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近代传奇杂剧的改良运动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头十年,是在辛亥革命风暴正在酝酿着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年代里,适应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近代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是近代传奇杂剧改良运动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近代传奇杂剧的改良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鸣锣开道的。  相似文献   

2.
刘春华 《江淮论坛》2007,(3):102-107
知识精英与佛教的关系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沟通了近代佛学与西学的联系,使得反映中国社会巨变的种种文化思想和佛教哲学相应谐变;他们“以己意进退佛说”,将佛教改造成以入世救世为特征,以挽回国运、启蒙救亡为内容的近代新佛教;他们用充满时代精神的话语会通儒学与佛学。这样,他们使封建时代的佛教得到革新,将传统佛学注入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精神,掀起了近代中国佛教由复兴而革新的运动,使中国佛教从“变局”一跃而进入“创局”.跨讲了现代社会的门槛。  相似文献   

3.
近年后苏联国家受到具有所谓“民主”意义的“颜色革命”的袭击,文章对此的反思是:(1)2005年中亚经历的是与格鲁吉亚、乌克兰大不一样的“革命”。(2)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近代政治的产物,它意味着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从这点看,2005年中亚发生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3)最近30年来的“民主化”运动、“伊斯兰革命”和民族分离运动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式“民主化”为背景的现代化“革命”相关。喧哗一时的民族分离运动似已退潮,“颜色革命”也受阻,恐怖主义和被认为“邪恶轴心”的伊朗却让美国头痛不已,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华盛顿搬起“民主化”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仍然是农业社会,农民是这个社会中最庞大的群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纵观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从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似乎走完了螺旋式上升的一圈:以农民革命始,亦以农民革命终。当然,后者是在现代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并非旧式农民战争的简单重演,但农民仍是这场革命的主体。正因此,农民问题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结构与革命运动的钥匙。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和政治派别都不可能、也没有解决农民问题,不能造成农村社会的大变动,因而也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民问题,并以农民为主力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与理论阐述,即展示了我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轨迹,从其发展过程,我们亦可管窥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若干特征和原则,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一部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发展,既使爱国主义内容得到充实、巩固和发扬,又使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逐步实现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五四”启蒙并不缺乏理性,恰恰相反,它是以近代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思想运动,但其主流是建构理性而不是经验理性。在这种建构理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推动了20世纪三大革命势力的形成。因此,建构理性与意识形态,正是“五四”启蒙对于中国革命的作用点。建构理性之所以主导了多数“五四”知识分子的头脑,是因为民国初年的特殊政治社会条件孕育而出的理想主义观念,以及传统儒家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长期塑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史:史学领域的一块处女地李玉熊秋良1.公司是一种高级的企业形式,可取得独资或合伙企业无法企及的社会效果。近代公司制度是资产阶级继政治革命之后,与工业革命相随完成的又一场革命。马克思曾将公司制度视作“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1〕...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过去人们在探讨近代英国成功的原因时,往往强调工业近代化的作用,而对农业近代化在整个社会近代化中的地位则估计不足。历史经验表明,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顺利实现农业近代化,对整个社会近代化的实现至关重要。这在美国尤为突出,以至于有些西方学者认为,英国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决定性的角色是在农村演完的”;正是由于农业革命,“使英国成为经历工业化的第一个国家”[1]。因此,对英国农业近代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对理解工…  相似文献   

9.
张帆 《学术月刊》2023,(2):122-133
从发生学的角度,寻绎“科学”概念人格化为“赛先生”一词的历史机缘,大致可知,“德、赛两先生”是五四时期伦理革命、国语改造以及白话文运动合力之下的因缘际会,他们的出现既具有偶发性,又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其中“赛先生”一词不完全等同于“科学”(Science),他是“科学”概念映射在汉语世界的社会身份,以人格化的方式穿梭于近现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以及价值谱系之中。他一方面被证明拥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深陷各种社会关系的比附之中,从而具有了多层次的身份等级。“赛先生”俨然是近代中国思想图景中人际网络的桥梁,以他为支点构建起一系列复杂的思想命题与文化论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主题转向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学中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不断受到挑战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新范式。从现代化的视角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所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反思 ,弄清社会革命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中国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 ,并为中国革命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社会革命是社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相似文献   

