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及的纪实文学,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含非虚构小说、口述实录小说,报告小说等),二者形成当代纪实文学热潮。尽管同属纪实文学的范畴,其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报告文学要求作者严格遵守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的具体细节真实进行创作;而纪实小说则可以在大原则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作者一定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 当代纪实文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文学的初期,即以《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然而它的主要成就取得则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这是当代纪实文学的高涨期。一方面是除报告文学以外的其它纪实文学样式相继涌现;另一方面是以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为标志,报告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成的时间,尤其是作为一般文学热潮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纪实小说是带有传统因素、在世界纪实文学潮流影响下诞生的新文体,是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人类交流愿望和参与意识日益强化的产物。它代表了求真务实的现代美学精神,以“亲历”的典型体验,以边缘文体特有的弹性和张力,确立了自身的文体意义与魅力  相似文献   

3.
世界纪实文学的兴盛及对当代中国纪实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世界纪实文学新潮 ,影响并加速了中国纪实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五六十年代后世界纪实文学的兴盛 ,尤其 80年代以来的风靡世界 ,对中国纪实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美国和苏俄纪实文学对中国文坛的全面撞击与挑战 ,有力促进了当代中国纪实文体的大发展和与世界纪实文学的全面沟通与交流 ,使中国新时期的纪实文学在世界纪实文学格局中占有了重要席位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纪实文学(如纪实小说、非虚构小说、新新闻小说……)在中国也是姗姗来迟。然而,这种年青的文体一旦在新时期的文坛上迸发出绚丽的异彩后就—发而不可收。它已由崛起时的涓涓细流,勃发融汇而聚合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涌动的大潮了。尽管创作界、理论界截至目前为止对什么是纪实文学、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有无联系怎样区  相似文献   

5.
有关纪实文学失实的诉讼和笔墨官司层出不穷。确实有人打着纪实文学的旗号弄虚作假、混淆视听,但除此之外,对纪实文学的文体特性缺乏认识也是引起诉讼和争议的重要原因。纪实文学的真实可从三个层次上加以认识:物质世界的本相;作者体验的真切和感情的真挚;读者的认同。客观性不是纪实文学真实的唯一标准,为实现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生命,一定程度的想象和加工必不可少。纪实文学可分为“完全纪实”和“非完全纪实”两大类,它们有着不同的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6.
纪实文学由80年代中期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开其端后,到90年代形成纪实文学热潮:继1993年前后的“毛泽东热”后,又有各出版社争相出版的大型纪实文学丛书,如新中国纪实丛书、二战纪实丛书、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回首20世纪纪实丛书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等等。这些丛书多的每套达20多种,少的也有好几种;同时,也出现了以写纪实文学为主的作家如权延赤、叶永烈、邓贤、郭小东和张步真等。然而,纪实文学究竟是一种什么体裁?其性质和特点如何?它与报告文学、传纪文学和通俗文学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似乎很少有人去考虑、…  相似文献   

