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主体无法满足农村公共物品的现实需求,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多元供给主体成为一个新思路。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多中心理论的视角,从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供给主体的职责界定和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保障。但是,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在传统的一元供给思维和以政府为中心的供给体制下出现了“高原现象”,因此,需要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供给已经成为可能,而多元供给体制的建立必将成为有效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发展稳定。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会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市场的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务制度分析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密切相关,政府管制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产品的远离市场性。福利国家危机的频出使倡导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开始叩问政府作为公共物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现实中大多数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供给方式上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中基层政府直接供给的功能减少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应更好地体现在构建科学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准则,发挥其在供求、竞争和价格体系上的监管职责及遏制腐败的滋生。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政府监管的缘由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严重偏离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影响农民的积极性。采用Holmstrom和Milgrom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以使公共物品供给能真正满足农民需求,也为该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缺陷和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不仅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主体,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履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加强农村重点领域的公共物品供给,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结构,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供给责任划分;改革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民主、科学的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保证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健全农村公共物品法律保障机制,使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演进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演进可大致划分为萌芽、过渡、形成和延续四个时期,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供给特点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与农村基层政权治理模式具有直接相关性。同时,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度的延续,其缺陷表现在:制度内供给不足、制度外供给主体缺失、供给与需求脱节等矛盾。据此,提出了对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关键问题之一是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的、以制度外财政为支持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限制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角度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于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供给是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建设的发展趋势。基于五省市626份社区样本实地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供给现状及影响主体间有效协同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供给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多元主体在供需匹配性、效率性、合作性等方面问题凸显。回归分析显示,业务流程关系、信息沟通反馈、主体间的互信程度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主体协同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身利益关注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地方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地方治理理论的介绍,分析了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在权责划分、法律规范、财政供给、监督制约及社会补充方面的特点,从而希望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转型过程中,“村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社会”为理论分析视角,基于对内蒙古邓村“村民自办文化”实践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社会内生主体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的政策推进下得以再造,文化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形成了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志愿者、村民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系统。通过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文化志愿者的组织和创作、村民的认同和支撑,多元文化主体在“村民自办文化”实践共同体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结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非典型性肺炎事件前后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姿态与言行,显示出政府与大众媒体权威声音的缺失与谣言盛行、民心混乱以及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紊乱的逻辑关系。传媒既要维护政府权威,又要在乎民众需求,在法律和事实允许的范围内,在行业道德规范的框架内,积极主动地搭建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沟通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预警机制与媒体信息发布机制的有效互动,对公众特殊环境中的信息需求做出最富有成效的响应,建立社会舆论的互动传播机制,真正实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性肺炎事件前后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姿态与言行,显示出政府与大众媒体权威声音的缺失与谣言盛行、民心混乱以及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紊乱的逻辑关系.传媒既要维护政府权威,又要在乎民众需求,在法律和事实允许的范围内,在行业道德规范的框架内,积极主动地搭建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沟通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预警机制与媒体信息发布机制的有效互动,对公众特殊环境中的信息需求做出最富有成效的响应,建立社会舆论的互动传播机制,真正实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弘扬公益精神倡导公益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慈善公益活动,建设公益中国,是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要跟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创新慈善公益思路和举措,建设培育公民意识的基础工程,倡导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工程;构筑国家政策法律的配套保障工程。  相似文献   

14.
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公众参与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但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公共行政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更新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观念、完善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制度、健全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健全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连接政治体系和社会公众的重要中介因素,也是确保民主政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对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公共性"作了深入阐述,根据"公共性"的几个维度,即公有性、公治性、公益性和公开性等,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现状,并就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增强政策"公共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指出公共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公共行政文化的内涵和类型分析,论述了公共行政文化对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2003—2023年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616篇文献,采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追溯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脉络。 结果发现,该领域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增加,以新冠疫情暴发为分隔点形成低稳期和增长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应急管理、公立医院、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应急救助与应急评价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其中,公立医院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能力评价、应急策略是研究焦点。未来需要拓展研究主题范畴,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体系和跨学科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8.
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舆情作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加强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舆情引导作用,有力配合政府化解危机,政府和媒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分析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解决突发事件中媒体和政府间的互动,最终实现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及其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许多的混乱,这些又导致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范围、性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方面理解的混乱。因此,正确界定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关系,这对于认清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特质、指导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促进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更好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民事诉讼法》将公益诉讼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公益诉讼除体现出诉讼制度的共同原理和规律的共有原则外,还具有体现自身特点的特有原则。通过价值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公益诉讼的社会本位原则、有限处分原则、有限调解原则等特有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内容进行探讨,以期为公益诉讼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