11.
包莉秋 《理论界》2007,2(7):193-194
政治和文论历来关系紧密。近代“小说界革命”因政治需要而发生:小说凭借与政治的联姻而被强调其社会作用并获得广泛认可,政治依靠小说使自己的思想、理念得以形象化、系统化。出于政治考虑的“小说界革命”不仅帮助维新人士建立起了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使小说自身有了质的飞跃,从此获得与诗文同尊之位。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即指在社会转型期湖南乡土社会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典型的历史征象;通过剖析近代湖南以农民为主体的三次社会动员,即卫道救时反教的乡土社会动员、维新排满民族革命的乡土社会动员、国民革命的农民运动的社会动员,可以回答关于近代湖南现象的历史诘问,揭示近代中国湖南现象的本质;按“三个代表”思想对湖南近代历史进行矢量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动员的乡土性决定着近代湖南乃至中国农业社会初度转型的成与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在经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的同时,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经历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从本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革命进程中,它自身也中国化了,不仅在理论上总结了“古今中西”之争和近代的哲学革命,而且在实践上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使哲学革命成为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14.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诗界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迈向近代化的开端。早在“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未正式提出前,近代诗坛已呈现出变革的趋势。“诗界革命’的起点是“新学诗”,中间经过了“新派诗”、“潮音集”和“新体诗”几个阶段。“诗界革命”作为近代诗坛上的一次革新思潮,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范围内,也应包括“南社”中的部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诗人秋瑾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国语运动在致力于“语言统一”的同时,也对统一“过度”的危险抱有深刻警惕,因而明确将“不统一主义”定为国语运动的宗旨之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民族主义潮流中都别具特色。“不统一主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力倡保护方言,反对国语一统天下;二是主张“蓝青官话”式的国语标准,不要求每个人都说得字正腔圆。造成国语运动这一特色的原因不止一个,既和国语运动领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倾向有关,也和中国文化和社会传统本身对于地方性的宽容和高度赞许有关。这一特色提醒我们,中国近代的民族国家建设在走向权力集中化的同时,还存在着“疏松统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天道”信仰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精神信仰体系的基石,维系着传统社会基本的纲常伦理,构成封建君主专制和社会信仰体系的思想基础。近代外敌入侵,西学东渐,巨舰大炮加上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知识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造成“天道”信仰的崩塌。社会革命,催生思想革命。在“再造信仰”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唤醒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认知推动各种“主义”兴起。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建党实践,在标识出近代信仰走向的同时,所孕育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近代以来重塑信仰的精神表征,构成百年信仰和道路的精神总结。  相似文献   

17.
近代民族凝聚力严重淡化的趋向,是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致命阻力。而孙中山民族革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带着强烈悲剧意识的严峻事实:在近代中国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试图以传统的民族精神为核心来强化近代的民族凝聚力的做法已告幻灭。所需要的则是要致力于以新观念、新思想来开启民智,对传统民族精神进行“观念转换”的改造重塑工作,才可能真正的增强近代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民众运动.抵制运动缘于华人在美国遭受不公平待遇,在运动的初始阶段,它是遵循“规则意识”的和平运动,这是抵制运动的“公开文本”.但随着清政府立场的转变以及革命派和保守派之间的辩驳,运动走向“极化”,政治诉求与“革命意识”得到彰显,这是抵制运动的“隐藏文本”.国家在抵制运动中遭遇到的“合法性危机”,意味着社会世界只有能从内部成功地组织自己,才能成功地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对于民族国家,所能做的恰恰是回到民族国家内部,落实自由民主的理念,如此方可超越民族国家,与世界对话,与现代秩序共存.  相似文献   

20.
1919年5月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我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同时由于国际国内政治情况的变化,这个运动又成为我国近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对于这样伟大的运动,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的态度如何?他在运动中做了些什么?这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当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昆明,昆明的各族各界首先是青年学生起而响应。他们印发“缘起”,奔走串连,发动和组织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成立了云南学生爱国会(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