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献刚 《老友》2013,(7):61
夏季暑多夹湿,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就会出现没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用温水泡脚能更好地刺激经络,振奋人体脏腑机能,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从经络角度来说,双脚是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与各脏腑相对应的反射区,脾、  相似文献   

2.
1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气是一种极微小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在体内处于不停的运行状态。其运行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人体脏腑经络、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保持正常。气的正常运行靠五脏六腑的共同作用完成。  相似文献   

3.
身体密码都写在脸上 望诊的根据来源于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人体面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面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比如一个人的唇色不好,可判断他的脾胃不好,唇为脾之华,要判断一个人的脾胃好不好,就看他的嘴唇.五官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黄教授说.  相似文献   

4.
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顾名思义,即表面和内里的意思。中医常用它来表示五脏六腑、经络的关系及人体的部位。就五脏六腑而言,五脏为里”,而六腑则为“表”,并且一脏一腑一一对应。心、肝、脾、肺、肾为“里”,而与之相对应的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则为“表”。就人体经络而言,以人体脏腑的名称命名的十二经络也有表里关系。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里”,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则为“表”。中医说的表·里指什么@如冰…  相似文献   

5.
河图洛书是两张具有阴阳五行结构及变化的、时空象数图,以奇妙的数字排列著称,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演绎自然界万物运动规律的工具。《黄帝内经》作者大量运用河洛理数:来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九宫八风、五脏象数;脏腑阴阳、左肝右肺、心肾关系。脾主中央等理论;河洛理数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防近益智手操以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中医经络学为依据,遵循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运动处方的要素,集优秀传统功法和现代“健脑新法”的研究成果,融运动、按摩、气功、导引为一体,通过手部各种有节律的运动和按摩,点压手部的经络穴位、全息穴位和反应区穴位及眼周穴位的综合应用,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活跃大脑神经中枢、健身疗疾的作用。手指、手掌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布满了反应全身状况和与五脏六腑相联的经络、穴位,反射区、反应点。内脏一不调和,手掌手指就会出现异常或危险的信号。青少年发生近视的原因故然很多…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通达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整体.而中药组方中的“药引”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所以,服用中成药也别忽视了药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砚边呓语     
这里发表的是最近几年我所画的一些没骨人物画,其中人体写生居多。画过没骨的朋友都知道,作没骨人物画不易,画没骨人体尤难。传统的中国画不太表现人体,以没骨这样传统的手法画人体可谓“旧瓶装新酒”。没有直接的传统经验可供学习,较山水、花鸟传统的一脉相承要复杂许多。用的是视觉上模糊氤氲的绘画语言,所画却为结构形体最为复杂的人体,以虚画实这本身就是矛盾。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证。由于中医辨证思路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多种治疗失眠的方法,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从调神论治、从平衡阴阳论治、从调和脏腑论治、从调整经络论治四种。思路虽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经络内连脏腑,脏腑离不开阴阳,而只有脏腑和经络的气血充盛,阴阳平衡,才能使神有所安,寤寐有常。  相似文献   

10.
盛夏酷暑,有些中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四肢无力、没精神、胸闷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苦夏”。现代医学认为,苦夏是人体不能适应夏季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环境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五运六气、四时六气蕴含阴阳五行之道,经络和脏腑是在五运六气、四时六气的影响下,才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形成五行生克制化律。五行生克制化律是脏腑气机运行最普遍和最深刻联系方式,而脏腑的具体功能是低于五行一个层次的个别,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五行因其抽象的深刻性能涵盖并统率脏腑。中医认为五行生克制化律是实现自我调控、保持生命整体稳定有序的唯一的独特模式。中医五行说,不可用脏腑相关说取代之,五行的主流和本质应予肯定和保留。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表现在它对人体全面而系统的科学认识上及其与现代认识的高度一致性上。中医学形气神理论和脏腑理论分别从纵横两个方面科学揭示了人体存在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系统,经络理论则从信息层面揭示了形气神及脏腑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这三种理论在思想方法上与最新的科学与哲学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学的现代化应超越传统中医学和当代自然科学,以传统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继承为基础,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的创造性转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学的经典理论核心是经络学说。所谓经络者: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现代经络研究历经半个世界的物理检测、生理实验和临床观察之后,证实古人所指的经络系统是人体的综合传输、调控系统,人体不但有血液循环系统主司全身的物质、能量传输;有神经支配系统完成全身的信息反应,更为主要的是除了这些肉眼所见、人所共知的组织解剖结构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套无形的间隙结构———十四经脉和与之相匹配的数百个甚至更多的体表气穴。现代经络物理研究发现,古人所述的“气机”、“气街”、“气道…  相似文献   

14.
《金陵瞭望》2011,(14):94-94
春夏交替之际.正是江南地区的梅雨时节.时而闷热难忍.时而阴雨连绵.霉湿浊气容易直接侵入人体。许多中老年人尤其是冠心病患者会感到烦躁、胸闷、头昏。食欲下降,更有严重的患者不能正常饮食.  相似文献   

15.
赵叶 《人生与伴侣》2006,(12):46-47
食物归经是指某些食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如肝脏病,可经常吃些动物的肝脏;肺部疾病可经常吃些动物的肺脏;贫血或机体抵抗力衰弱,可经常吃些猪血、动物骨髓;神经衰弱,可经常吃些动物的脑髓等。这是因为哪一个脏腑有病,都会使这个脏腑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受到损害,采用“以脏补脏”的办法,不仅为病人增加营养物质,而且可以补充其损害的物质,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胸胁内伤是运动中或劳动中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主要包括胸胁挫伤和胸胁迸伤。胸胁挫伤多见于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或体操运动及劳动生产中,由于器减及工具撞击而引起局部组织损伤。胸胁进伤多是由于举重、推车、跳跃、攀高、挑担或搬运重物时用力不当使人体气血壅滞,从而使血气、脏腑、经络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人体健康和疾病在相互转化过程中,除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与人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祖国医学把人体视作一个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但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而且特别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心理学思想在《灵枢·本神》中,有着朴素的认识:“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并把人的情志归纳为“五志”和“七情”:“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人有五脏化正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这样就把情绪活动与五脏功能对应起来,是一种朴素的“神形相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黄存垣 《老友》2011,(2):51-51
(接上期)三、脾胃病辨证要点:(一)脾病多湿。不论脾的寒热虚实证,皆常与湿结合而为病。在临床可见因湿盛而困脾,又可因脾虚而致湿困之证。治疗时应根据脾病虚实,易于转化和常有虚实夹杂的特点,灵活运用化湿与健脾两法。  相似文献   

19.
人体各脏腑经络若能通畅无阻 ,营卫气血周流不息 ,气机升降有序 ,人则健康无病 ,即如《金匮要略》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如发生壅滞不通 ,就形成疾病。对“不通”之证 ,临床多用行气、活血、攻下、利水等通利诸法 ,但这并非是治疗壅滞病证的唯一方法。正如《素问直解》所说 :“但通之之法 ,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 ;下逆者 ,使之上升 ,中结者 ,使之旁达 ,亦通也 ;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 ,无非通之之法也。”“塞因塞用”是指通过补益以达到疏通脏腑气血壅滞的目的 ,主要用于脏腑衰弱 ,气血不足所致滞塞不…  相似文献   

20.
李金华 《老友》2009,(5):55-55
人的生命过程,是五脏六腑相互协调的过程。脏腑功能正常是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条件。摄养脏腑,增强脏腑功能,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其中尤以摄养肾脾为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