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13,(6):101-109
《红楼梦》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诗言志歌抒情诗词情意浓,塑形象创意境尽从诗词出.《水浒传》、《西游记》等诗词歌赋非小说化行为非常严重,而《红楼梦》诗词歌赋创作则几乎没有这样的问题,它自然天成,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为《红楼梦》诗意美意境、诗化小说的创设、哲理的表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构成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渲染环境和制造气氛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形成了《红楼梦》的经典和优秀,进而成为小说的摹本.  相似文献   

2.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意境这一概念的生成经过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境”的引进和审美内涵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境意蕴作为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结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境心一体”“境心之悟”亦是典型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罗钢 《文史哲》2012,(1):5-21
长期以来,"意境"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意境范畴史"。实际上,这些"意境史"都是现代学者依据王国维等提供的理论范式,利用中国古代诗学的思想素材所进行的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同时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歪曲和遮蔽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境"、"境界"、"意境"都是一些高度语境化的术语,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术语所从出的语境,才能对它获得一种历史性的理解。尽管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出现过各种以"境"论诗之说,却不存在一种今人所谓的"中国古代意境说"。这种"意境说"乃是一种"学说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何光顺  王源 《学术界》2023,(10):148-158
“缘域”是与“境界”“意境”“境域”等具有家族相似的概念,但将后三个概念遮蔽的缘起性、条件性和关系性凸显了出来。相较而言,境界重在一种空间性的场域存在并确立其某种界限;意境重在主体性的意识所变现之空间化场域;境域重在一种空间化场域的扩展状态;缘域则重在由缘起、条件和关系生成中的场域状态。中国文学可以从境界、意境、境域层面上去探讨,这已在学者们的相关阐释或研究中得到广泛实践,而从“缘域”论中国文学,则还远远不足。探讨中国文学的“缘域”,是可以与境界、境域、意境等概念并行而又别出新意的。中国文学缘域论借鉴了从印度佛教而来的缘起性空论,又在中国化禅宗的思想世界中得到发酵,而中国禅诗则是其最重要的实践。中国文学缘域在其发展中可以区分出三重境界,即文道真斋的自性悟(我是我)、人文涵养的他性悟(我非我)、文心通变的圆融悟(我化我),此即中国文学缘域三境论。对于中国文学缘域三境的论述和阐发,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阐释实践。  相似文献   

5.
从柳宗元与张志和的渔父诗看儒道美学思想的异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克斌 《船山学刊》2007,(2):138-141
《江雪》在艺术上重法度、浓酽,运用“为情造境”之法,“造”出了“有我之境”,表达了诗人的崇高体验;而《渔歌子》则重神韵,淡雅,诗人“缘情写境”,“写”出了“无我之境”,折射出诗人的归依体验。这正是儒家重善、道家重真的美学思想的异趣所致。  相似文献   

6.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家乡 《文史哲》2004,3(3):51-58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楚辞》之美在于重旨、复意之隐美以及独拔、卓绝之秀美的和谐统一。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的《楚辞》英译本在展示原文的隐秀天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体现了“中和之美”的翻译观。译者们在深刻理解原文哲理情思以及深远意境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模糊化翻译和显化翻译再现隐美与秀美,其目的是在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使《楚辞》以一种更加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方式存在于异域文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8.
《庄子》作为先秦艺术地理审美的集大成者,广泛吸收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古神话、滨海地带的海洋文明以及中原农业文明中的地理认知.以此三方面的地理知识为基础,用审美精神将其整合融会,塑造出了远离尘世的逍遥之境、物我合一的诗意之境、新人耳目的奇幻之境等具有不同美感的地理意境.这些意境成为《庄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它的哲学表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先秦的政治地理、神话地理之外,构建了艺术地理审美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在一篇题为《以无声画境传琴筝清韵》的文章中,借用英国文学批评家柯勒律治论莎士比亚之语,称赞盛唐的常建是一位“灵魂中有音乐”的诗人,并分析了他以音乐为题材的诗歌的意境及其表现艺术。其实,常  相似文献   

10.
黄平 《云梦学刊》2004,25(1):97-98
意境美,是指舞蹈作品中描绘的生活表象与表现的感情内在交汇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有机统一能使人耳目一新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舞蹈编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明晰的意境美意识,通过形、意、情、境的交融来营造舞蹈作品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意境”属于一个美学范畴。《辞海》(1998年 )解释为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提出 :“意境美”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只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的高低成为评论家衡量作品成败的一项标准。广播录音报道是新闻的一种体裁 ,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尽管其与文艺作品在写作创作原则上各有主张 ,但在宣传效果上却很值得鉴赏。优秀的广播录音…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张若虚的《春红花月夜》是意境创造的典范。该诗情、景相谐 ,意、境相融 ,虚实相生 ,形神兼备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相占 《文史哲》2003,1(3):70-74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 :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 ,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 ,无法分解 ;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 ,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晚唐时代,文人心态内敛,艳情题材增多,诗歌中产生了细美幽约之作,这种细美幽约的风格更适于在词中表达.在温庭筠之前,李贺、杜牧、李商隐的作品中已出现了词化特征,至温庭筠诗中,尤其是其乐府诗中,在造境、题材、语言、词境上也出现了明显词化倾向.温庭筠将作诗之法引入作词中,并首次大力作词,遂大启词端.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张若虚的《春红花月夜》是意境创造的典范。该诗情、景相谐,意、境相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7.
前言苏若兰的《璇玑图诗》,是智、才、情、美、德五者熔合的结晶. 复杂的体系,严密的结构,精巧的设计,灵活的思路,是智慧的体现. 清新的语言,雅丽的诗风,诗义深沉却又情韵翩然,是才华的明证. 深切的思念,落花的叹息,怨愤的指责乃至哲理的沉思,全是爱情的追求. 词藻的美,音韵的美,意境的美和情爱的美,都是美的渲化. 冰清玉洁,芳香若兰,义不苟荣,挺劲如松,则是德的闪光. 探索《璇玑图诗》的奥秘,就是探索智、才、情、美、德五者结合的奥秘.因此研读  相似文献   

18.
刘宋时代的赋坛呈现出视听一新的气象 ,谢惠连的《雪赋》和谢庄的《月赋》是这个时代小赋中的写景名篇。作者经历、处境不同 ,赋中写景、抒情各异 ,本文试图从两赋写景的比较分析中着重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和莱蒙托夫都是世界文坛上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诗《江雪》与《帆》是人类有缺陷的世界放射出来的理想之光 ,使人产生永远追求的力量 ,是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 ,使读者在静观之中看到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渴望。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似之处 ,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比较。  一、《江雪》和《帆》从表面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物 ,实际上是有缺陷的世界放射出来的理想之光  《江雪》共四行二十个字 ,然而 ,作者却描绘出一幅自然风景的画面。相比而言 ,莱蒙托夫的《帆》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则显得用的笔墨…  相似文献   

20.
唐诗的意境     
唐人有关意境的研究与创造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意境的研究上 ,盛唐王昌龄深有见地 ,他在《诗格》中指出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 ,身处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里虽把意境分开来谈 ,并不十分具体 ,但却谈出了诗境中的不同层次 ,显示出意境的独特性。中唐刘禹锡对意境特征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诗者 ,文章之蕴耶 ?义得而言丧 ,故微而难能 ;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