给等多路径提供保障性措施,降低受灾老人的生存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今年重阳节,上海师范大学的退休教职工发起了"银龄互助义工"活动,一批相对低龄的健康老人有组织地行动起来,通过结对子、慰问、交流等方式,"以老助老",将关爱送到更需要帮助的高龄老人心中。"以老助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早已出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20.
浙江嘉善的志愿者按照一周一看望,半月一聊天,一月一清洁,一季度一评比的方式,给结对的独居老人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今年初,上海浦东新区妇联家庭志愿者协会发起了"关爱独居老人陪聊服务",通过社区内"小老人"关爱"老老人",定时上门陪老人聊聊天,和老人一起回忆美好的往事,给独居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