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近年流动人口总体规模趋降相反,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持续上升."老漂族"是近些年来在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形成的新型老年流动群体,同时也是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以"老漂族"城市适应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老漂族"自身适应行为、家庭关系、社区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是影响其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其中由户籍地不同导致的"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之间异质性更大.基于社会适应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重构"老漂族"流入地社会支持网络,"老漂族"自身、家庭、社区和政府之间合作共治,共助"老漂族"更好地适应流入地生活.  相似文献   

2.
《山西老年》2013,(9):12-13
在许多城市,都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从家乡"漂"到儿女身边,有的是为了和儿女团聚,有的是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照看孙儿孙女。这些老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老漂族"成员会越来越多,正在成为一个日渐被关注的社会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迁移到子女生活的城市,"老漂族"这一群体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关于该群体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社会生活层面,而较少关注其家庭生活方面。基于"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对生活在都市子代家庭中的"老漂族"群体所面临的代际关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在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社保制度的"壁垒"和代际间矛盾冲突是导致"老漂族"在子代家庭生活中产生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期望通过政策层面的介入来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进而对"老漂族"及其家庭起到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漂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流动人口,专指以帮衬子女特别是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从自己生活的农村来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群体。“老漂族”是一个具有较强异质性的群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对江苏省H市X社区18位“老漂族”的深入访谈发现,“老漂族”的流动是在工业社会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消弭的时代背景下,子代的需求和父代的回应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一种“父代投奔子代”的独特方式重塑了转型期中国的代际关系,“老漂族”生存状态也因此呈现出一幅喜忧交加的另类图景。随着“老漂族”群体的发展壮大,这一群体未来的去向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王九月  黄凯 《新天地》2015,(4):44-45
老北漂、老南漂,老洋漂、老乡漂……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老漂族"到异乡过新日子,环境变了,却享受新鲜,体验了一把美好生活……从"被迫漂来"到爱上"迁徙"儿女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老人们来到陌生城市帮助照顾儿孙,这样的老漂族为数不少。谭阿姨就是这种"被迫"漂来的老漂族,每天负责买菜做饭、接送孙女上学。老漂族来到陌生城市,一口方言的谭阿姨遭遇交流  相似文献   

6.
《社区》2012,(28):54-55
子女已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们却离开家乡,动身前往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帮着料理子孙辈的生活。当大批老人到达城市,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他们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老漂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校漂族"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仍居住在学校或学校周围,依靠学校资源生存的一类特殊群体。"校漂族"在融入社会时存在心理适应、经济适应、人际适应等问题,所以应多渠道应对"校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包括政府出台政策宏观引导,学校应实行规范化管理,个人实现自我调节等。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学历社会"的逐步形成,使"校漂族"的人数日渐上升,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1985—2010年在中国期刊网上刊发的关于"校漂族"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从论文数量、论文级别及学科取向、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题等方面评析了我国"校漂族"研究的总体状况,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称谓经历了"民工""盲流""流动人口""农民工"到"新市民"的变化。从政治经济逻辑来看,这一过程受到不同时期国家核心目标的影响,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不断博弈的过程与结果,尤其是在全能型国家逐步放权的过程中,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国家的社会管理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面临着城市发展和工业建设的巨大压力,为履行对城市工人的社会契约,"农民工"群体被污名化为"盲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完善,在发展主义国家策略下,市场逻辑的强力推动促使"农民工"快速流动,国家的维稳压力巨大,对"农民工"群体实现了从控制到管理的观念变革。2005年以后,"农民工"的公民权利问题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在和谐发展的框架下国家的治理策略从管理转向服务。  相似文献   

10.
“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新兴族群,具体是指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老漂族”的形成受到了多种结构性力量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的倒逼、传统文化的推拉和国家制度的规制。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的“老漂族”面临着多重角色困境:在家庭角色方面是核心家庭中的多余人,在代际关系方面是重心下移中的边缘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是地域冲突中的异乡人,在社区交往方面是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在社会地位方面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面对多重角色困境的“老漂族”,未来无论是去还是留,都存在多重障碍与羁绊。  相似文献   

