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英国在1688~1815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个一般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海上霸主、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海军与海权对英国这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把海权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基石,也是英国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女王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确立起以稳健性、威慑性和全球性为主要特点的古典海权。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古典海权盛极而衰,英国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断加剧。在第一海务大臣约翰·费希尔的领导下,英国皇家海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在巩固英国海上优势的同时,也促使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古典海权逐步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3.
1997年7月1日,英国在东方最后一面米字旗降落,英国在“东方明珠”香港百年殖民史宣告结束。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我们结合历史教学从经济、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等方面向中学生讲解这个曾被称为“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大英殖民帝国是怎样步步走进日暮黄昏之境的。 一、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岛国盎格鲁·萨克森人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英国迅速取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经济中心。同时,英国也加快殖民扩张步伐,以血腥残暴的手段,掠夺巨额的财富运回本土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于19世纪上半期完成,英国很快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大量的廉价商品倾销世界各地,一跃成为“世界工场”。 1588年,伊丽莎白女王舰队在大西洋上一举击溃横行一时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逐渐丧失了海上霸权。17世纪中后期,英国又向独领海上风骚的“海上马车”荷兰开战,荷兰殖民优势被摧毁。进入18世纪,法国成为英国争夺殖民地的唯一对手,英法争霸殖民战争是世界性的冲突。经过多次战争;法国退出北美和印度。至此,英国相继战胜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西方列强三百多年殖民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无可争议地当上海上霸主。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海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权应是国家“海洋权利”(searight)与“海上力量”(seapower)的统一 ,是国家主权概念的自然延伸。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条件下追求“海上权力”(seapower)的行为是霸权行为。中国海权 ,确切理解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上权力 ,更非海上霸权。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 ,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 ,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开发深海可考虑为中国海军建设的优先选择。永远不称霸是中国海权扩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海权建设成为推动和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关中国的根本利益。当前,中国的海上战略形势严峻,海洋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大力推进海权建设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应该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海洋开发;积极运用外交手段妥善解决海洋权益纠纷;并积极建设一支具有强大军事威慑力量的蓝水海军。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马汉海权论风行世界的同时,英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海洋战略理论学者.在英国海权优势面临德国等后起海上强国挑战的危机背景下,他们从捍卫不列颠海洋帝国出发,针对英国海上防务和海军战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科洛姆兄弟、科贝特和里奇蒙德是英国学者中最卓越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海洋战略理论的“英国学派”,并对英国海洋战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海权概念与内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A·T·马汉在1890年首次提出“海权”这一概念以后,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国内外的政界、军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随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着国际海洋秩序及其斗争方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海权发展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海权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研究海权问题首先要明确海权的概念与内涵。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权”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民族“海权”意识觉醒并逐渐发展。基于国家安全的视角分析,我国海权现状面临极大困境。而突破此困境,行之有效的办法除了依据国际法进行维护我国自身合法海洋权益的斗争之外,便是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并建设一支具有实战能力的远洋海上军事力量且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互哺。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致使中国海权迷失,导致近代中国全面落伍,其历史教训非常深刻。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军事集团化的今天,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多重现实和潜在威胁,海上安全环境更加复杂,海权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利用海洋、开发海洋、走海洋强国之路,就成为一个亟待重视和思考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海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复杂的历史根据,还有着鲜活的现实指向,因而对其理解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来把握。从理论维度看,它以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为理论支撑,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同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海权思想一些合理的元素;从历史维度看,它以中华民族海上辉煌历史为经验加以继承发展,以近代海上百年国耻为历史教训加以吸取;从现实维度看,它以时代主题和国情特征为基本依据,积极回应百年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之需,关怀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追求。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成为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海权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之后,域外国家逐渐重视南太平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价值。作为南太平洋地区的传统殖民强国和海洋强国,英国控制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既是国家海洋战略应有之义,又是其重视海上战略通道历史传统的延续。为了控制海上战略通道,英国加强了与太平洋岛国的互动,主要的战略手段有:加强经贸往来、增加对外援助、强化人文交流、推动外交联系以及组织海洋科考。作为海洋国家,英国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参与有助于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同时,对英国来说,为了更好地维护南太平洋地区海上通道的安全,加强区域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惨痛的海权丧失的历史和现实的海上威胁,使毛泽东在建国后深感中国在海洋方面具有不安全感,同时也促使毛泽东开始重视中国海权问题。为维护中国海权,毛泽东顶住西方压力,积极采取措施,冲破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海上封锁与禁运,拒绝了苏联谋求中国海洋权益的无理要求;维护了中国海岛的领土主权,积极推动了海军建设,捍卫了中国的海权。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毛泽东对海权的认识与实践还不尽完善,但其很多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严复是我国较早接触与传播马汉海权论者。他借鉴马汉的海权理论形成自己的海权思想,认为海权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下;不缔造海权,陆权也只能随之丧失。他呼吁我国应在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与南中国海海域建立制海权,规复海军,实行海上交通控制,拒敌于海洋国土之外。其建立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体现了其海权思想和国防观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国的海洋传统对英帝国发展海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英国历届政府意识到发展海军对英国的重要性,能坚持把发展海军作为重点。本文从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英国安全战略的选择及地缘特征对英国海军创建的影响,并对英国海军的建立与发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是由于英国政治革命、农业革命、血腥殖民掠夺、手工工场、科学技术诸因素引起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英国成为经济发展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国家,重商主义作为英国社会传型期的主要理论形式,其发展特点直接影响英国的社会发展。本文认为,在奉行重商主义国家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成为工业化国家和海外殖民帝国,其重要原因在于英国的重商主义嬗变取得了成功,而其成功的秘密在于重商主义从早期向晚期的演变发展与 社会的变革及国家的政策走向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和协调。  相似文献   

17.
它打败西班牙和荷兰而成为海上强国;接着同法国进行了三次争霸战争,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继而更巧妙地推行均势外交.加紧殖民争夺.建成了强大的殖民帝国;最后在同德国争霸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丧失了世界霸权,大英帝国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后期,经济、政治、军事合力下海权思想正式萌生。郑若曾的海权思想认为,加强对沿海岛屿、沙洲的防御控制,对海上交通要地会哨巡防,都可以强化国家对海权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他首次将海洋经济与海防相结合,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海权思想。但这种海权思想仍处于萌芽阶段,且有着先天的不足。它与马汉扩张型开放式海权理论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海权思想从明代产生开始,就存在主权型内敛式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地中海及中近东地区历来是大英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和殖民利益集中的地方。土耳其由于地处欧亚要冲,扼地中海之咽喉,因此对维护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安全意义。1930年代英国的对土政策,体现了英国与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英国外交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经济理论。从17世纪开始,英国确立了对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这一政策和原则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先前体现为民问性的殖民拓殖逐渐转化为政府的有意识的政策行为,建立商业帝国成为英国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到17世纪后期英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重商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和殖民制度,形成了第一帝国。第一帝国形成后,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英帝国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帝国扩张。重商主义是英第一帝国的重要国策,是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