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农民的非农民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民的非农民化即农民转变为非农民、农民改变自身身份的过程。农民转变为非农民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农民身份转换的伟大变革。数以亿计的农民的非农民化是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侧面。农民的非农化职业转移是农民改变自身身份的逻辑起点。在我国,农民改变身份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职业转移、地域迁移、身份变更构成了农民非农民化过程中三个既相对分离又依次递进的环节。现阶段农民转化而成的各种各样职业群体可以称之为“职业阶层”,因而用一般的社会阶层理论去分析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2.
在农民中国,农民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农民身份制度经历了三次变迁,每一次变迁意味着农民身份有新的内涵。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农民身份将向何处去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3.
谢韶光 《兰州学刊》2011,(12):195-197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政治现代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身份转化对政治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民是改革的先行者,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成为现代化变革和改造的对象。因此,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农民身份转化。  相似文献   

4.
周永坤 《河北学刊》2012,32(1):99-103
"农民"一词产生很早,在古汉语中,它的基本含义是以耕种为生的人。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民受到尊重。民国时期,农民的基本含义未变,但是它被严重地政治化了。在前改革时代,农民的传统含义被颠覆,农民成了为国家生产粮食、为现代化提供积累的不可改变的身份,且农民本身被政治上层级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权利保障有所提高,农民自身的等级被取消,但是城乡二元这一歧视农民的社会结构仍然存在。解决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利保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的财产权、平等权和迁徙权的保障,使农民成为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是身份。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传统社会的社会基础 ,也是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力量。农民如果以革命者的身分投入现代化 ,则会增加社会变迁的震荡性 ;如果作为改革的支持者参加现代化 ,就有助于在稳定中推进现代化。农民、稳定与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 (地区 )的关系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农民是传统力量的代表 ,要推动现代化进程 ,不仅应当获取农民的支持 ,更要重视现代化过程对农民传统人格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身份发生了三次转型,第一次是新中国前三十年,以日常生活政治化为中介完成农民思想启蒙,确立主人翁身份;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政治人向经济人的转变;第三次是伴随着农民工现象而出现的转型,这也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民文化身份的转型.只有占中国人口将近80%的农民成功实现了身份转型,中国才能形成自己的成熟的市民社会,才能建构起具有更强整合力和包容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民受自身因素限制而无法向现代农民转型或跨行就业,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传统农民。现代化改变了传统农民所面对的世界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使得他们原先在农业生产中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逐渐消解。传统农民自我认同危机根源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形成过程包括传统农民在商品交换中失利、在社会比较中失衡、在公共交往中失语、在自我反思中失望等基本环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给予传统农民更多关注、尊重和帮扶,从保障生存—发展生产—丰富生活层面探寻纾解危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作为重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也使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迁.农民价值观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农民群体对农村社会变革的主观感受,也是我们反思农村改革利弊得失、反思农村社会运行存在的盲点和误区、确立今后农村改革发展方向和思路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农民价值观变迁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社会制度和改革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温莹莹  张亮 《浙江社会科学》2023,(10):68-76+156
本文以一个城镇化社区“农民下楼”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搬迁农民“下楼”的动因以及隐藏在此现象之下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上楼”的失利农民,乡土空间的经济补偿与社会吸纳构成了他们“下楼”的直接社会经济动因;对于“上楼”的非失利和“得利”农民,村中“陋室”演变成他们维持家庭继替结构、权力结构与财产结构稳定和延续的地缘空间,田间地头的劳作则是其重建社会联结与对抗“本体性脆弱”和维持“本体性安全”的现实场域。理解和尊重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空结构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基础性结构 ,它参与形成和建构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结构 ,以及形形色色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 1。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是社会现象的内在因素 ,它对于形成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过程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意义 ,因此时空特性就成为认识社会的重要维度 ,特别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就更是如此。由于我国自建国初期很快确立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使得我国农民实际上与城市居民不是在同一社会时空中发展的 ,农民是在时空压缩中求得发展的。本文拟对我国农民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社会时空进行分析。一、国内社会空间分析像大多数发…  相似文献   

11.
农民问题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问题是一切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 :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身份转化的自主性及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起关键性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的支持——农民阶级解体及其转变为文明社会的成员,换句话说,农民阶级必然灭亡或消失的命运,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文明社会这样一个过程的基本内容,任何国家一旦走上现代化道路,农民就注定 要走上解体的道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用火与血的文字,写在人类文明的编年史上。在拥有数亿农民、现代化姗姗来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尤其如此。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同现代化的非常矛盾的关系。 就小农经济在现代大工业和商业市场经济侵袭下日益瓦解,大批农民破产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及其他城市居民成份而言,农民是20世纪上半期的现代化进程和伴随着它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在农民兼业问题上,我国学术界曾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我国“农民兼业已得了普遍的发展”,兼业化“是历史的必然”;另一种是认为“农民兼业化是一种可以左右或暂时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带有片面性。观点的持有者没有对兼业现象存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作出基本分划,没有认识到农民兼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也就无从把握兼业现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消亡的规律,因而也就不能为制定正确的兼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全面、深入地探讨农民兼业问题是必要的。本文即对兼业成因、兼业发展的非均衡性、阶级性以及引导兼业发展的政策作一浅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国家。在那个社会过渡时期,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启动了现代化的第一基石?英国社会过渡时期有这样一股社会经济力量,他们作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动者和农村社会的脊梁,掘到了第一桶金,对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英国率先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最初的政治经济力量。这就是英国的富裕农民。英国的富裕农民经历了由采邑制度下的农民向资本主义农场主的演进,他们最终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启动者。  相似文献   

15.
农民外出就业:社会结构与行动主体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外出就业 ,是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与行动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结构的不均衡 ,形成了农民流动的“推—拉”力。新的和不断调整的制度安排 ,使农民向外地流动成为可能。农村居民之间相对经济地位的竞争 ,越来越成为农民外出就业的强大动因。区域和个人条件的不同 ,使农民外出就业呈现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把结构和行动联结起来的是理性———包括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外出就业的行动 ,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性要素 ,促进城乡关系结构的改变和乡村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李建军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40-147
唐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极为显著,两者相辅相成.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唐中叶,均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在经济制度上则更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已取得的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17.
卢诚 《南方论刊》2007,(4):18-20
农民素质建设是建设新农村一个最需研究而又研究得最为不够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突破这一局限,首先,从新农村视野探讨了农民素质建设的重要性;其次,从历史、现实、主观、客观等多方位、多层面来进行深刻地厘清农民素质的“先天不足”;再次,阐述了培育具有现代化素质新农民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路南县人口发展的现代化历程黄淳“现代化”是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的名词。通观社会历史,我们便可以清楚看到,人类社会已经或正在普遍经历着一个全面现代化的过程。而人口现代化则是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方面现代化潮流的带动下而出现的。生产力的提高和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相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农民积弱积贫的弱势地位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怎么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民弱势地位的全面性表现,并对改变农民弱势地位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1949年以来,中国根据干部、工人和农民三种不同的身份,建立了三种不同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城镇建立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干部和工人享受国家医疗保障,在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则在市场化改革中走向解体。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借鉴世界各国医疗保险的基本经验,从宪法的高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尊重、保障和实现亿万农民的健康权和社会保障权,是中国医改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