11.
"不在地主"的界定应以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群体生活单位——村落作为界定点,其学术概念的重新厘定,不仅可探究"不在地主"与村落间存在的深层互动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推动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权力结构、乡土社会认同观念、乡村经济结构、乡村经济及其发展趋向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性质、内容、形式和特征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后"三农"阶段的一些新问题。首先,政治身份与所有制关系变化的可能前景,是创制农村土地的公共所有制;其次,由于农村基层民主本身必然产生相应的权力,需要创制与城市不同的农村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第三,"三农"平等与否的比较参照是城市,这已经成为事关城乡全局的主要社会矛盾,并在城镇化建设中得到了综合且突出的体现;第四,农村发展需要建设新型的现代农业形态,但却存在许多复杂的麻烦和困难;第五,农村的代际转型将产生并持续保有数量巨大且流动不居的后备就业群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社会的发展、消费社会的兴起、社会成员个体化倾向日益明显,延边图们农村地区的朝鲜族村民踏上了赴韩务工的道路。在流动现代性社会中,朝鲜族形成了"三重脱嵌"的状态。具体体现在:一是脱嵌于韩国。朝鲜族在韩高收入、低融入的日常生活实践与认同分化使得朝鲜族形成了脱嵌于韩国的状态;二是脱嵌于家乡城市(图们市)。在外打工的朝鲜族大都会在家乡城市购买住房,消费休闲。但是家乡城市缺乏"留住人"的资本。朝鲜族不得不继续返回韩国挣钱,逐渐形成了脱嵌于家乡城市的状态;三是脱嵌于农村。在韩国打工的朝鲜族常年缺位乡村生活,乡村因人口流失已经出现了空心化迹象。并且,城市化取向的教育观使得新生代朝鲜族进一步远离乡村、向外流动。"三重脱嵌"的状态构建了朝鲜族流动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记者采访多位“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发现,高流动性、短工化是他们的典型特征。与父辈不同,他们外出务工是在多个岗位和城市中“漂泊”。工作的高流动性虽意味着机会的增多,但无序的漂泊,也会让很多“工漂族”无法摆脱一无所有而又疲惫不堪的窘境。而部分人不断流动、频繁换工作的根本动因,在于他们渴望从事体面、有尊严的职业。  相似文献   

15.
"同妻"与"同夫"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从虚拟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婚姻的维持、解体或是再婚,"同夫""同妻"群体都是受害者,然而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与磨难却是有差别的,"同妻"相比于"同夫"有着更为弱势的地位,这与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分不开的。同情这两大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何已婚同志家庭会不断产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减少"同夫""同妻"群体的再生;同时更要将男性与女性置于更合理的位置上,减少因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才能帮助"同夫""同妻"群体在已婚同志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16.
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老漂族"进行分类是实现公共治理的重要途径.依据"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将其分为完全认同型、继续认同型、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四类.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完全认同型"和"继续认同型"所占比重较高,"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所占比重较低;"继续认同型"主要受到家庭禀赋的制约,"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主要受到个体禀赋和家庭禀赋的共同影响,而社会禀赋对四类"老漂族"都发挥着影响作用;"认同失败型"向"完全认同型"的转变有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两条路径.因此,在"老漂族"的治理中需要遵循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向四周蔓延,吞噬乡村的土地,在城市郊区出现了一种既不属于城市又不属于农村的"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的形成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过渡型社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然而"过渡型社区"生成之后由于推拉作用的效应,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进入"过渡型社区",如何对"过渡型社区"进行治理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际"热钱"是以短期投机来实现保值、增值或纯粹追逐高额利润的短期国际流动资本。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热钱"涌入中国的速度和规模继续攀升,到了2011年,"热钱"流动的规模减少,波动加剧。在当前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下,研究国际"热钱"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调整国际收支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措施来强化国际"热钱"的监管。  相似文献   

19.
李云飞  张俊 《国际公关》2023,(13):38-40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及大城市“虹吸效应”的不断增强,当代青年群体逐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因此,“空巢青年”作为一个新群体悄然而生。本文通过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十余名“空巢青年”进行深入访谈,进而得出当代青年自主意识的增强及婚姻观念的消解、社会风气的更新及价值追求的世俗、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交往形式的单一是产生这一群体的主要原因。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价值倡导、实践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和困境,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始终需要吸纳新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他们在高校四阶段教育的第一阶段被冠以"新人"之称,形成"两新"群体,他们具有特定的范围和特征。新的教育者——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者、辅导员,首要任务是迅速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课题,而新的被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迅速确立在高校中"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长"的规划。至此,"两新"群体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找到了融合并进的契合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