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云南、贵州、四川彝族知名学者集体编纂的《北京现存彝族历史文献的部分书目》已经刊印发行。该目录收录了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学院三个单位保存的彝文典籍659部。这些典籍几乎全是明清两代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其中还有彝族人民作为珍贵礼品献给毛主席的。彝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众多民族中具有本民族文字的仅有的几个民族之一。彝文又称爨文,罗罗文,是历史较久的民族文字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后汉书》白狼五歌的原  相似文献   

2.
《宇宙人文论》是一部珍贵的彝文历史文献。它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生活和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世代积累知识,先从口头传诵,然后著书立说而流传下来的。《宇宙人文论》是以彝族两兄弟对话的形式写成的,词句流畅,比喻形象。全书分为28章,内容十分广泛。首先阐述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接着论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解  相似文献   

3.
摩瑟磁火 《民族学刊》2022,13(10):73-81, 138
《此木都齐》是凉山地区发现的唯一一本初具雏形的彝文医药经籍。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凉山彝族源远流长的医药传统,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彝族民间医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周边汉人的医药知识。它的产生标志着凉山彝族的医疗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疾病认知和应对策略有了重大进步。是书在形成途径、文体形式、涵盖内容、思维特点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彝文经籍有所不同,是凉山彝文经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胡娟 《民族学刊》2012,3(4):89-89
彝族的文字,是我国古文字体系中一种较为古老的象形文字。关于彝文的起源、彝文的性质、彝文的构形法、彝文的规范、彝文与甲骨文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前辈学者作过比较深人的研究和讨论,尽管如此,留给后人再思考问题依然很多。  相似文献   

5.
白兴发 《民族研究》2003,(6):98-100
张纯德教授编著的《彝族古代毕摩绘画》于 2 0 0 3年 1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彝族文化研究 ,孜孜不倦致力于民族古籍收集、整理、抢救、保护所取得的重大收获。在古代彝族社会 ,毕摩是彝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自毕摩产生之后 ,即“兴祭奠 ,造文字 ,立典章 ,设律科 ,文化初开 ,礼仪始备。”被称为毕摩者 ,须具备宗教、经籍、历史、地理、历法及医学病理、艺术、宗教仪式、民间口传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历史上 ,毕摩规范了彝族文字 ,编撰了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 ,同时在彝文经籍插图、绘画创作等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贡…  相似文献   

6.
罗曲 《民族学刊》2016,7(1):65-70, 118-120
进入19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彝族文化,并有不少著述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文献的搜集、翻译、整理、出版成就卓著.尤其是106部①《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出版发行后,社会反响很大.但是毕摩文献仅仅是彝族文献中的一部分,在包括译著、彝族文化人用汉语文及其他语种撰著的作品、彝文文献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相当规模的语境下,应当树立“彝族文献”的概念,并对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对事物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所以对彝族文献分类的研究关系到彝族文献价值的实现.本文从《彝族毕摩文献经典译注》说起,对彝族文献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区法》的有关规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内党政部门印章全部使用彝汉两种文字,既然印章上使用两种文字,那么党政部门的吊牌上是否也应有两种文字呢? 实际上,现在党委部门的吊牌就未见有彝文。于是,有不少群众多次问到:“为什么党委部门印章上使用彝汉两种文字,吊牌就缺少彝文了呢?”我们曾找有关人员解释过,回答是:“中国共产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党,用汉语文就行了。”那么,既然中国共产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党,彝族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吗?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传说有一部彝族先人留下的明代彝文医药书,但藏在何处,落在何人之手,不得而知。这一线索被正在撰写我国第一部彝族药物专著《彝药志》的楚雄州药检所蔡永祥知道了,他自告奋勇,要以“踏破铁鞋”的精神,深入哀牢山区去寻访。  相似文献   

9.
朱文旭 《中国民族》2007,(10):42-42
彝族社会中对社会生态平衡观念方面的传统思想,主要体现在彝文文献和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有些禁食某些野生动物的习俗已形成禁忌,千百年来人们自觉遵守这些习俗。禁食某些野生动物大致分析起来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一是与禁忌有关,二是与野生动物有关,三是与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观念有关。彝族文献《勒俄特依》、《玛牧特依》、《尔比尔吉》中,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用彝文著述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彝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字,在明、清时期的古籍中称之为“爨文”、“韪文”,近代称之为“倮文”,常用的有1000多字。据考查,流传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间原始彝文史料约500种之多,现已征集到400种左右,内容极为丰富。它们以民风古朴的语言文字和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记载的有历史轶闻、生  相似文献   

11.
彝、汉文献所见之彝族认同问题——兼与郝瑞教授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春来 《民族研究》2007,13(5):85-93
通过对相关彝、汉历史文献的分析,结合田野资料,从主位的角度,考察了彝族的族类自称、族源、世系的自我认识,是否属同一群人的自我界定,族内婚意义上的联姻情况等,以此表明,民族识别以前,在今天被划定为彝族的人群中,在较大范围内应当存在着族群意义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13.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4.
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达 《民族研究》2004,(1):60-66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又由于族群互动的原因 ,还产生了跨越族群的“尔普”形式。“尔普”形式的变迁是族群互动下的一种文化变迁形式 ,其动力来源于彝、汉两族的互动关系。彝族社会中“尔普”的变迁形式是人类学关于族群互动下的文化变迁理论的鲜活事例。  相似文献   

15.
"殉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叙事母题,它触及人类共同遭到的悲惨命运与人类的集体心理深层.在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无论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都存在殉情故事.维吾尔社会中,曾在封建婚姻制度与伊斯兰教道德教义的残酷迫害之下,无数个青年男女走投无路,走上自尽殉情的道路.80年代,由于父母包办婚姻的原因,维吾尔社会中酿成了一些青年男女自杀殉情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情感与欲望之间——论"花儿"情歌的基本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情歌的内容,始终游走于情感与欲望之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简要分析和阐述“花儿”情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华 《民族研究》2006,(6):45-52
彝族嫫尼是生活在彝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一些已婚女性组成,她们用自己的巫术为人驱鬼治病,禳解灾难,占卜未来。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凉山彝族嫫尼成巫的原因和条件,她们从事的法事活动,她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嫫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士毅所撰《百一山房赴藏诗集》,多角度、多层面摄取了"驱廓保藏"战争时藏区政治、历史、社会生活的画面,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这百余首咏藏诗作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充分体现清代前期咏藏诗创作之繁荣。  相似文献   

19.
钟敬文先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出发的,钟先生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将近八十年来的民俗研究经常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接触和关爱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