7.
在以虚构为前提的文学理论语境中,"纪实文学"这个概念的突围而出,标志着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口述实录文学使百姓获得了话语权,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向权威的历史文本发出质疑和挑战,纪实小说则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壮大:当代文坛事实上已形成了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双峰并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既有文学的历史中 ,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的地位不相匹敌。在传统文论的“文学”概念中 ,纪实文学也处于缺席状态。纪实文学在文学理论中的“归位”应首先从“叙事”着手 ,即遵从故事、本文和叙述三要素优先的原则 ,然后才是“虚构”与“纪实”之分。纪实文学作为“叙事纪实文学”,与“叙事虚构文学”相比 ,最能体现“摹仿—再现”的美学精神。其三种主要文体的相对年轻性 ,则孕育或已表现出非凡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困扰纪实文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实文学在新时期迅速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给纪实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如文体特征的矛盾与作家的两难选择;过分追求新闻性与功利性,导致文学品位失落;失真、媚俗,缺乏艺术个性和史传意识;难于把握纪实文学的“虚构”度;纪实文学作家常被官司所困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促进纪实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对纪实文学已有所研究,但是,其研究还是肤浅的、片面的,至今没有人从当下读者最喜爱,社会影响最大,以《知音》、《家庭》和《华西都市报》、《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特稿"身上发现纪实文学的累累硕果,没有人把史记学与当代纪实文学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也没有人从当代文学体裁分类角度探寻纪实文学的价值,更没有人将纪实类文学提高到与虚构类文学(即"纯文学")同宗同源、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而得出在21世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纪实文学取代虚构文学、中国文坛将全面进入纪实文学时代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1.
章罗生 《东方论坛》2023,(1):24-38+2
陈廷一纪实创作的数量、畅销与影响等位居当代中国作家前列。题材选择的重大与独特,文体形式的多样与创新,人物再现的典型与鲜活,描写方法的生动与通俗,是他传记创作的总体特色与风格内涵。而贯穿其报告创作始终的,是他鲜明的家国大爱、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崇高的浩然正气。他之所以没登“大雅之堂”、在文学史上无地位,主要是因我们屈从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纯文学”“话语霸权”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立场”“中国价值”和“创新性发展”,正视“纪实时代”的“大文学”现实,重视对陈廷一等纪实大家的研究,从“大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更新观念,挑战传统,重构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变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雅俗共赏”“双翼齐飞”为纯文学、通俗文学与纪实文学的“虚实互补”“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和杂文大师的鲁迅,实际也是纪实文学大家。他的纪实创作不但几乎占其全部创作的一半,而且也体现出“主体虔敬”“题材庄重”与“守真求实”等特色。他在这方面所开创的传统,与其小说、杂文等一样,不但为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奠定了基础,而且给后世以深远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鲁迅精神在当今纪实“大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在纪实文学创作与理论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引证了关于“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由“小说”深入到“当代中国纪实小说”的现状剖析与特点的展示;凸现武汉作家如方方、陈应松、邓一光的共性特点:在纪实小说的“代沟”、“审父”主题里,表现“代的延续”和“缅怀父辈”的庄严话题。  相似文献   

14.
丰收是当代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其创作始终坚守人文情怀,注重将个体的人生命运故事有机融入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以丰收荣膺鲁迅文学奖的纪实文学《西长城》为文本对象,叙事分析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发现《西长城》是一幅布满新疆屯垦戍边历史记忆的景观地图.在这纵横交错、五彩斑斓的记忆拼图中,那些以口述史为创作素材的个案呈现,有意打破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许多纪实文学作家、理论家坚持自然主义真实观 ,表现在 :强调实录生活 ;无需想象和虚构 ;不必遵循典型化的原则 ;在创作中主体不介入、无评价等。出现这种现象 ,固然与“纪实”题材和时代的“务实”、开放有关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自然主义的一些理论同样符合创作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当下纪实文学批评与创作中存在着有把它归位于现实主义文学范畴或贬损为政治、社会问题写实 ;文体过度膨胀带来的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模糊 ;强化认识功能 ,削弱审美功能 ;忽视传统的继承性等问题 ,提出了取代 ,或者沦丧 ?统一 ,还是分化 ?强化 ,还是弱化 ?重视 ,还是忽视等提请人们警觉的问题 ,以探寻和呼唤纪实文学的科学批评导向与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文体沟通”,就是让学生在基本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几种文体的前提下,再根据具体文章内容的可变性,引出另一种文体的写作练习方式。如记叙文可引写出相关的议论文,有的议论文又可引写出相关的记叙文,有的说明文又可引写为议论文等。这种文体的沟通,是以传统的写作体系为基点,  相似文献   

18.
长期处于“亚文学”地位的纪实文学在20世纪末的崛起和繁荣,是当代中国最重要和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纪实文学成功地记录了时代的变革,同时获得了自身从边缘到主流的历史性变革。而这样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西方“新新闻主义”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丘东平抗战文本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东平以尽量接近生活原生态的叙事内容及对生活实录式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抗战的文本,这些抗战文本从亲历战争的典型经验、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浓郁文人情怀的书面语言等几个方面构成了鲜明的纪实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文体界定及其归属胡欣自从本世纪20年代Reportage(报告文学)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以来,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界定及其归属各执一词:有的说它是文学文体,有的说它是新闻文体,有的说既是文学文体又是新闻文体,还有其他说法等等。由于划分不统一,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