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师进通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85-8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在诗赋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的特点。对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直为我国劳动人民所喜爱。 相似文献
2.
纪国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21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3.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
楹联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因其是展示于门外供人观赏的作品,因而更具有社会文化性质与公众性的审美作用。所有对联的体式皆以格律诗的平仄文字相对仗,并在上联句尾以仄声字起,而下联句以平声字收尾,构成严格的律诗联句,属于文学诗类中遵格律而不押韵的联句诗。因此不仅在体式上是诗,而在许多名联内涵的意指上,又特具主体的理性与情思的寄托与评量,特别引人关注,多是抒情与叙事合为一体并展示于外的诗。绝大多数对联字数较少,更见律诗惜字如金的精到。楹联是中国古今相续的民族文化,作联则最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和写近体诗的文化修养功夫。 相似文献
4.
5.
郜晓芹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107-108
考察李白诗歌的用韵情况,首先应分别其诗的体制,即严格地区分近体和古体。但在一些研究资料中,对李白诗体制的分别不完全相同,古、近体诗的数量说法有异。从近体诗最讲究的平仄、对仗等方面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依据什么标准、哪一家之说是问题的关键;同时认为出现这样的差别是正常的,无论依据哪一家之说,只要缜密、系统地进行分析、研究,取得的结果都是可信的,对研究李白及其诗歌、研究汉语语音史、诗律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8.
白化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王力先生是现代中国语言学大师。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王先生有关“对偶”与“对仗”的论述和运用 :对王先生在对偶、对仗方面的理论进行阐述 ;阐述王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经常结合使用对仗文字的特点 ;阐述王先生创作的对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5
苏轼少年时,博览群书,文才显世。他在门前写了副对联:
读尽人间书,
识遍天下字。
不久,一个老者登门走访,带来一本书,问苏轼;苏轼竟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感到很惭愧。于是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0.
张丽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67-169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1.
张丽敏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10):167-169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2.
题额对联--中国园林的意蕴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额对联是中国园林中创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技法之一,其作用是引发游人的形象思维,从而由园林物境进入园林审美的境地。本文对园林中匾额楹联的作用及形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广告对联以对联为广告形式,为各行各业推销产品和服务,传播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树立企业形象。它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良好的意境创造能力、情理交融的潜移默化之功和强烈的行业与时代特征,产生出良好的广告效应。不仅为现代广告所借鉴,而且本身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洛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75-75
有许多校联,都是优美而含哲理的警句。如:“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学而不厌,诲而不倦,可作表焉”,“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愿先生毋弃亏樗栎,他年长大尽成材”,“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斯;韩信兵多多益善,士亦宜然”,等等。 以上所引,见2000年7月7日《中国剪报》第5版《别具一格的校联》一文,并发表在《佳联赏析》栏目中。该文原登在2000年6月18日《银川晚报》上。 我们知道,联语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然而上文所引,其中一联竟有字数不等者。我以为,正确的当是: 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 愿先生毋弃樗栎,他年长大尽… 相似文献
15.
论苏轼的对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69-70
从人们忽视研究苏轼对联的原因谈起,对苏轼的对联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并对苏轼对联的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世界各地炎黄子孙聚居的闹市区,从住宅、商店、餐馆到社团会馆、牌坊祠亭,到处都可见到中国特有的传统汉字楹联。它继承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特色,表达了海外华人对故国桑梓的思乡情怀和中外友好之情。这里特选录海外中餐馆和会馆中较具特色的佳联,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0-77
白居易作为元白诗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半格诗这一新的诗体,融合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律规范于一体。就字数而言,半格诗不受字数限制,多用12句、16句、20句等句数类型;就平仄而言,合律诗句和不合律诗句同时存在且比重大致持平,多用粘对律和拗救;就用韵而言,其韵式分为一韵到底、邻韵互押和中途换韵三种,平声韵部使用频率较高;就对仗而言,主要分为律诗的工对、古体诗的对仗和无对仗等三种类型。其规制介于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别具一格,"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为古典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形式在普遍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合乎传统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利用这一形式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对联翻译点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文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5-58
文章对《红楼梦》中几副对联的英译文进行了点评。对联的语言形式工整 ,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 ,美学价值高。文章从语序和美学效果两个方面对不同的英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