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超越,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变,实现了从驾驭资本逻辑到激活自然资源的模式创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两大和解”中的制度优势,是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推进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实现社会和谐又始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当前,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独特特征,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强调按照自然天道的规律治理国家,其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以文化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理念,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深厚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终极追求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和谐 ,是特定主体对特定系统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子系统均能良好生存和良性发展状态所作的肯定性价值判断 ,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社会的最高表现形式。基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树立正确的和谐观念对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当代中国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发展具有丰富的矛盾内涵:它以承认矛盾为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状态,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各要素对立与统一的结果;和谐发展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贯穿《邓小平文选》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其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贡献。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中前进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①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和谐意蕴:从辩证认识社会矛盾出发,主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从辩证系统观出发,主张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出发,主张实现社会公平和人人平等;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入手,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要求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和谐视角分析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价值.社会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马克思及其继承者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治国新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素、内容、基本特征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所在,因为,无论和谐社会的目标确立,还是构建过程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都是通过人的努力来实现的,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而现阶段我国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和矛盾有许多,但多数矛盾是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探索解决矛盾的新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1.
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从近代就已经形成.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审视,它不仅揭示了经济较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走向世界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巨大的、有待进一步发掘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雍涛 《江汉论坛》2006,2(2):79-8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两种涵义:广义的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狭义的是指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分配原则;必须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平等、坚持司法公正、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矛盾学说的启示是:“和谐”应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双赢互利应是协调矛盾的一种普遍形式;矛盾学说的主要任务应是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统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内容包括许多层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政治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中政治关系的和谐主要体现在政治主体的政治利益关系的和谐、政治权利关系的和谐和政治权力关系的和谐以及三种政治关系之间的相互和谐.其中,政治利益关系是政治关系的根本,政治权利关系是政治利益的法理表现,而政治权力关系则是政治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实现的手段和途径.任何一种政治关系的和谐都关系到整体政治关系的和谐.只有实现政治关系的内在和谐要求,保持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政治关系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在理论上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规律性认识与价值观相统一、理想目标与实现途径相统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创新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和谐社会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创新成果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呼唤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公平;和谐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动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要求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机会公平。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可以度量的,即基尼系数,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社会目前的不和谐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中国社会现今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下降的矛盾。种种不和谐均来源于制度安排的缺失。要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必须标本兼治,从完善制度入手,提供保证机会公平的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低维表象,不是现代化的高维本质,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具备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上的理想化、技术上的进步化、发展上的绿色化、外交上的和平化。相较于西方以“资本至上”为逻辑的现代化指导下的割裂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式“人民至上”逻辑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了发展和生态的冲突,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才能真正克服资本主义逻辑的缺陷,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17.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结中国经验、作出重大决策与部署未来,从而揭示了“中国成功”的秘密,即以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成功”的动力是改革开放,“中国成功”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发展了“四个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防与军队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重要论述;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按照习近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勾画现代化的目标”等要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20年有望如期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以及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特征。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上与西方生态现代化截然不同,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语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超越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范本。中国式现代化集全党意志、集国家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就是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是程颢、程颐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二程的认识论包含着唯心主义体系同唯物主义因素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相互关系上。人们关于二程认识论的不同见解也往往通过对这对范畴的不同理解反映出来。本文就二程“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点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修身过程中重“践行”是我国伦理道德思想中一份宝贵的遗产.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明确提出了“践行”的修身方法.他认为“践行”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践行”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石,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的“践行”思想对于当今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