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有四个基本问题亟待探析。一是金钱的本质问题,可以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视角加以全面认识。二是金钱的功能问题,包括认识金钱的交易媒介功能、价值标准功能、赊账标准功能和价值储备功能。三是对几种扭曲的金钱观的辨析和批判问题,包括金钱万能论、金钱至上论、不择手段的金钱获取途径和炫耀式或"压缩型"金钱消费等。四是关于金钱的获取与使用问题,要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既要鼓励合法致富,用纪律、法律、道德、秩序来支持和维护合法致富行为;又要倡导合理消费,科学认识人与钱的关系,做钱的主宰者而不是钱的奴隶。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6,(1):107-111
楼盘名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字,反映当代的社会心理。当代中国大陆楼盘名有四种十分明显的心理崇拜:西洋崇拜、皇权崇拜、金钱崇拜、新奇崇拜。现有的研究论著只看到了其中的某些局部现象,未能深入分析。只有等中国真正走向富裕、民主、强大之时,楼盘名才会改变。  相似文献   

3.
昆仑神话中的虎文化符号和西南彝语支民族中的虎崇拜,在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都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的虎崇拜。作为男性的野蛮人酋长和巫师的西王母之虎齿、山神和帝都守护神陆吾的状虎和虎爪,与西南少数民族彝语支民族的创世神虎、山神虎、象征男性祖先的虎及各种习俗中的虎文化,其文化意蕴是男性话语背景下对强大力量的崇拜。虎是神秘强大力量的载体,自然也就成为彰显男性力量的符号。虎崇拜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其作为神秘强大力量代表和男性符号的深层意蕴却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4.
现在“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已经为大家所共认了。一般地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金钱就是我们指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是社会财富的价值符号,浪费时间就是社会财富的浪费。二是,货币有时间价值。货币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增殖能力。我们这里光不说通货膨胀,即便是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作为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货币和作为生产资金的货币也不一样。居民  相似文献   

5.
消费时代的文化向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埃亮 《北方论丛》2008,(1):142-144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宣告消费时代的来临。在消费时代,消费已经不是手段,而是生活的目的。对物的占有正在让位于对符号、记号的占有。即便是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活动也要通过市场来确立其价值,通过人的消费这样的方式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过度消费作为一种破坏性力量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消费方向的转变,消费模式的转化,消费观念的改变是我们面对的紧迫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拟象世界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将“消费社会”看作是当今的一种新型社会状况和经济秩序,商品崇拜、消费崇拜成为这一社会的伦理和意识形态。“符号”被看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被视为某种“消费逻辑”,其结果是用来否定真相,它支配着整个文化。世界因此成为一个模拟的世界、图像的世界,它就是后现代的世界。这样,在后现代这一“拟象”的世界里,也就成为没有真理,没有现实,没有意义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按不同浪费主体、浪费客体和浪费场而划分的浪费形态之间的比例称为浪费结构。生产浪费、分配浪费、流通浪费和消费浪费结构是按社会再生产四个不同环节的浪费场来区分的浪费形态之间的比例。浪费指向是指浪费借以发生的主要浪费场的移动趋向,浪费指向不同的浪费场形成不同特点和水平的浪费结构。浪费从生产场指向消费场,意味着主要浪费场的转换和位移,它反映浪费结构的一种变化趋势。由浪费场不同而区分的浪费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消费场型浪费结构,另一个是生产场型浪费结构。我们说生产场型浪费结构并不意味着其它浪费场已不再发生浪费,而是说,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在生产场发生的浪费和其它浪费场相比更加严重和突出。  相似文献   

8.
“教育浪费”论析马和民“浪费”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于各种形式的社会生活中。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浪费的形式表现在三种社会过程中:一为生产过程中(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过程)的浪费;二为交换和流通过程中的浪费;三为消费过程中的浪费。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  相似文献   

9.
门德来  唐岚 《南方论刊》2010,(10):95-95
红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中比较突出的色彩,具有其典型的文化内涵,要更好地理解和参透其本质,就必须深入研究其源头。中国红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欢和崇拜,红色崇拜在历史上的源头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和血崇拜。红色崇拜实质上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逐渐成形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结果,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就“天命论”对农民战争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一、“天命论”是为稳固统治秩序架构的神学理论天命意即天对人的命令。“天命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那时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无法抵抗,对各种自然现象抱着恐惧的心理,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产生了对天的崇拜。进人阶级社会后,人们除了受自然力量,又加上社会力量的压迫,人们误以为自己的命运是由一种超人的力量支配着,于是产生了对天神和上帝的迷信。《尚书·召浩》中说:“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中孔子说夏代就尊…  相似文献   

