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和语言生态构建是一种互动关系.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语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正常的语言生活的需要.语言生态从历时上看有原始生态和人为生态之分,从共时上看有和谐型和不和谐型之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功能定位和语际关系等,都是影响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构建创造必要的环境,良好的语言生态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支撑,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陈德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7):59-61
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内在推动力;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应处理好三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既继承了优秀历史传统,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冯广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
语言生态变异和生态文明建设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紧密相连,人口的异动、语言与语言关系的变化、语言的功能定位发生改变以及语言使用中的各种复杂因素都会引起语言生态变异.正确地把握语言生态变异的走向,形成和谐的语言生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庆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
生活在云南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遗产.但在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在新的条件下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冯广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语言是一种资源.语言资源是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点.语言资源具有可利用性、不可替代性、普世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语言资源是语言生态的构成基础,语言生态决定语言资源的存在方式.珍惜语言资源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最高成果和最高表现形式。在生态文化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人的生态文化素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8.
洛桑灵智多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2)
青藏高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问题,事关国家生态安全.文章从长远保障青藏高原天蓝、水绿、山青的角度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统筹谋划,从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如何保护和适应青藏高原的山水文化中寻找答案.重视发掘、研究保护附着在青藏高原上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顾成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3):84-87
生态文化自觉是结合生态学和文化学的新范畴,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新尝试;文化自觉论提倡建立和谐的世界、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体,维护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这与当今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在人文旨趣上不谋而合,文化自觉论适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要对生态文化有自知之明,要了解生态文化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趋向,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一句话,生态文明之路始于生态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王国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17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建设,通过在全民中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使生态文化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以发挥其基础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希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9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是一个方法论原则。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把它当作方法论原则贯彻到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去。 相似文献
12.
黎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8)
梳理了西方生态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简述了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开展的基本情况,从传统生态理念的哲学基础、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以及公众在环境保护运动中的表现等方面,阐述西方生态思潮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农村居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政治素质低下,缺乏现代政治生活健康运行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民主意识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教育,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积极构建新型的政治文化等解决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滞后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郑彦妮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7-41
湖南生态文化是一种湖湘特质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它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引擎,又是建设绿色湖南和生态强省的精神动力。湖南生态文化建设要立足湖南实际,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旋律,积极构建生态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加强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强化相关政策、资金和组织保障,实现湖南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全方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7
以历史文献为材料,探讨了天祖分离观、天命转移论、伦理思想、《洪范》与《周易》等典型周文化。分析认为:周文化精华在中华文明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框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能使中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革命性的转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到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和深层次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基于生态文明发展方式范式的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文明”内涵索解与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鸣年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4):151-156
“文化”与“文明” ,作为元概念 ,有人相互混用 ,又有人让它们无所不包。这虽对繁荣学术有利 ,可对人们去应对 ,去把握不利。本文通过汉语系统、西语语源、日语语体三条认知路径对“文化”与“文明”内涵的追索 ,发现人们越来越希望对它们作严格的界定 ,并通过缩小其内涵的方式来实现。文化和文明的区别约略有五点。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的灵魂,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重视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孙亚杰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6-9
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了保证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效成果,必须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我们必须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力度不断加大.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普遍存在着用词随意、同义反复、语焉不详等诸多立法语言失范的现象.这既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也不利于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还将给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带来重重障碍.规范运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语言,应当处理好立法语言准确与模糊的关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语言语料库,完善语言专家人才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审查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