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如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要旨和关键。在我国农村推行教育券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推动各学校之间的有序竞争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教育均衡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表现。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差异显著,这严重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社会公平的进程。为此,必须在增强农村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农村教师编制指标与待遇的前提下,凝练农村学校特色,优化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在合力推动下实现农村学校特色化、多元化错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重庆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特征,研究重庆市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对全国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重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就新时代下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从思想认识、融合应用、资源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教育券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券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理论对教育券进行了分析,结合长兴县教育券制度的实践,提出了在我国实施教育券制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政府责任"和"市场化"的前提下,继续教育领域具备了推行教育券的可行性.在继续教育领域推行教育券,有助于改变继续教育经费的发放模式,有助于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因此,可以以莱文模型为指导,建立个人继续教育账户和发放具有一定面值的继续教育券,并建立与此相应的管理机构,从而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券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有关教育观点的理解,揭示了弗里德曼“教育券”计划在理论上的缺陷。文章指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并没有提出公立教育机构与私立教育机构孰优孰劣倾向性的观点,而教育券制度在实施中不必然地废弃公立教育机构、支持私立教育机构;学生个人和家庭对教育实施学校的选择并不能够因为教育券制度的实施得到明显提高,而只是使他们的境遇没有变坏;教育券制度的具体实施需要诸多相配套的政策与环境。  相似文献   

7.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是落实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文献分析,以有关法规、条理为依据,从教育改革和发现给农村学校体育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若干因素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几点发展湖北省潜江市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3年4月11日-13日,"全国教育券、教育选择与教育公平高级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与会代表从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教育券制度的理论观点及实施对策,并就教育券制度的国际经验,教育券制度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设计,教育券制度实施的前提、模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育券制度的推广,教育券制度与增加教育选择、提高教育效率和促进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教育券制度与民办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教育券: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竞争的创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没有必要经营学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投入模式,教育券在提升教育质量、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增进社会公平以及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中等教育可以引入教育券制度,高等教育也同样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民国时期农村教育发展情况及其经费来源,结合时人对于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探讨,对农村教育危机、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以及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剖析。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匮乏;教育经费不足显然与外来侵略、政局不稳、军阀林立、乡绅盘剥和农民赤贫化以及自然灾害频仍等因素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农村教育落后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乡村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大财富.古楳作为乡村教育的代表,他提出了“教育不是民众的”“教育要考虑国民性”“教育要考虑我国的经济状况”“教育不可功利化与商品化”等观点.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今天的农村教育在经济社会背景、国民性、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分析研究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所归,其内涵在于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可通过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加以把握。其中:"位育"的农村教育目的重视农村社会成员精神生命的发展,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持续性的主体动力作用;"全纳"的农村教育内容注重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又兼顾其文化个性和"实用"性能力的培养;"互补"的农村教育形式则确保农村"三教"发展的共谐,以使农村社会发展有"立体式"的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   

13.
由于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障碍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其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更对其成长和发展形成掣肘。因此,有必要通过统筹地区间的教育资源、试行教育券法制化的方式,突破户籍限制,简化入学手续,并通过均衡地区内教育资源、政府采购优化教育资源等途径,最大限度地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是现代教育史上培训规模最大、受益人群最广、影响最为悠远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除了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将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理论知识适时传输到农村边远地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这是促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获得解放,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快捷、均衡、持续演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教育政策之于教育资源优质化发展的保障性作用,因为政策不仅具有引导和支持作用,而且还具有强制性的督促作用。政策的这种保障性作用既充分地体现在我国“重点校”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也充分地体现在现今各类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发展以及各地对教育资源优质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农业教育内涵。他在农政思想上主张"德政";在经济上强调"富农";在教育上实施"仁义"教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生态保护",其内容涉及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挖掘其价值,旨在为当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关乎教育质量的教师教育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仍存在一些问题。从混沌理论演绎来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应该是一个混沌的综合系统,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秉持一种生成性的、发展的及非线性的视角,系统地去认识蕴藏在教师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把握好资源流通过程中的"供"与"给",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在效能,才能实现整个教师教育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融资总量不足、效率不高、投入不均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利用"扬峰填谷"、依法治校、城乡统筹、发行教育劵等手段,弥补目前教育融资短缺的问题,让各类学校得以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由来已久,不仅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也包括农村转移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农民工子女和农村幼儿等不同特征农村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获得相应教育权利、机会和教育资源积累人力资本的限制性,以及人力资本作用发挥等方面的限制性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及杨贤江等有识之士通过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改造、更新传统教育,提出的“三育”、“四育”、“五育”及“新五育”教育宗旨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深入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近代教育价值取向及精神层面的嬗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能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