11.
贾广惠 《人文杂志》2008,(3):179-187
目前消费主义作为一股强劲的思潮在蔓延.它是由资本驱动侵入中国本土并演变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它首先与传媒结合,由后者为其积极鼓吹宣扬,在任其渗透中获得部分利润.二者合谋向大众灌输超前消费和奢侈浪费观念,成功颠覆了传统消费认同.作为一种后果,传媒消费主义瓦解传媒公共性,进而瓦解社会的公共意识;消费主义成为一种反文明的力量存在,导致了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金钱和金钱崇拜--新生代小说中金钱欲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代小说对金钱欲的表达,是中国当代文学继80年代文学突破性禁区后在欲望禁区的再次突围,与此同时,新生代小说将一直被作为批判因子而出现的消费和享乐的生活方式作为文学的新的审美内容,由此,一种快乐原则取代理想原则成为他们小说的审美原则.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和新的价值观在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经验和审美视角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小说中人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单一化和片面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消费逻辑对整个社会进行了整体性塑造,引发了消费文化形态的形成,并引发了审美泛化的美学后果,其突出表现就是审美自律性的消解、审美功利性的彰显和审美快感化日盛。  相似文献   

14.
语言迷信是一种独特语言现象。当人们认为语言符号同客观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时,语言就具有了某种超凡的力量,从而产生了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语言迷信现象中的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选择语言作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实现意愿的手段和交际模式,也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外部性问题。土地既是资源,也是环境,其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也十分明显,并直接影响土地环境产权的界定与实现。本文用现代产权分析方法,构建我国土地环境产权分析的另一种理论框架。一、土地环境与外部性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地说,它是伴随生产或消费的活动而产生的,它或者是积极的影响(即带有正效应),或者是消极的影响,即带有负效应或外在损失,二者必居其一。经济学无法设定没有…  相似文献   

16.
邓桂英 《船山学刊》2009,(4):223-226
川端康成执着于女性特别是少女形象的表现和塑造。对其笔下的女性表现出特有的迷恋和执着,对她们倾注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寄寓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川端康成的《山音》即表现出女性崇拜这一主题。女性崇拜代表着对一种纯真的自然的情感、一种真诚的爱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幢憬,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的救赎,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种女性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17.
任湘云 《江淮论坛》2007,1(3):135-142
本文力图从金钱影响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对《孔乙己》描述的生存世界和孔乙己的悲剧意义竺掌登堂考察,认为金钱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制约着孔乙己所在世界人们的精神、身体活动甚至整个生活方式。同时,科举制度、长衫人物、短衣帮、酒店掌柜和小伙计等从不同角度形成无所夏褒,否定力量,不断粉碎孔乙己残存的生存梦想,使孔乙己生存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麻木、冷漠、无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太阳神是神话体系里话神中的重要种批,正如太阳崇拜是原始信仰中一个重要内容一样.不过,在对“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这一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即;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严格讲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信仰形式,后者是一种传说。前者可归入原始宗教及其自然崇拜之中,而后者则更多地与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然而二者却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太阳崇拜的唯一对象是日神,太阳神作为这一信仰的主神甚至唯一神,它在整个原始信仰历程中十分显著;太阳神在原始信仰里的烟烟光辉,尤显出原始文化的生动和丰富来。一、伟大的日神─…  相似文献   

19.
付茜茜 《天府新论》2020,(6):135-144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信息崇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萍 《学术研究》2007,29(6):34-39
信息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信息概念的泛化、信息作用的夸大、计算机功能的神化、网络空间的依恋、信息经济地位的抬高、社会信息化的魔化和人—机共生的幻想。适度的信息崇拜对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过度的信息崇拜必然导致信息和符号异化、人的主体性丧失、黑客亚文化泛滥和信息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的信息和网络社会问题,其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打破盲目的信息崇拜,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恰当定位信息的功能,培养人的信息素养,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