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决策探索》2008,(19):89-89
妻子的指责:“你总想着自己。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丈夫的辩解:“你的种种指责让我痛心疾首,我认为你这样对我并不公平。……我已经受够了与你就家庭琐事无休止地讨价还价,受够了你喋喋不休地列举我该做什么和忘记做什么,也受够了你酸溜溜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频闻 《领导文萃》2009,(13):1-1
美国是个充满戏剧性和可能性的国家。戏剧性源于多样化的自由精神,可能性得益于机会平等的社会公正。自由与平等是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奥巴马的胜出.虽是诸多因素的合成催生,但这一事实至少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立法者制定宪法核心条款时的态度是否足够真诚?二是宪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否足够权威?  相似文献   

3.
高盛早就将政治筹码押在了民主党一边,当今总统宝座上的奥巴马实际上是高盛一手捧起来的政治明星。  相似文献   

4.
周光凡 《决策》2009,(1):64-65
和布什不同的是,奥巴马可以自己写作,并提出基于个人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克林顿不同的是,奥巴马更加可信、坦白.透明,但他和克林顿一样拥有雄辩的口才并对普通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龚炯 《经理人》2011,(3):90-91
2011年1月18日至2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受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盛情款待。最后,双方签订了经贸方面的大合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美国建国200多年以来首位黑人总统也再度吸引了国人的目光。本文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位极具领袖魅力的总统所表现出的管理智慧。  相似文献   

6.
今天这个日子提醒我们,在我们缔造生活所依赖的基石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我们必须认识并且肯定每一位父亲在这个基石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父亲既循循善诱,又训练指导,既指明方向,又言传身教。父亲是成功的榜样,又是不断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相似文献   

7.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当地时间1月21日,在国会山公开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并发表第二任期就职演讲。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美国建国精神,并提及就业、医疗、移民、气候、同性恋、儿童安全等多项议题。本文根据凤凰网文字同声传译译文整理出奥巴马的部分执政理念,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翟华 《领导文萃》2011,(19):116-118
去年11月的孟买,正在印度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重要讲话并回答了印度大学生的提问。看了这则消息,我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念头竟是想看看奥巴马演讲时身后有没有一位“红衣女郎”,然后才想到比较一下中印两国学生对奥巴马的提问。  相似文献   

9.
《决策与信息》2009,(12):10-11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盛情好客、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故宫博大精深的文化、雄伟壮观的长城,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是本刊辑录的他访华的部分话语。  相似文献   

10.
泳天 《决策》2013,(10):76-78
普京,国际上公认的政治强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已经活跃了十几年。自1999年从叶利钦手中接过俄罗斯总统的职位以来,他强硬果断的政治风格不仅影响着国内的方方面面,也对国际关系.尤其是美俄关系带来强烈影响。2013年,普京卸下总理职务,重新竞选,又赢得了俄罗斯总统的宝座。  相似文献   

11.
钱亚平 《决策探索》2009,(23):32-33
与美国大选期间对奥巴马的一边倒的喜爱有所不同,近期环球网的一项调查表明,对于奥巴马访华,大约86%的网友“不期待”或“无所谓”,而46%的网友声言“不喜欢奥巴马”。  相似文献   

12.
胡婷婷 《领导文萃》2011,(22):61-64
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却不是“同行”中“工资”最高的那个。2010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把若干位国家或地区的领导人年薪排过一个名次。奥巴马以年收入40万美元名列第七,还比不上中国香港特首曾荫权的5I.6万美元年收入。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 为何重用对手 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今年大选的竞争对手,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对奥巴马的形象大为有利,显示他的大度自信,不任人唯亲,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4.
<正>奥巴马当政一年来,对外进行战略调整,对内采取措施挽救金融危机,这一切都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际形势的走向,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决策》2009,(4):78-78
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  相似文献   

16.
张翔 《领导文萃》2010,(1):53-53
<正>2008年9月,美国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奥巴马、拜登为候选搭档的民主党和麦凯恩、萨拉·佩林为候选搭档的共和党,正在进行激烈的大选争夺战。就在这个时候,有媒体曝出一个惊人  相似文献   

17.
《决策探索》2009,(15):82-82
历届美国总统的对华首访,都被视作国际政治舞台最为重要的事件。奥巴马总统自今年元月就职以来,一再表示了到中国访问的浓厚兴趣。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分别在2月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期间、4月份伦敦金融峰会期间,以及委托国务委员戴秉国在7月的G8首脑会议期间,三次邀请奥巴马访华,奥巴马欣然接受,表示将在下半年成行,美国驻华公使最近也表示,奥巴马将在今年11月于新加坡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前后造访中国。  相似文献   

18.
姚函 《领导文萃》2010,(1):140-143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信件、电子邮件和传真涌入白宫,但每天摆上总统案桌的信件只有10封。谁来拆阅这些信件,又是谁来挑选这些信件给总统看呢?  相似文献   

19.
关于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在中国和美国学术界都有不同意见。有人强调美国外交的延续性。认为他可以进行调整的空间有限;有人强调变革性,认为他必定在一些重要政策上与布什主义拉开距离。笔者倾向于后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20.
《领导文萃》2009,(9):55-56
2008年11月4日。美国总统胜选演说: 美国是一个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国家,对于这一点如果还有任何人心存怀疑,对民主的力量还表示疑虑的话,今晚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